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92〔1〕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也。三十年为一世。仁,谓教化浃也。程子曰:“周自文、武至于成王,而后礼乐兴,即其效也。”或问:“‘三年’、‘必世’,迟速不同,何也?”程子曰:“‘三年有成’,谓法度纪纲有成而化行也。渐民以仁,摩民以义,使之浃于肌肤,沦于骨髓,而礼乐可兴,所谓仁也。此非积久,何以能致?”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1〕。子曰:“何晏〔2〕也?”对曰:“有政〔3〕。”子曰:“其事〔4〕也。如有政,虽不吾以〔5〕,吾其与〔6〕闻之。”〔7〕〔1〕朝,音潮。冉有时为季氏宰。朝,季氏之私朝也。〔2〕晏,晚也,〔3〕政,国政。〔4〕事,家事。〔5〕以,用也。〔6〕与,去声。〔7〕礼: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是时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故夫子为不知者而言:
此必季氏之家事耳。若是国政,我尝为大夫,虽不见用,犹当与闻。今既不闻,则是非国政也。
语意与魏征献陵之对略相似。其所以正名分,抑季氏,而教冉有之意深矣。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1〕。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2〕’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3〕”曰:“一言而丧〔4〕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5〕’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6〕”
〔1〕几,期也。《诗》曰:“如几如式。”言一言之间,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2〕当时有此言也。易,去声。〔3〕因此言而知为君之难,则必战战兢兢,临深履薄,而无一事之敢忽。然则此言也,岂不可以必期于兴邦平?为定公言,故不及臣也。〔4〕丧,去声,下同。
〔5〕乐,音洛。言他无所乐,惟乐此耳。〔6〕范氏曰:“言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也。”谢氏曰:“知为君之难,则必敬遭以持之。惟其言而莫予违,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邦未必遽兴丧也,而兴丧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叶公问政:〔1〕。子曰:“近者说,远者来。”〔2〕〔1〕音义并见第七篇。〔2〕说,音说。被其泽则说,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说,而后远看来也。
子夏为莒父〔1〕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2〕;见小利,则大事不成。〔3〕”
〔1〕父,音甫。莒父,鲁邑名。〔2〕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8〕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程子曰:“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夏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子张常过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各以切己之事告之。”
叶公语〔1〕孔子曰:“吾党有直躬〔2〕者,其父攘〔3〕羊,而子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