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1〕〔1〕和,去声。反,复也。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盖一事之微,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读者宜详味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1〕〔1〕莫,疑辞。“犹人”,言不能过人,而尚可以及人。“未之有得”,则全未有得。皆自谦之辞,而尺以见言行之难易缓急,欲人之勉其实也。谢氏曰:“文,虽圣人,无不与人同,故不逊,能躬行君子,斯可以入圣,故不居。犹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1〕此亦夫子之谦辞也。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晁氏曰:
66“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也。
‘可谓云尔已矣’者,无他之辞也。公西华仰而叹之,其亦深知夫子之意矣。”
子疾病,子路请祷〔1〕。子曰:“有诸?〔2〕”子路对曰:“有之。《诔》
〔3〕曰:‘祷尔于上下神祗〔4〕。’”子曰:“丘之祷久矣。”〔5〕〔1〕祷,谓祷于鬼神。〔2〕有诸,问有此理否。〔3〕诔,力轨反。诔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辞也。〔4〕上下,谓天地。天曰神,地曰祗。〔5〕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
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曰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台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又《土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于病者而后祷也。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3〕〔1〕孙,去声,顺也。〔2〕固,陋也。〔3〕奢、俭俱失中,而奢之害大。晁氏曰:
“不得已而救时之弊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1〕坦,平也。荡荡,宽广貌。程子曰:“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2〕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子温而厉〔1〕,威而不猛,恭而安。〔2〕〔1〕厉,严肃也。〔2〕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记,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