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扎勒斯认为评价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次完成的。最初的评价叫初评价,后来的评价叫再评价。人的情绪是和初评、再评融为一体的。他还十分重视个人的社会经验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
他说:“人通过信仰、价值观、义务感和目的,到达处理事物的舞台;再通过反应情境的某些方面,就转入情绪的舞台”。
①就是说人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观念等,对于人的情绪有很重要的作用。
“这些信仰或价值观等品质不能自发地成为情绪,首先它必须进入那个‘处理’中去。所以,情绪依赖于人如何解释情境”。
②所谓“进入那个‘处理’中去”
,是指上面说的“处理事务”。通过“处理事物”
,然后才化为情绪。
拉扎勒斯的理论使人们认识到,情绪与理智是有密切联系的,非理性与理性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由此可见,情绪不是不可驾驭的,人的情绪并不是兽性,它包含着人的灵魂中最为重要的东西——理想、道德、价值观的因素。
与认知—评价的情绪理论相对立的,是动机—分化的情①②转引自孟昭兰:《人类情绪》,第99页。
252第二章快乐、痛苦与幸福绪理论。所谓动机—分化理论,核心是赋予情绪以明确的动力的性质。这一派渊源于达尔文。我们这里介绍一下伊扎德的观点。
伊扎德把情绪定义为具有神经生理的、神经肌肉的和现象学的复杂过程。
这里所说的现象学,是指纯意识的过程。
在神经生理的水平上,情绪包括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边缘系统的神经电化学模式。在神经肌肉水平上,情绪首先是面部模式化活动,其次是身体姿态反应和音调反应三成份所构成的表情运动。
在现象学水平上,情绪表情激活主观体验。
情绪体验在意识里组成相对独立于认识的过程。情绪体验可以附加到生理驱力上,也可以附加到认知和人格倾向上,表现为有意义的动机,参与、影响其他心理活动。
③伊扎德对情绪的发生提出了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实现情绪过程的神经机制;(1)有机体内外刺激事件引起边缘系统和感觉皮层的兴奋,改变着神经过程的激活状态,从而影响下丘脑。
(2)下丘脑和基底神经节激活具体情绪的先天模式,通过第七对脑神经,把由皮层运动区调节的面部表情的神经信息组织起来,导致一种具体的面部表情。
(3)面部表情活动经三叉神经传导面部受纳器的冲动,经后部下丘脑到皮层感觉区。
(4)面部运动反馈的皮层整合,产生情绪体验。
按照伊扎德上面的叙述,可绘出如下的情绪产生机制假设模型:
③参见孟昭兰:《人类情绪》,第108、109页。
第二编幸福是什么352①伊扎德强调情绪有动力的性质,情绪体验可以转化在生理驱力和人格倾向上,成为一种动机,或是影响其他心理活动,这些看法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虽然还不能具体描述痛苦与快乐的详细心理过程,但借助于心理学家对情绪(包括快乐与痛苦)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就能大致地了解快乐与痛苦的心理过程,使我们对快乐与痛苦有进一步的认识。
①参见孟昭兰:《人类情绪》第124、124页。
二幸福是心灵的快乐
快乐并不都是幸福感官快乐与灵魂快乐情感的快乐与理性的快乐情之苦、乐与理之乐、苦的并存身、心快乐都是人生所必需灵魂的快乐高于感官的快乐快乐并不都是幸福有一种理论认为,快乐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