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不可以有所亏欠,所以取的数象常常很多,如:穷理、尽性、达天、入神、致广大、极高明等等。人的情欲不可以处于溢满的状态,所命取的数象常常很少,如:谨言、慎行、约己、清心、节饮食、寡嗜欲等等。
深沉庄重是第一等的天资禀赋,坦诚豪爽是第二等的天资禀赋,聪明睿智是第三等天资禀赋。
天地之间不过是感情的境域丹顶鹤所以一切万物都因情而痛苦或欢乐,而至上之人则不参与其中。
如要用自然景况来比拟人,光明博大、深沉含蓄是天地之气,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纵欲任性是常夏之气,冷酷好杀是秋之气,消极吝啬是冬之气,暴露是震雷之气,轻狂浅薄是疾风之气,昏庸无主是雾霭阴霥之气,嫉恨阻滞是积阴之气,从容温和是和风甘雨之气,聪颖豁达是青天朗日之气。有所偏好的,必然有所相像处。
先天而来的气流出来的很少,后天积蓄的气却很多,这后天的气之所以能够积蓄很多,是因为有先天的气存在,如果根本没有先天的气存在,后天的气便无法积蓄起来了,这些可以用世间万物的形、色、才、情等等来验证。
蜗牛藏匿在壳中,终年的烈日也晒不干,必然有晒不干的道理。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当以火燃才能发出香味,也会因火将其燃尽而熄灭;油膏以火燃才能发出光明,也会因火将其燃尽而枯竭;炮以火来发射才能发出声音,也会因火将其宣泄殆尽。阴静,就是这样得以存留的原因,阳动就是消亡的原因。难道只是声、色、气、味是这样的吗?世间都以充裕为满足,称其为“万年之烛”.
五行之中,火的本性奋起焕然,水的本性流动不停,木的本性条达通畅,金的本性坚实刚硬,土的本性沉重敦厚。五行各自相生之物也是这样。独自一个则见本性,而两个则会产生感情。人没有两个在一起能够安静的,物也没有两种在一起而不发出声响的。
声音没有形状和颜色,基于器皿而出音,火没有本身的物质,基于柴薪而燃烧,颜色没有着落的地方,基于草木而附挂。所以,五行之中惟有火虽无形体,却用之不穷。
人的思想是随着气血的消长而变化的。四十岁以前发奋进取,经验和认识不成熟,但是敢于有所作为;人过四十岁以后思想定型,见多识广,凡事会反复斟酌,三思而后一行;到了六十岁之后则逐渐变得消极,虽然经验和认识很深,然而却力不从心。以上所说道只是个大概,其实业并非每个人都是这样。古代的人四十岁开始做官,六、七十岁便辞官归宿,大概就是这样认识的吧。也有年轻人意志消沉,无精打采地像将死的老人一样,同样也有虽过花甲之年,性情狂躁,妄动喜事之人,但这些都是违背寻常规律的。假若见到意气风发的青年,以为他能够担当大任,或者把万念俱灰的老头当成老成稳重,那就大误特误了。像年轻的邓禹那样沉重刚毅的,和像马援那样壮士暮年雄心不已的,古代确实有那样的例子,然而毕竟不多啊!
命的本源在于先天。君子的命运在于自我,小人的命运也在于自我。君子以道义来对待命运,不违背道义的准则,而命运不足以理论;小人以自己的欲望来与命运抗争,对于不应该得到的却必欲得之,则不肯接受命运的现实。君子之命运在自我,顺乎自然的规律;小人之命运在自我,凭的是侥幸和偶然。基于这个缘故,君子之心常常泰然平怡,而小人之心常常穷思苦想。
所谓本性,其实是“理”和“气”的总称。从没有不善的“理”,也没有至善的“气”.认为本性善良的人,纯粹以“理”而论,认为本性的邪恶与善良各半的人,是混杂了“气”而论的,因此,经典中谈性的各不相同,唯独孔子没有理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