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当
下。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有气分、血分之
病也。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胀。但气分心
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
后病水胀也。刘立之云∶气分之证,当以下气消膨为先,如枳壳散、木香流气饮、
三和散之类是也。《金匮》方,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
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良方加味枳术汤,治气分胀满。妇人血分,如夺命丹、
黑神散,皆为要药。血分一证,大小产后多有之,唯产前脚肿不同,产后则皆败血
所致,当于血上治之。
x【肠覃】x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冲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
乃起,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
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阳以传
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
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气散则清,气聚
则浊,结为瘕聚,所以恶气发起,肉乃生,小渐益大,至期而鼓,其腹如怀子之
状也。此气病而血未病,故月事不断,应时而下,本非胎娠,可以此为辨矣。露
丸、木香通气散主之。
x【石瘕】x石瘕者,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夫膀胱为
津液之腑,气化则能出焉。今寒客于子们,则气塞而不通,血壅而不流,以留止,
结硬如石,是名石瘕也。此病先气病而后血病,故月事不来,则可宣导而下出者也。
《难经》云∶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生七疝,女子为瘕聚,此之谓也。非大辛之
剂不能已也,可服见丸、和血通经汤。
x【诊】x脉盛而紧,大坚以涩,迟而滑,皆胀也。关上脉虚则内胀。胀脉,浮大
洪实者易治,沉细微弱者难治。唇偏举者,脾偏倾,脾偏倾则善满善胀。腹胀,身
热脉大,是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死矣。(胀或兼身热,或兼如疟状,皆不可治,累验。)
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死矣。腹胀便血,其脉大时
绝,是逆也。呕咳腹胀且餐泄,其脉绝,是逆也。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
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
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目录第二册诸气门
篇名积聚
属性:《内经》论积∶有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
稽留成积,谓之瘕者。有小肠移热于大肠,为伏瘕,为沉者。有脾传肾为疝瘕者。
有任脉为病,女子瘕聚者。有厥阴司天,溏泄瘕水闭者。有二阳三阴脉并绝,浮为
血瘕。有肾脉小急,亦为瘕。有伏梁二∶其一谓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裹大脓
血居肠胃之外。其二谓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
《灵枢经》言积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阴
既虚矣,则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生积;清湿袭阴之虚,病起于下而成积。虚邪
中人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
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传舍于络脉,则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
乃代。传舍于经,则洒淅善惊。传舍于输,则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传舍于伏冲之脉,则体重身痛。传舍于肠胃,则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餐泄食不化,
多热则溏出麋。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巳上数端,皆邪气袭虚留而不去,以次相
传,未曾留着,无有定所。若留着而有定所,则不能传矣,下文是也。)留着于脉,稽留而
不去,息而成积,不一其处。或着孙络之脉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
有寒则满
雷引,故时切痛。或着于阳明之经者,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或着
于缓筋者,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或着于肠胃之募原者,痛而外连于缓
筋,饱食则安,饥则痛。或着于伏冲之脉者,按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
如汤沃之状。或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或着于
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此谓风
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积生也。)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厥气生足,足生胫
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
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