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和习性,是学者的两大障碍。仁爱与义理相对立,礼仪与诚信相违背,都是由于气质的障碍。把头发盘在头顶的嘲笑着头两边梳发结的,穿长袍的讥讽穿短袄的,都是由于习性的障碍。明白了各种事物的本质,便对世上万物的认识比较清楚。即使有的认识还不清,千万不要以自己片面的见解教给人们,使之犯错误。各种统一的章程都齐全了,天下便会统一起来。即使有不统一的千万不要拿错误的章程给人们,使之也犯错误。实在令人放心不下啊,这项重要的任务丹顶鹤由谁承担呢!
父母生子女,子女安全度过了一生,连一根毛发和一丁点皮肤都没有损坏,和他们生下来的时候一样,这就是孝子。老天生万物,万物的归宿和当生发去的一样,就和人的本性一样,从生到死,一直照样,就称上天的孝子了白话呻吟语卷一之二
存心心静象天平一样,在秤物品的时候物品放上拿下而度衡不乱,物品拿走之后就悬空在此。处在这样静怡虚无的状态下,是多么悠闲自在呀!
一个人要收回放纵的心,不要象捕鱼那样,已经扑到了,要是它感到从容舒畅,没有象被扑到时的懊恼。假如一时难以收回,便把它束在网上,较好像没有扑到一样,搏击飞腾,主人一点也不用操心,等到鹰飞回臂上,雉回到院中,却是那样从容自得,一点也不惊怕。
学者只要每件事都留心在意,一丝不苟,那么品德的长进则会如流水一般。
抑制自己的怒气,那么凡事都会有好的结果。
心境豁达不豁达,应该分辨正当与否,而不在于分辨其出入。就暂且想象自己正无忧无虑躺卧在山林中而心却在庙廊之中,虽然身处败坏的世道而梦想着唐尧的盛世,或者象远游的人思念亲属,贞洁的妇女怀念丈夫那样,心境能够放得豁达吗?假如无论正当与否,单单计较出入,那只不过是佛门的参禅入定了。
也许有人问:“把心放得豁达了,怎么才能够使它收敛呢?”我说:“你这么一问,就证明已经收敛了。将心境放得豁达与将心境收敛的方法非常容易,不过是漫不经心时已放开,一清醒时便又收敛罢了。”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便会有主见,而不会受到的眩惑。否则,一随随便便就是胡乱应酬外界。可能会有偶然对的时候?但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心上经历过,终究没有什么长进。这就像是在睡梦中吃东西,那里能够吃得饱啊!防止私欲就要像力挽逆水儿上的小舟,稍一歇力就会顺水而下地流走;竭力行善要像攀登没有树杈的大树,刚一停脚就会摔下树去。正人君子的心境要时刻保持警惕。
一旦产生了善良的愿望,还未说到扩大它,先要自己掌握住,其他的善良愿望都好办了。如果任它随便来随便去,更没有放在心上,就好像是驿站永远没有常住的人那样豁达心中就永远不会有善良的愿望了。
纵有一千日是在从事义举,但经不住有那么片刻功夫在心中产生不满的私欲,所以正人君子时时刻刻的修养,从不在道义上放松。他防止不义的行为,较好像富有的人家防盗贼一样,害怕将来受到贫穷挨饿一样。
没有光明正大,在暗处也不做坏事的修养,就难以干大的事业。
正人君子不随便讲话,是由于存心正的缘故。所以说:修辞的立意在于志诚,没有诚意怎么来修辞呢?
收敛一个欲念,则会招来许多善行;一次放纵欲念,则各种邪恶睽睽就会乘虚而入。
触犯了法律,有时还可以逃避;触犯了天理,那就没有地方可以存身立命。因为单单自己的良心就不会绕过自己。基于这个原因,正人君子畏惧天理谴责的心理,要远远胜过畏惧法律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