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好尚不齐,见解自别,而理脉则一也。会文公请前辈到院,键门批阅,凭其去取,必有一种识见出人头地,倘自是不服,妄肆讥谈,貌受心非,势难取益,况怒于言怒于色乎?虚受者当不其然。
诗、字两学虽曰末业,然近日应制以诗命题,有关黜陟。字尤举业家所谓出马枪者,笔笔正锋,字字法帖,小试最易制胜见长,标榜尽能出色成名。江浙八股外以诗字结社,讲究宗派,所以登高遣兴,随地挥翰,人物骚雅,才品洒落,晋接闲绝,不露缚手缚脚、遮头盖面之态。同会人请以暇豫稍留心焉,亦雅人深致也。
会中优取前列之文,不遍传共阅,彼此无益,阅卷发案毕,其优等应誊者领卷归,各目缮写四本,照原批点装订,送至书院汇齐,分上下东西四路,酌期递传,以示欣赏。明先达创四季大会,末路、兵燹接踵,朝不及夕,厥典遂废。先大人与奚王诸先生复结问津堂会业,丁酉、己亥间,诸先生连镳并辔,其余教授生徒,而问津之课亦寝,吾郡人文蔚起,英才辈出,不愧先型。但人自为家,闭户造车,出门合轨者固多,而南辕北辙亦复不少,此道日新月异,倘不及时切劘,匪进则退矣。学问退则品望必差,一失足终身陷井,今与诸同志公订酌夺,题以学之内外,分拈期定,季之仲望,编号弥封,毫不假借,而其合力交口劝勉者,只以“人品学问”四字为归宿,仅列会款于右。岁丁亥春仲望日,邹江遐谨识。
岳麓书院
在长沙岳麓山下。其前身为唐末五代时期僧人智璿为儒生所建读书之所。宋开宝九年(976),潭州知州朱洞因袭拓建智璿之屋,正式创建岳麓书院,有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咸平二年(999),知州李允则扩建,增书楼,祀孔子,置田产,招六十余人肄业其中。四年又得国子监经史书籍。至此,挟儒佛文化交融之优势,岳麓形成讲学、藏书、祭祀、学田的基本规制,显现大家风范。大中祥符八年(1015),山长周式以“学行兼善”,教授生徒数百人,而得真宗皇帝召见,拜国子主簿,使归教授,并赐对衣鞍马、“岳麓书院”匾额及内府藏书。最高统治者的褒扬,使其称闻天下,名冠宋初“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北宋中期,在大兴官学运动时,它又与潭州州学、湘西书院连为一体,形成“潭州三学”体制,正式确立起地方高等学府的地位。
南宋乾道年间,张栻居院讲学,弟子甚众,岳麓成为影响甚大的湖湘学派的基地。三年(1167),朱熹不远千里,自闽率弟子到院访学三月。朱张会讲,吸引学者千人,诚为书院盛事,既标志着中国学术史上不同学派会讲先河的开启,又表明它在全国学术界的领导地位已然确立,朱张之学由此也成为岳麓数百年不变的学统。再加淳熙十五年(1188)、绍熙五年(1194)、嘉定十五年(1222)陈傅良、朱熹、真德秀等大师分别讲学于此,遂养成吴猪、赵方、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陈琦、钟震、钟如愚等为代表的岳麓诸儒,他们构成湖湘学派的中坚,更以其经世致用,坚持抗金而彪炳史册。淳佑六年(1246),宋理宗皇帝再赐院额,岳麓遂与白鹿洞、丽泽、象山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德佑元年(1275),元兵攻潭州,岳麓诸生据城共守,死者十之八九,院舍亦毁于战火之中。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学政刘必大重建。延佑元年(1314),郡别驾刘安仁再修。其时的岳麓作为理学的大本营,倡导朱张之学,和白鹿洞一起,成为政府向北方一体推行理学和书院的榜样。明初,书院废弃六十余年,至宣德年间始得渐次恢复。弘治十年(1494),院舍全面重建。正德年间,王守仁访院讲学,山长陈论创射圃,首修院志,守道吴世忠增设文庙,岳麓始得恢复元气。嘉靖六年(1527),再度扩建,计有四斋、六舍、东西两讲堂、成德堂、延宾、集贤二馆等建筑,置学田2000余亩,规模空前,书院之盛,振美一时。由此而历隆庆、万历、天启年间,王门弟子王乔龄、季本、张元忭、邹元标等先后讲学,岳麓演成传播阳明心学的讲坛。至崇祯年间,山长吴道行“以朱张为宗”,得与东林书院相呼应,复倡理学,培养了王夫之这样的学生。清顺治九年(1652),书院重建招生。此后二百余年弦歌相续,办学不断。康熙二十六年(1687)、乾隆九年(1744),皇帝分赐“学达性天”、“道南正脉”匾额及图书,弘扬其倡导理学之功;雍正十一年(1733)得帑金一千两,建为省城书院,在全省范围招生;嘉庆七年(1802),招生名额扩至138名;道光十三年(1833)增设湘水校经堂,专课经史,以经义、治事、辞章分科试士;咸同之际,院藏图书达到14130卷。凡此种种,皆表明岳麓作为高等教育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的地位长期保存不变。其时的名山长李文炤、王文清、旷敏本、袁名耀、罗典、欧阳厚均、丁善庆等,皆湖南名宿。着名生徒陶澍、魏源、贺长龄、曾国藩、胡林翼、郭嵩焘、刘长佑等,多是影响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