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因音同义近而易混淆,如“其它部门”中的“它”
应为“他”字。“他”和“它”都读作a。用法有同有异。
“他”在古汉语中字义为:与“它”通、彼之称也、此之别也。
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指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人“二)
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表虚指“三)指别一方面或其他地方;(四)另外的。表示语素常见于“他人、他乡”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代词运用,指代人或另外的方面和地方。
“它”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非也、异也、与“他”通。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代词,称人以外的事物。表示语素常见于合成词“它们、其它”中,可单独作代词运用,指代人以外的事物“其他——其它”音同义近。“其他”常与表示人的、集合的或意义不很具体的词搭配,如“其他想法”广其它”只用于与表示较具体的物的名称的词搭配,如“其它工具”。
“他”通“它”是古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互不通用。
塌塌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疲蹋”中的“蹋”应为“塌”字。“塌”和“蹋”声韵都是泊,调不同。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塌”左从“土”。读作a。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地低下也、堕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倒下、陷下;(二)下垂;(三)凹下。表示语素常见于“塌架、塌实、塌陷、崩塌、疲塌、坍塌”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
“蹋”左从“足”,读作a。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践也、履也、榻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踩。常见于“糟蹋”中。
“塌”与“蹋”的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踏塌因音同而易混淆,如“塌青”中的“塌”应为“踏”
字。“踏”与“塌”都读作a。字义不同,用法有同有异。“踏”(见《蹈踏》79页)。
“塌”(见《塌蹋》355页)。
“踏”与“塌”在合成词“踏实——塌实”中互通,用于其他义项时,不通用。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踏鞠”中的“踏”应为“蹋”字。“蹋”和“踏”都读作技。左同右不同。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蹋”(见《塌蹋》355页)。
“踏”(见《蹈,踏》79页)。
“蹋”与“踏”在古汉语中互通。在现代汉语中,在合成词“糟蹋——糟踏”中互通,用于其他义项时,互不通用。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鹌塌”中的“塌”应为“榻”字。“榻”和“塌”都读作字义和用法不同。
“榻”左从“木”。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床也、床窄而长者谓之榻、鹌榻谓之近地也、布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狭长而较矮的床。表示语素常见于“藤榻、竹榻”等合成词中。
“塌”(见《塌蹋》355页)。
“榻”与“塌”的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ai台臺因音同义近而易混淆,如“臺州,中的“臺”应为35o“台”字。“台”和“臺”都读作di。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台”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悦也、我也、予也、养也、姓。在现代汉语中读作ai时,指浙江的台州、天台。读作di时,字义为:(一)平而高可在上面远望的建筑物;(二)公共场所室内外高出地面便于讲话或表演的设备“三)某些作底座的器物;(四)像台的东西;(五)桌子或类似桌子的器物;(六)(oi)姓;(七)台风;(八)量词;(九)旧时对人的敬词。表示语素常见于“台地、台风、台湾、拆台、出台、登台、柜台、舞台、月台”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工作台”)或量词(如“一台拖拉机”)
运用。
“臺”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观四方而高者、积土四方也、支也、贱者之称、辈也、古谓之陵墓曰臺、山名、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台”读作出时的(一)、(二)、(三)、(四)义的异体,表示姓氏仍写作“臺”。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姓氏时仍用“臺”;用于其他义项时只用“台”。
薹苔因音同而易混淆,如“蒜苔”中的“苔,应为“薹,’字。“荽”和“苔”都读作di。字义和用法不同。
“薑”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芸薑菜名、草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多年生草本植物、叶扁平、茎长三四尺、生长在水田;(二)葱、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茎、顶端开花结实、可作蔬菜食用。一般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韭薑”“苔”(见《笞,苔》55页)。
“薹”与“苔”互不通用。“苔”不是“薹”字的简化字。
因音同而易混淆,如“太西”中的“太”应为“泰”
字。“泰”和“太”都读作ai。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泰”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滑也、通也、甚也、宽也、安也、山名、亦作“太”。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平安、安宁;(二)极、最“三Kdi)姓。表示语素常见于“泰斗、泰然、泰山、泰西”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为词运用,常见于“泰山北斗、国泰民安”
等固定短语中。
“太”在古汉语中字义为:与“泰”同。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高、大“二)极、最“三)身份最高或辈分最高;(四)副词,表示程度过分、极高或很“五)(h)姓。表示语素常见于“太湖、太极、太息、太阳”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表示姓氏)或作副词运用。
“泰”同“太”是古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是各自独具字义、用法不同的两个字。互不通用。
an胡塌因义近而易混淆,如“堤塌,中的“塌”应为“坊”
字。“坍”和“塌”都有“倒”的意思。读音不同,用法有同有异。
“坍”读作an。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水打岸也、一曰崩坍。
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倒坍。表示语素常见于“坍方、坍塌、坍台”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堤坍了”“塌”(见《塌蹋》355页)。
“坍”与“塌”在用于表达“倒下”时仅有细微差别,“塌”强调“起来的东西倒下”;而“坍”泛指“东西倒下”。在合成词“坍方一塌方、坍台一塌台”中互通,用于其他义项时不通用。
檀擅因形近而易混淆,如“擅香”中的“擅”应为“檀”
字。“檀”和“擅”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檀”读作on。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木也、州名、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落叶乔木,木质坚硬;(二)(dn)姓。表示语素常见于“檀板、檀香”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表示姓氏。
“擅”(见《善,擅》334页)。
“檀”与“擅”的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i因音同义近而易混淆,如《菜根谈》中的“谈”应为“谭”字。“谭”和“谈”都读作dn。左同右不同。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谭”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大也、诞也、国名、姓、与“谈”同。
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旧与“谈”同;(二)(on)姓。一般是单独表示姓氏。
“谈”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语也、言论也、戏调也、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说话或讨论;(二)言论“三)(in)姓。
表示语素常见于“谈锋、畅谈、健谈、交谈、商谈、座谈”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或动词运用。
“谭”与“谈”在古汉语中早在西晋时就通用了。在《简化汉字总表》中两字均收录,在现代汉语中按规范用法互不通用。
潭谭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小石谭记”中的“谭,’应为“潭”字。“潭”和“谭”都读作。字义和用法不同。
“潭”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水名、深也、州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深的水池“二)〈方〉坑。表示语素常见于“龙潭、泥潭、湘潭”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
“谭”(见《谭,谈》本页)。
“潭”与“谭”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i云县因音同而易混淆,如“花昙”中的“昙”应为“坛”
字。“坛”和“昙”都读作o。均有部件“云”。字义和用法不同。
“坛”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祭场也、坛之言坦也、一曰封土为坛、瑶池仙境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多用土石筑成;(二)用土堆成的台;(三)
某些会道门设立的拜神集会的组织:(四)指文艺界或体育界;(五)口小肚大的陶器。表示语素常见于“坛子、讲坛、论坛、体坛”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设坛拜祭”。
“昙”在古汉语中字义为:云布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
多云、云彩密布。常见于“昙花”一词中。
“坛”与“昙”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ang墙沪(见《圹塘》213页)。
因音同而易混淆,如“傥然”中的“傥”应为“倘”
字。“倘”和“傥”都读作dng。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倘”(见《倘,偿o页)。
“傥”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倜傥卓异也、豁达也、苟也、俗作“倘”。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同“倘”;(二)阔傥,洒脱风流。常见于“傥荡、倜傥”等合成词中。
“倘”同“傥”是古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互不通用。
ao因音同义近而易混淆,如“洪水涛涛”中的“涛”
应为“滔”字,“滔”和“涛”都读作ao。字义相近。用法不同。
“滔”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水漫漫、大貌、流貌、慢也、聚也。
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大水弥漫。常见于“滔天、滔滔”等合成词中。
“涛”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大波也、水名、与“煮”同。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大波浪;(二)像波涛一样的声音。常见于“波涛、海涛、怒涛、松涛”等合成词中。
“滔”与“涛”的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涛教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波焘,中的“焘”应为“涛”字,“涛”和“焘”都读作a。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涛见《滔涛》3o0页)。
“焘”多用于人名。又读作也0。仅见于书面语中。
“涛”同“煮”是古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互不通用。
eng因形近而易混淆,如“誉清”中的“誉”应为“誊”
字。“誊”和“誉”下同上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誊”上从“片”。读作ong。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移书也、移书传钞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抄写。表示语素常见于“誊清、誊写、誊印”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请誊在纸上”。“誉”上从“兴”。读作yd。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称也、声美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名誉“二)称赞。表示语素常见于“誉满、誉为、毁誉、荣誉”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饮誉全国”。
“誊”与“誉”的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i剔弟1j因音似形近而易混淆,如“挑剃”中的“刹”应为“剔”字。“剔”和“剃”声韵都是么调不同。右同左不同。用法有同有异。
“剔”读作u。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解骨也、解也、治也、同“剃”。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从骨头上把肉刮下来;(二)从缝隙中往外挑;(三)剔除;(四)汉字的笔画。表示语素常见于“剔除、剔红、挑剔”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笔画剔”)或动词(如“骨头剔光了”)运用。
“剌”读作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剔发也、除发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用特制的刀刮去(胡须、头发等)。表示语素常见于“剃刀、剃度、剌须刀”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剃头”。
“剔”同“剃”是古汉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互不通用。
踢蹄因音似形近而易混淆,如“蹄蹬”中的“蹄”应为“踢”字。“踢”和“蹄”的声韵都是i,调不同。左同右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踢”读作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遽貌、动之貌。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抬起腿用脚撞击。表示语素常见于“踢蹬、踢球、踢腾”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被马踢了”。
“蹄”读作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底也、兽足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马、牛、羊、鹿等动物生在趾端的角质物,也指具有角质物的脚。表示语素常见于“蹄筋、蹄子、铁蹄”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蹄印”。
“踢”表示某些动物的“足”的动作;“蹄”表示某些动物的足。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剃益因音同义近而易混淆,如“;S发”中的应为“剌”字。“剃”和“;”都读作i。有相同的义项,用法有同有异。
“剃”(见《剔剃》3o1页)。
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除草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除去野草;(二)同“剃”。仅见于书面语中。
“剃”与“菡”用于“用特制刀子刮去”时互通,今用“刺”用于“除草”义时仍用“菡”,与“剃”不通用。
ian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恬津”中的“恬”应为“甜”字。“甜”和“恬”都读作i如。字义和用法不同。
“甜”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美也、甘也、水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像糖和蜜一样的味道;(二)比喻美满、幸福;(三)
形容睡得很熟。表示语素常见于“甜美、甜蜜、甜食、甜言、甘甜”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形容词运用,如“哈密瓜甜又香”。
“恬”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安也、静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安静;(二)满不在乎。表示语素常见于“恬静、恬然、恬适”等合成词中。
“甜”与“恬”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因音似形近而易混淆,如用“舌头掭”中的“掭”
应为“舔”字。“舔”和“掭”声韵都是ian,调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舔”(见《甜,舔》343页)。
“掭”左从“士”。读作ian。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用毛笔蘸墨后斜着在砚台上理顺笔毛或除去多余的墨汁;(二)
〈方〉拨动。一般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把笔掭一掭”“舔”表示人或动物舌头的动作广掭”表示用毛笔蘸墨汁的动作。“舔”与“添”互不通用。
E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舰着肚子”中的“舰”
应为“腆”字。都读作iin。均有部件“典”。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腆”左从“月”。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厚也、善也、至也、久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丰盛、丰厚“二)〈方〉突出或挺起。一般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他腆着肚子”。
“舰”右从“见”。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面惭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书〉形容惭愧“二)〈口厚着脸皮叫舰着脸。
常见于“舰颜”一词中。
“腆”与“舰”在合成词“腼腆——腼舰”中互通。单独作动词时互不通用。
iao笤苕(见《苕笤》33o页)。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髫龀”中的“髫”应为“龆”字。“龆”和“髫”都读作佔。字义和用法不同。
“龆”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始毁齿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儿童换牙。常见于“龆龄、龆龀”等合成词中。
“髫”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小儿垂结也、小儿发。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古代小儿垂下的头发。常见于“髫发、髫龄、垂髫”等合成词中。
“髫龄”和“龆龄”都有“童年”的意思,前者词义模糊,后者词义具体。“龆”与“髫”字义有区别,互不通用。
ie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请贴”中的“贴”应为“帖”字。“帖”和“贴”都读作以。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帖”左从“巾”。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帛书署也、券帖、服也、定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服从、顺从“二)平稳、妥当。常见于“服帖、妥贴”等合成词中。又读作is。字义为:(一)邀请客人的通知;(二)旧时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三)写着字的纸片;(四)量词。表示语素常见于“禀帖、庚帖、回帖、揭帖、请帖”等合成词中。又读i字义为:学习写字画图时的样本。表示语素常见于“碑帖、法帖、画帖、字帖”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量词运用,指中药的配方。
“贴”在古汉语中字义为:以物为质也、裨也、依附也、黏置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黏附;(二)紧靠、挨近;(三)补助;(四)典当;(五)同“帖”;(六)戏剧的次要行当“七)量词。
表示语素常见于“贴花、贴金、贴近、贴切、贴题、贴心、津贴、体贴、张贴、招贴”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量词(如“一贴音药”)或动词(如“把它贴起来”)运用。
贴”同“帖”是旧的用法。按规范的用法,“贴”同“帖”时,“贴”是“帖”字的异体,独立运用时互不通用。
ing炎良因同形近而易混淆,如“庭试”中的“庭”应为“廷”字。“廷”和“庭”都读作ing。字义和用法不同。
“廷”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朝中也、朝廷也、停也、正也、直也、平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朝廷。常见于“廷试、廷杖、朝廷、宫廷、教廷、清廷”等合成词中。
“庭”由“廷”外加“广”构成。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宫中也、庭堂阶前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院落,阶前的空地;(二)厅堂“三)司法机关审案的地方。常见于“庭院、法庭、家庭、径庭、前庭、闲庭”等合成词中。
“廷”和“庭”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I因形近而易混淆,如“仃车场”中的“仃”应为“停”字。左同右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停”右从“亭”。读作ing。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止也、行中止也、定也、定于所在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止息;(二)中断;(三)停留;(四)停放、停泊“五)总数分成若干等份,其中一份叫一停。表示语素常见于“停泊、停顿、停留、停息、停止、停滞、调停”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雨停了”。
“仃”右从丁。读作ding。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独行貌。在现代汉语中仅见于“伶仃”一词中。
“停”与“订”互不通用。“灯”不是“停”字的简化字。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硬铤”中的“铤”应为“挺”字。“挺”和“铤”都读作ing。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挺”左从“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拔也、挺出也、直持也、直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硬而直“二)伸直或突出;(三)勉强支撑;(四)杰出、特出;(五)很;(六)量词。表示语素常见于“挺拔、挺进、挺立、笔挺、硬挺”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如“挺过来”)或副词(如“庄稼长得挺好”)运用。
“铤”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铜铁朴也、疾走貌。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快走的样子。常见于固定短语“铤而走险”中。又读作ding,字义为:未经冶铸的铁铜。仅见于书面语中。
“挺”和“铤”的字义不同,互不通用。
ong日童0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瞳瞳”应为“睹瞳”。
“曈”和“瞳”都读作ong。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曈”左从“日”。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晻昽日欲明也、欲明也。在现代汉语中见于“曈昽、曈曈”中。
“瞳”左从“目”》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目珠子也、又作“童”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瞳孔。常见于“瞳孔、瞳仁”等合成词中。
“瞳”与“瞳”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同全因音同而易混淆,如“仝步”中的“仝”应为“同”
字。“同”和“仝”都读作ong。字义和用法不同。
“同”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合会也、共也、和也、平也、齐也、聚也、通也、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相同、一样;(二)
跟……相同;(三)共同;(四)介词“五)连词;(六)(ong)姓。
表示语素常见于“同伴、同胞、同辈、同步、同庚、同情、同意、同志、共同、协同、赞同”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介词运用。
“仝”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完也、姓。在现代汉语中仅表示姓氏。
“同”与“仝”均为古姓,古今均不通用。“令”不是“同”字的简化字。
u突凸因音同义近而易混淆,如“突岸,中的“突”应为“凸”字。”“突”和“凸”都读作。字义相近,用法不同。
“突”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出貌、触也、欺也、穿也、秃也、灶突、滑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猛冲;(二)突然;(三)高于周围;(四)古代指灶旁突起的出烟口。表示语素常见于“突变、突出、突击、突破、突然、唐突”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副词运用,如“突增”。
“凸”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中间高,四周低,与“凹”相对。
常见于“凸岸、凸版、凸出、凸轮、凹凸”等合成词中。
“突出——凸出”、“突起——凸起”音同义不同。“突出”的意思为:冲出;鼓起。“凸出”的意思为:高出周围。“突起”的意思为:突然发生;高耸;生在物体上的像瘤子的东西。“凸起”的意思为:比周围高。
“突”与“凸”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因形近而易混淆,如“徙步”中的“徙”应为“徒”
字。“徒”和“徒”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徒”(见《陡徒》89页)。
“徙”读作x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移也、迁也、避也、谪戍曰徙、倚也、翘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迁移“二)古称流刑为徙。常见于“流徙、迁徙”等合成词中。
“徒”与“徙”的字形和字义不同,互不通用。
茶茶(见《茶,荼》39页)。
uan瑞汽因音似形近而易混淆,如“传急”中的“丨专”应为“湍”字。“湍”和“传”的声韵都是uan,调不同。左同右不同。
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湍”读作u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急流曰湍、水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书〉湍急“二)〈书〉急流的水。常见于“湍急、湍流、急湍”等合成词中。
“i专”读作uin。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露多貌、与“湍”同、水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形容露水多,仅见于书面语中。
“湍”同“i专”是古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不同,用于不同语体,互不通用。
ui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减褪”中的“褪”应为“退”字。“退”和“褪”都读作ui。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退”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却也、去也、返也、柔和貌、与“褪”同。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向后移动;(二)使向后移动;(三)退出;(四)下降、减退;(五)退还;(六)把已定的事撤销。表示语素常见于“退避、退潮、退化、退换、退色、退休、减退、早退”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洪水退了”。
“褪”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卸衣也、花谢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脱。一般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小鸡褪掉了绒毛毛”。
又读作C,字义为:(一)退缩身体的某部分,使套着的东西脱离“二)〈方〉藏在袖子里。一般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褪下袖子”。
“退”与“褪”在表达“颜色变浅”时互通,“退色”与“褪色”
并存。用于其他义项时,互不通用。
uo紙取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驼鸟”中的“驼”应为“鸵”字。“鸵”和“驼”都读作uo。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鸵”左从“鸟”。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鸵鸟似雉。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鸟名。仅见于“鸵鸟”中。
“驼”左从“马”。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骆驼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指骆驼;(二)背弯曲。常见于“驼背、驼蜂、驼绒、骆驼”等合成词中。
“鸵”指鸟;“驼”指兽。“鸵”与“驼”互不通用。
PS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盘佗路”中的“佗”应为“陀”字。“陀”和“佗”都读作uo。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陀”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陂陀险阻也、陂陀衰貌。在现代汉语中常见于“陀螺、盘陀、陂陀”等合成词中。
“佗”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姓、背负曰佗、加也。在现代汉语中仅作人名用字,如“华佗”。
“陀”与“佗”的字义不同,互不通用。
析拆(见《拆,柝》42页)。
45柘因形近而易混淆,如“柘展”中的“柘,应为“拓,’字。“拓”和“柘”右同左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拓”左从“丨”。读作uo。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拾也、犹折也、手承物也、开也、广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开辟;(二)(uo)姓。表示语素常见于“拓荒、拓扑、开拓”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表示姓氏)或动词(如“拓宽路”)运用。又读作位,字义为:把碑刻、铜器等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案印下来。表示语素常见于“拓本、拓片”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拓下来”。
“柘”左从“木”。读作zhe。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桑属、其木染黄色谓之柘黄、天子服、县名、山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
木名。指落叶乔木或灌木。“拓”和“柘”的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