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一两)三棱(煨去毛,切,醋炒)蓬莪术(醋炒,各五钱)青皮(去穣,麸炒黄色)陈皮(去白,各五钱)雷丸(去壳,五钱)芜荑(水洗净,二钱半)
鹤虱(三钱,略炒)干漆(五钱,炒无烟)木香(三钱,不见火)砂仁(一钱)良姜(二钱,东壁土同炒)麦面(五钱,炒)胡黄连(三钱)甘草(三钱,炙)神曲(五钱,炒黄色)山楂肉(五钱)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淡姜汤送下。
吐泻
论
《内经》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湿胜则濡泄。夫小儿之吐泻,皆由乳食过度,传化失常。盖食郁则成热,热郁则有酸,酸而成吐成泻,此必然之理也。又曰:食滞于胃口者为吐,食滞于大小肠者为泻。有生下而遂吐不休者,胞胎中移恶流于肠胃而为吐也。丹溪曰:钱氏五补五泻之法,俱可选用。谨遵而根据法具录如下:
脉法
(并见前总章。)
方法
钱氏曰:小儿初生下吐,盖拭掠儿口中移恶不尽,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凡生子于未发声之先,急宜取口中恶血,以绵拭令净尽,以黄连、甘草二味,等分煎汁,灌一、二匙,则无以上等病,出痘疹亦稀少。若啼声一发,则咽下矣,亦当用黄连、甘草汁饮之,不可忽也)。
木瓜丸
木瓜末木香末麝香(末)腻粉(即轻粉)槟榔末(各一字)
上再研匀,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二丸,甘草汤送下。
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知是伤食,当下之而后和胃,下用白饼子,和胃用益黄散。(上二方俱见前。)
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不热,或乍热乍凉,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更有五脏兼见证宜详:肺病则睡闷露睛喘气,心则惊悸饮水,脾则困倦饶睡,肝则呵欠烦闷,肾则不语畏明。当先见貌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盖此二证,多病于夏秋也。(当先见貌兼脏,其义未详,恐有脱简,以俟知者正之。)
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夏至后十日也),吐泻身壮热,此热乃脏腑中,十分中九分热也。或因伤热乳食,吐乳不消,泻深黄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一名甘露散)
石膏寒水石(各五钱)生甘草(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温水调下。
六月十五日以后(大暑节后),吐泻,身温似热,脏腑六分热四分冷也,呕吐乳食不消,泻黄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食前少服益黄散,食后多服玉露散。
按:丹溪用去桂五苓散,倍白术,加苍术,甚者二术炒用,或入益元散和匀,米汤调下,甚效。
七月七日以后(立秋后七日也),吐泻身温凉,三分热也,七分冷,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唇白多哕,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黄散,食后少服玉露散。
八月十五日以后(秋分后也),吐泻身冷,无阳也,不能食乳,干哕,泻青褐水,当补脾,益黄散主之,不可下也。
吐泻泄黄,伤热乳也,吐泻泄青,伤冷乳也,皆当下,白饼子主也。伤热乳者甘露散,伤冷乳者益黄散、温中丸,并于下后服之。亦有不须下,但服此药愈者。
温中丸
人参甘草(炙)白术(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粳米饮下。
虚弱,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肉消瘦,亦有因大病后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谷气也。有冷者,时时下利,唇口青白。有热者,身温壮热,肌肉微黄。此冷热虚羸也。冷者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证,亦须少服之),热者胡黄连丸(冬月不宜服,有证,须少服)。木香丸、胡黄连丸二方并见前。
吐泻调脾,平胃散入熟蜜,和苏合香丸,名万安膏,米饮调服。
一方治吐泻黄胆。
三棱莪术青皮陈皮神曲(炒)麦面(炒)黄连甘草(炙)白术茯苓(各等分)
上为细末,温水调服。伤乳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加薄荷。
夏月吐泻,用益元散极效,当表而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