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既无虚假,自无间断。〔2〕久,常于中也。〔3〕徵,验于外也。〔4〕此皆以其验于外者言之。郑氏所谓“至诚之德,着于四方”者是也。存诸中看既久,则验于外者益悠远而无穷矣。悠远,故其积也广博而深厚,博厚,故其发也高大而光明。〔5〕悠久,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远致高厚,而高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6〕此言圣人与夭地同体。〔7〕见,音现,犹示也。不见而章。以配地而言也。〔8〕不动而变,以配天而言也。〔9〕无为而成,以无疆而言也。〔10〕此以下,复以天地明至诚无息之功用。天地立道,可一言而尽,不过日“诚”而已。不贰,所以诚也。诚故不息,而生物之多,有莫知其所以然者。〔11〕言天地之道,诚一下贰,故能各极其盛,俪有下文生物之功。〔12〕夫,音扶。昭昭,犹耿耿,小明也。此指其一处而言之。“及其无穷”,犹十二章“及其至也”之意,盖举全体而言也。振,收也。卷,平声,区也。华、藏,并去声。勺,市着反。此四条,皆以发明由其不贰、不息以致盛大而能生物之意。然天、地、山、川,实非由积累而后大,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13〕《诗》,《周颂·维天之命篇》。引此以明至诚无息之意。〔14〕於,音乌,叹辞。〔15〕穆,深远也。〔16〕乎,音呼,〔17〕不显,犹言岂不显也。〔18〕纯,纯一不杂也。〔19〕程子曰:“天道不已,文王纯于天道,亦不已。纯则无二无杂,不已则无间断先后。”
右第二十六章。〔1〕〔1〕言天道也。
大哉圣人之道〔1〕!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2〕。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3〕。待其人而后行〔4〕。故曰简不至德〔5〕,至道〔6〕不凝〔7〕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8〕。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借〔9〕;国有道,其言足以兴〔10〕: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11〕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12〕!
〔1〕包下文两节而言。〔2〕峻,高大也。此言道之极于至大而无外也。〔3〕优优,充足有馀之意。礼仪,经礼也。咸仪,曲礼也。此言道主人于至小而无间也。〔4〕总结上两节。〔5〕至德,谓其人。〔6〕至道,指上两节而言也。〔7〕凝,聚也,成也。〔8〕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住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犹爝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习之也。
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平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平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平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来知,节文则日遵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
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9〕倍,与背同。〔10〕兴,谓兴起在位也。〔11〕《诗》,《大雅·烝民》之篇。〔12〕与,平声。
右第二十七章。〔1〕〔1〕言人道也。
子曰:“愚而好〔1〕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2〕古之道。如此者,烖〔3〕及其身者也。〔4〕”非天子〔5〕,不议礼〔6〕,不制度〔7〕,不考文〔8〕。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9〕。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10〕。子曰:“吾说夏礼,杞〔11〕不足徵〔12〕也。吾学殷礼,有宋〔13〕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14〕〔1〕好,去声。〔2〕反,复也。〔3〕烖,古灾字。〔4〕以上孔子之言,子思引之。〔5〕此以下,子恩之言。〔6〕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7〕度,品制。〔8〕文,书名。〔9〕今,子思自谓当时也。轨,辙迹之度。行,去声。伦,次序之体。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