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1〕。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2〕。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3〕不以礼〔4〕,未善也。”〔5〕〔1〕知,去声。知足以知此理,而私欲间之,则无以有之于身矣。〔2〕涖,临也。谓临民也,【TXT论坛为您提供更多更好的TXT小说,记住我们的论坛(www。txtbbs。com)】07知此理而无私欲以间之,则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然犹有不庄者,盖气习之偏,或有厚于内而不严于外者,是以民不见其可畏而慢易之。下句放此。〔8〕动之,动民也。犹曰鼓舞而作兴之云尔。〔4〕礼,谓义理之节文。〔5〕愚谓学至于仁,则善有诸己而大本立矣。涖之不庄,动之不以礼,乃其气禀学问之小疵,然亦非尽善之道也。故夫子历言之,使知德愈全则责愈备,不可以为小节而忽之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1〕〔1〕此言观人之法。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盖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村德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1〕〔1〕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其于仁也亦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不过言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者也。况水火或有时而杀人,仁则未尝杀人,亦何惮而不为哉?李氏曰:“此夫子勉人为仁之语。”下章放此。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1〕〔1〕当仁,以仁为已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住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程子曰:“为仁在己,无所与逊。若着名在外,则不可不逊。”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1〕〔1〕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1〕後,与“後获”之“後”同。食,禄也。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职,有言责者尽某忠。皆以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禄之心也。
子曰:“有教无类。”〔1〕〔1〕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子曰:“道不同〔1〕,不相为〔2〕谋。”
〔1〕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2〕为,去声。
子曰:“辞达而已矣。”〔1〕〔1〕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师冕见〔1〕,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2〕”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3〕”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4〕”
〔1〕师,乐师,瞽者。冕,名。见,贤遍反。〔2〕再言“某在斯”,历举在坐之人以诏之。
〔3〕与,平声。圣门学者,于夫子之一言一动,无不存心省察如此。〔4〕相,去声,助也。
古者瞽必有相,其道如此。盖圣人于此,非作意而为之,但尽其道而已。尹氏曰:“圣人处己为人,其心一致,无不尽其诚故也。有志于学者,求圣人之心,于斯亦可见矣。”范氏曰:“圣人不侮鳏寡,不虐无告,可见于此。推之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矣。”
【TXT论坛为您提供更多更好的TXT小说,记住我们的论坛(www。txtbbs。com)】08季氏第十六洪氏曰:“此篇或以为《齐论》。”凡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