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这付沉重的担子,天下总有担负的人,有的人虽然身单力薄,却慨然尽自己的一份力气,虽死无恨。
心中只是惦念耳听目睹的享乐之事,得到了就欢喜,失去了就伤心,这是小孩子和女人常有的心态。天下有什么能够与自己关系那么紧密,以致得到就欢喜,失去就伤心呢?身心修养深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体与悲伤、欢喜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养我道义的一个口袋而已。一心为占有欲所迷惑,不肯清淡心境,怎么会轻易放弃已经得到的呢?况且所谓耳闻目睹的种种享乐,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
进入梦乡是因所思而产生的景象,没有思虑而产生景象,就是某种预兆。醒来之后因景而生情,没有景象而产生思虑,就是荒言不经之念了。
人的思虑有理所当然的愿望,也有过份的贪欲。至上之人满足自己理所当然的愿望,克制自己过份的贪欲,而不史自己为贪欲所困扰。天下的事情是限定愿望和欲念的,这个满足了那个就要欠缺,而至上之人将它们的关系调剂得很好,抑制那些过份的以助益那些理所当然的欲念和欠缺的愿望了。
把好吃的水果扔在粪便里,然后拿出洗干净献上来,吃还是不吃呢?回答是:不吃。没有看到水果曾在粪便里而把它吃了,会不会生病呢?回答是:不会生病。隔着大山骂人,对方听得见吗?回答是:听不见。当面指着对方咒骂,会发怒骂?回答是:会发怒的。这就是所见所闻的障碍。如果能当面而把扔在粪便的水果吃了,听到咒骂而不恼怒,那就是赴汤蹈火也能做得到。这是修身养性的人所应当知道的。
只要一点疏忽粗略的地方,就会偏离真理,所以最重要的是精确。否则众说纷纭,混淆难辨;必然会产生疑惑,如果有一点三心二意,就会把持不住真理,所以最重要的是专一,否则到了利害关头必然会改变。
种豆,长出的一定是豆苗;种瓜,长出的一定是瓜苗。从没有播种这样的种子,而长出另外一种植物的例子。心想的本是私欲,却想让做出的事情符合天理;心地原本是邪恶的,却妄图使谈论正直,那怎么可能呢?因此正人君子千万要注意自己的修养。所修的正业,行为也是正当的;所修的是邪恶,行为也是邪恶的,这道理不会有一点差错。
人死去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为都会能带走的是这颗心灵,如果这颗心灵受到损害,那么将空身而去,一无所有,这真是千古的遗恨啊!
现在人们所欠缺的,只是涵养不够彻底,不够坚定。所以信口开河,没有实用,违背规律,无益于人;办事的时候任意而行,或者太过激,或者有所欠缺,或者违背义理。倘若涵养坚定,看清楚靶心后再拉开弓,每一箭能够射中;反复观察以后再实施针灸,每次能够扎到穴位。这是从真正体验得来的实用方法。到头来还是需要沉静。心情沉静了,所行的每件事都会顺应客观规律。
沉静的境界,犹如地阔天空,其中空空荡荡,没有任何东西存在,而需要的时候,又诸如事物一应俱全。”暮夜无知“这四个字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人最大的罪恶没有比欺骗更可恶的了。所谓欺骗,就是源于无知。大奸大盗都是从无知之心发展而来的。天下最大的恶行有两种:欺骗无知的人,不怕有知识的人。欺骗无知的人,心中还有所顾忌,因此只不过是诚实或虚伪的问题;不怕有知识的人,心中就毫无顾忌,也就是无忌讳,这可是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了。如果知道尚有可畏惧的东西,那就意味着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
天地万物的规律是发生于平静,最后仍以平静结束;人的心境起始于平静,最终仍归结于平静。所谓平静,是一切规律的发源,一切变化的中心。在运动之中发生,于自然的法则就不相类似了。因此狂暴肆意的人,在平常都有良知,这是起始于平静,爆发之后都有后悔的想法,这是归结于平静。
行动的时候只会觉得没有尽情发挥,怎么会察觉自己哪里有错呢?基于这个原因,正人君子应该保持平静,切忌妄动。保持平静,行动就成为平静的枝叶;切忌妄动,那么行动就会被平静所约束,这样还会有什么过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