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复推明此章之意。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1〕“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实,天下莫能加也。“尽其性”者,德无不实,故无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细精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与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大地并立为二也。此自诚而明者之事也。
右第二十二章。〔1〕〔1〕言天道也。
其次致曲〔1〕。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2〕〔1〕“其次”,通大贤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也。曲,一偏也。〔2〕形者,积中而发外。着,则又加显矣。明,则又有光辉发越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从而变。
化,则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惟圣人能举其性之全体而尽之。
其次,则必自其善端发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着、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
右第二十三章。〔1〕〔1〕言人道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1〕。国家将亡,必有妖孽〔2〕。
见〔3〕乎蓍龟〔4〕,动乎四体〔5〕。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6〕〔1〕祯祥者,福之兆。〔2〕妖孽者,祸之萌。〔3〕见,音现。〔4〕蓍,所以筮。龟,所以卜。〔5〕四体,谓动作威仪之间,如执玉高卑,其客俯仰之类。〔6〕凡此皆理之先见者也。
然惟诚之至极,而无一毫私伪留于心目之间者,乃能有以察其几焉。神,谓鬼神。
右第二十四章。〔1〕〔1〕言天道也。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1〕。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2〕。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3〕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4〕〔1〕言诚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当自行也。诚以心言,木也;道以理言,用也。“道也”之道,音导。〔2〕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故必得是理,然后有是物。所得之理既尽,则是物亦尽而无有矣。故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加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3〕知,去声。〔4〕诚虽所以成己,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而道亦行于彼矣。行者体之存,知者用之发,是皆吾性之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右第二十五章。〔1〕〔1〕言人道也。
故至诚无息〔1〕。不息则久〔2〕,久则徵〔3〕。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6〕。如此者,不见而章〔7〕,不动而变〔8〕,无为而成〔9〕。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10〕。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11〕。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12〕。《诗》〔13〕云:
“维天之命,於〔14〕穆〔15〕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16〕不显〔17〕,文王之德之纯〔18〕!”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