正生母陶威女,先亡,已得在洞府,易遷宮中。君清穎瑩潔,特絕世倫,郡舉上計緣,不赴。枇糠塵務,研精上業,即弘景玄中之真師也。怛居此宅,繕修經法。楊君數相從就,亟通真感。太和五年,於玆告逝,時年三十。《真誥》云:後十六年當度束華為上相青童君之侍。帝晨受書,為上清仙公,與谷希子並職。帝晨之任,比世侍中。君長兄揆,世名甽,次兄虎方,世名聯,並亦得道。揆今有玄孫靈真在山,勸立嗣真館,以褒遠祖之德。皇上乘弘誓本力,來君此土,燾育蒼祇,範鑄旱品,導法開俗,隨綠啟教,以隱居積蘊,三真經誥,久棲華陽,宜還舊宅,供養修理,迺勸工匠,建玆堂靖。即仰祇帝則,兼闡大猷。東位青壇,西表素塔,壇塔之問,通是基址。埋錕拚瓦,投鐳便值,紫姻白霧,纏徊蔭蓋。宅南一井,即長史所穿,井南大塘,迺郭朝遺製,源出田公之泉,路通姜巴之軌,旁枕雷平,前瞰下泊,束際連岡,北橫長嶺,柳沃陽谷,俱會西垂。四域之內,皆謂之金陵地肺者也。長史所居,尤為標勝。方將駟雲虹而高騁,驅奔鶴以追風,望洪濤之浩汗,捲故都以浸遠。古人有言,匪作奚傳?敢刊石頌,永屬來賢。
渾樞騖氣,方祇吐靈。依性分境,傳識賦形。化通八宇,功浹四淇。巡跡電滅,測體淵停。旋區嶽立,一旦海雲舒。搏風泳水,蹶實馮虛。亦有幽匠,開石架廬。情高身遠,天府地居。縈巒已曲,畫壤肺浮。五闈面啟,九徐環周。長陽旁嶺,交沃比流。迺稱龍伏,皇謂金丘。昔在西漢,三茅來賓。爰暨束晉,二許懷真。裁基浚井,棲道接神。允膺輔聖,錫玆侍宸。參差年代,綑組名氏。書誥具宣,精華未弭。甄他為切。梵將淪,沉階已毀。拱樹霜摧,脩庭草委。肇倌華陽,歲纏二紀。永觀前猷,聿遵洪軌。帝日林哉,爾焉斯止。經之營之,輸乎奐矣。勝殿密響,瀉瓶揚芬。瑤宮碧簡,絢釆垂文。瑪函玉檢,綺幕繡巾。蘭缸迥耀,金鑪揚黑。桐梧雙教,方諸兼學。並證心清,俱漏身濁。離有離無,且華且朴。結號虛皇,荃法正覺。藥徵質瑩,禪感慧通。飛行欽悅,捫景帶虹。振苦排郭,還明反聰。物言是力,我見無功。紛紜今古,汗漫兩儀。三相幻惑,舟壑自移。緣來則應,不慮不為。式題龜錄,人天鑒知。
碑陰記
此碑梁普通三年太歲壬寅金石刊。至唐大曆十三年太歲戊午,凡二百六十六年,文字將湮,中山劉明素字嘆微重加洗刻也。
華陽隱居陶弘景,丹陽秣陵西鄉下里人,宋孝建三年丙申歲夏至之日未曉時生。仕齊高武世諸王侍讀,奉朝請。永明十年壬申歲,投紱棲山,住中茅嶺上,立為華陽綰。至梁天監四年,移居積金東澗。七年,往永嘉楠江青蟑山。十年,涉海詣霍山。十一年夏,還木溜嶼。其年十月,奉劫迎還舊山。十三年正月,至茅山,入住東澗。十四年冬,徙來此綰。十五年,移鬱岡齋室靜齋。
上清弟子華陽前館主昊郡海鹽陸逸沖、
上清弟子宗元前館主東海刻縣楊超遠、
上清弟子朱陽綰主丹陽湖孰潘淵文、
上清弟子華陽前館主晉陵丁景達、
上清弟子華陽前綰主晉陵馮法明、
上清弟子嗣真館主丹陽句容許靈真、
上清弟子四明山綰主會稽山陰潘文盛、
上清弟子太平山館主昊郡錢唐楮仲儼、
齊世祖武皇帝、
太宗明皇帝、
衡陽王簫筠、
揚州刺史始安王蕭遙光、
荊州刺史聞憲公蕭遙欣、
尚書令太子少保丹陽尹建昌侯沈約、
開府儀同三司平固忠敬公呂僧珍、
侍中吏部尚書昊興太守謝覽、
南梁州刺史豫章王司馬季延冑、
交州刺史始興王司馬阮研、
臨海太守伏曼容、
晉安太守謝答、
晉熙太守紀僧猛、
梁武皇帝、
太尉揚州刺史臨川王蕭、
開府儀同三司南平王蕭偉、
南平王世子蕭恪、
侍中豫章內史太尉長史謝舉、
臨川正世子前羅平侯蕭立正、
廷尉卿虞權。
右王侯朝士刺史二千石,過去見在受經法者。普通三年五月五日略記。
茅山誌卷之二十竟
1且:笪本作『日』。
2關:笪本作『直』。
3戒:疑當作『結』
4遙:原作『道』,據笪本改。
5正:原作『王』,據笪本改。
6謨:笪本作『模』,
7孫:笪本作『姪』。
茅山誌卷之二十一
上清嗣宗師劉大彬造
錄金石篇
梁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