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自汗第一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汗出候:伤寒者,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壮热也。而汗出者,阳虚受邪,邪搏于气,故发热。阴气又虚,邪又乘于阴,阴阳俱虚,不能制其津液,所以伤寒而汗出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自汗者,何也?卫不和自汗。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也。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也。以卫气不共荣气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伤风自汗,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中风,属桂枝汤。又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虽然仲景云伤寒自汗用桂枝,然桂枝汤难用,须是仔细消息之。假令伤风自汗,若脉浮而弱,设当行桂枝,服汤后,无桂枝脉息证候而烦者,即不可再服也。若伤寒自汗出而小便数者,尤不可与桂枝也。仲景云:太阳病,自汗,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桂枝汤内加附子服之。若小便数者,慎不可与桂枝附子汤,宜服芍药甘草汤。若误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干烦躁,厥逆呕吐,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与调胃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缘芍药甘草汤,主脉浮、自汗、小便数者。寸口脉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宜服芍药甘草补虚退风热。通治误服桂枝汤后,病证仍存者也。阳明病,自汗不恶寒。反恶热,然汗自出者,属阳明也。若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故仲景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谵语者,属调胃承气汤。虽然阳明汗多急下,若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尔不可攻之。须自大便导之,宜用蜜煎导法。阳明病,汗出而脉迟、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服桂枝汤。阳明法多汗,若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也。亡阳自汗,太阳病,发汗多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当温其经,宜桂枝加附子汤。伤寒尺寸脉俱紧而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其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汗多不止者,可用温粉扑之;若汗多不止,必恶风,烦躁,不得卧者,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所合用方尽见本门。)
  《活人书》仲景桂枝汤
  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子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须臾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以有汗者佳。具加减法:若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减也。戒曰:桂枝最难用,虽云表不解,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须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作微冷,少顷却温,身虽微似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冷,不恶寒或饮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仍有桂枝证,服汤已,无桂枝证者,尤不可再与。
  《活人书》仲景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甘草(各一两)葛根(二两)芍药麻黄(各一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个,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服。覆取微汗。
  《活人书》仲景五苓散
  猪苓(去黑皮,秤)白术茯苓(去皮,秤。各三分)泽泻(一两一分)桂枝(去皮,半两,不见火)
  上各事持捣筛为散,拌匀。每服抄三钱,白汤调下。此药须各自事持,秤见分两,然后合。
  《活人书》仲景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去皮。各二两)甘草(炙,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皮)芍药(各一两半)甘草(炙,一两)附子(炮去皮,用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个,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芍药甘草汤
  白芍药甘草(炙。各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干姜(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分减服。
  《活人书》仲景调胃承气汤
  甘草(一两)芒硝(一两一分)大黄(去皮,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服。
  《活人书》仲景蜜煎导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亦可为导煎。
  蜜(四两)
  上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捻作挺如指许长二寸;当热时急作,冷时硬,令头锐,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活人书》仲景麻黄汤
  麻黄(一两半,去节)桂枝(一两)甘草(炙,半两)杏仁(三十五个,去皮尖)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不须粥。加减法:伤寒热病药性须凉,不可太温,夏至后麻黄汤须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盖麻黄汤性热,夏月服之,有发黄斑出之失。唯冬及春,与病患素虚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减。
  《活人书》仲景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个,生用)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强人加附子半个,加干姜一两半。
  《活人书》仲景温粉法
  白术本芎白芷(各等分)
  上捣罗为细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之。粉扑周身,止汗。无本亦得。
  《活人书》防风白术牡蛎汤
  防风(独茎者,去芦头)牡蛎(炒黄)白术(各等分)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以酒调下,米饮亦得。日进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汤。
  《活人书》仲景小建中汤
  桂枝(一两半,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一两)胶饴(半升。旧有微溏或呕者,去胶饴)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四片,大枣一个,煮至八分,去滓,下胶饴两匙许,再煎化温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脉尚迟,再作一剂,加黄末一钱。
  煎造饴胶法
  糯米(一升,拣净洗)大麦(末,六两)
  上米一如炊饭,甑上至气溜取下,倾入一盆子,入末一合,并汤盏来许,拌匀,再上甑,至饭熟却入盆子内,都以末拌匀,入一瓷罐子,可容五升许。冬月罐子可令热,春秋夏温。冬月用汤二升许入罐子内,罐子内饭上汤三指许即得,布并纸三五重盖定,更以绵或絮包定,近火。春秋夏即温和至一宿,见米浮在水面上,即以布绞裂取清汁,银石器内煎至面上有膜,即以木蓖不住手搅至稀糊,以瓷器收。夏月置井中,庶不酸。
  伤寒头汗出第二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头汗出者,何也?病患表实里虚,元腑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者见于头。凡头汗出者,五内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谓之重虚。然头汗出者有数证: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有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病患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五苓散、茵陈汤。)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心下紧满,无大热,头汗出者,(茯苓汤主之。仲景云:伤寒心下紧满,无大热,但头汗出者,此名为水结在胸胁,以汗头出别水结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一两半。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二两)人参(一两半。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一两半,温覆微汗愈。若咳嗽者,去人参并枣子,加五味子一两一分、干姜一两)甘草(一两半)半夏(一两一分,汤洗。若胸中烦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半枚,用四分之一。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参三分,苦栝蒌根二两)枣子(六枚。若胁下痞硬,去枣子加牡蛎二两,熬)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个,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活人书》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二两)桂枝(去皮)黄芩(各一两半)栝蒌根(二两)干姜甘草(炙)牡蛎(熬。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食顷再服。
  《活人书》仲景五苓散,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茵陈蒿汤
  茵陈蒿(嫩者,一两半)大黄(半两,去皮)栀子(大者,三枚半)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白盏,先煮茵陈,减半盏,次内二味,煮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中去也。
  《活人书》仲景栀子豉汤
  肥栀子(十四枚,掰)香豉(四合)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活人书》赤茯苓汤
  赤茯苓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去芦头。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芎白术(炮。各半两)
  上件药捣为粗末。每服四钱,以水一钟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活人书》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五两,汤浸洗七遍)白茯苓(三两,去黑软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三盏,煎至一盏;秤生姜四钱,取自然汁,投药中更煎一、两沸。热吃,不拘时候。
  伤寒咳嗽第三
  (伤寒后咳嗽附)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咳嗽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气,伤寒邪气先客皮肤,随气入肺,故令嗽重者有脓血也。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瘥后犹嗽者,是邪气犹停在肺未尽也。寒之伤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气,寒搏于气,入五脏六腑,故表里俱热。热退之后,肺尚未和,邪犹未尽,邪随气入肺,与肺气相搏,故伤寒后犹病嗽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咳嗽者,何也?伤寒咳嗽有两证。有太阳证咳嗽,小青龙、小柴胡也。有少阴证咳嗽,真武汤、四逆散、猪苓汤也。大抵热在上焦,其人必饮,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而微喘。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往来寒热,胸胁满痛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干姜。)若少阴证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汤主之。(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大抵伤寒水气皆因饮水过多。古人治水气而咳者,病在阳则小青龙汤主之;病在阴则真武汤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咳,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古今录验》橘皮汤治嗽佳。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伤寒咳嗽候:唇青(四十八候云唇白)鼻紫嗽声连,肺胃于中养毒涎。夜嗽胸高兼肚胀,汗收髓热气难宣。食逆复翻言语重,嗽声频作岂能痊。行风发汗方为妙,定使风除绝本源。
  内热蕴积,贼风所传,是致寒热相感,便生咳嗽,久则胸高如覆杯也。肚胀声重,须当发汗行风,次与调气化涎利膈。若腹脏结,则当利动即瘥。
  《凤髓经》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与坯煎散,方见夹惊伤寒门。次杏仁膏,方见久嗽门。)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伤寒咳嗽歌一同。后云:此是伤寒传成吐逆咳嗽,先与解表散(方见慢惊风门中。)退伤寒后,用疏风槟榔散(方见烦热门中。)然后用嗽药三、二服。
  《千金》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麻黄汤方
  麻黄生姜黄芩(各一两)甘草(炙)石膏芍药桂心(各半两)杏仁(十枚,汤浸,去皮尖)
  上八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伤寒证治,亦用此治伤寒发热咳嗽。)
  《圣惠》治小儿内中冷气,及伤于外寒咳嗽,或时寒热,头痛。白术散
  白术紫菀(洗去苗土)麻黄(去根节)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去芦头)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赤芍药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痰逆咳嗽,不欲乳食。贝母散方
  贝母(煨微黄)桔梗(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人参(去芦头)干姜(炮裂,锉)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一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桂心(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壮热,咳嗽呕吐。枇杷叶散方
  枇杷叶(一分,拭去毛,炙微黄)川升麻人参(去芦头)贝母(煨微黄。各半两)茅根(一两,锉)竹茹(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枣一枚,掰,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看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不瘥。杏仁散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贝母(煨微黄)川升麻甘草(炙微赤,锉)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吐逆,昼夜不息。桂心散方
  桂心(半两)甘草(炙微赤,锉)麦门冬(去心。各一两)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气急。麻黄散方
  麻黄(去根节)木通(锉)桂心(各半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射干(各一分)皂荚子(二十枚,煨熟)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二百日,儿因伤寒得嗽,极时便呕。细辛汤方
  细辛紫菀(各一分)人参五味子桂心当归附子(炮)干姜甘草(各二分)
  上水二升,煮及九合。一服一合半,频频服。
  《婴孺》治小儿伤寒,壮热加嗽。贝母汤方
  贝母石膏(各八分)升麻知母黄芩栀子仁芍药(各六分)杏仁(去皮尖)柴胡(各五分)羚羊角(屑)射干(各四分)甘草(炙,二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为四服。如是一、二岁儿量大小与之。
  《婴孺》治小儿伤寒,嗽气喘急。麻黄汤方
  竹叶(切,八合)贝母(八分)柴胡升麻(各七分)枳实(麸炒)紫菀(各三分)栀子仁杏仁(去皮尖。各六分)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二分)大黄(十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三合,期岁儿为四服,四岁儿为二服。
  《婴孺》治少小伤寒后,嗽不止瘥。杏仁散方
  杏仁(炒)升麻(各六分)贝母(八分)甘草(四分,炙)
  上为末。白饮服五分,日再。二、三岁根据岁服。小儿乳头上与之,量多少与。
  张涣麦门冬汤方治伤寒未除,咳嗽喘急。
  麦门冬(去心)款冬花人参(去芦头)紫菀(洗,焙干。各一两)桂心(半两)甘草(炙,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入杏仁二十粒,麸炒,去皮尖,细研拌匀。每服一钱,水一钟,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温热,令时时服之。
  张涣竹茹丹方伤寒通肺治嗽。
  竹茹枇杷叶人参(去芦头)半夏(汤洗七遍)天南星(炮)紫菀(以上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生姜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汤下,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汤
  麻黄(一两半,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一弹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半个,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二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一两分,去皮尖)半夏(一两一分,汤洗。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一两半)芍药桂枝细辛干姜甘草(炙。各一两半)五味子(一两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真武汤
  茯苓(三分。小便利者,去茯苓)芍药(三分。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分)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二片。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煎成三两)白术(二分。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细辛一分,干姜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活人书》仲景猪苓汤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炙过)泽泻滑石(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四逆散
  甘草(炙)枳实(去白瓤。炒黄)柴胡芍药(以上各一两)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下利悸者,加桂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浓煎薤白汤,内药末三钱匕,再煮一二沸,温服。
  上捣筛为细散。米饮下二钱,日三服。
  《活人书》:《古今录验》橘皮汤
  陈橘皮紫菀麻黄杏仁当归桂甘草黄芩(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服。
  《三十六种》治伤寒咳嗽。麦门冬汤
  麦门冬(去心)知母(各一两)甘草(炙)麻黄(去根节。各一分)皂角(半两,沙糖或酥炙)
  上为粗散。每服半钱,水五分盏,煎至三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四十八候》治伤寒咳嗽。雄黄丸
  雄黄(半分)大黄(一分)半夏(十粒,生)猪牙皂角(一钱炙,去尖)铜青(炒,一钱)
  上末滴水丸如粟米大,或糊丸亦得。每服十丸,精肉汤下,大治嗽。
  《吉氏家传》治伤寒嗽。
  白矾甘草知母半夏(姜浸。各一分)蚌粉(半两)人参(一钱)
  上末。每服二钱,生姜汁一钱,蜜一钱,同煎澄清服。临时相度用水。
  《吉氏家传》治伤寒咳嗽红绵散
  全蝎(一个)麻黄(去节,半两)破故纸(一分,炒)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字,用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将纸裹在红绵内煎,纽出汗,温服。
  《吉氏家传》正神散治小儿伏热伤寒,咳嗽喷嚏,鼻塞躁烦,呕逆不食。
  麻黄(去根节,半两)人参甘草(炙)白茯苓羌活大黄(蒸。以上各一分)朱砂天麻石膏(以上各半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水半钟,入葱白半寸,豆豉三粒,同煎数沸,并进三服,汗出效。
  《吉氏家传》梨浆饼子治小儿伤寒候,胸膈溢滞;痰饮,咳嗽涎多,及急惊风。
  铁彻粉朱砂(各一钱)硼砂轻粉粉霜腊茶(末)龙脑荆芥(末)水银(砂)铅白霜(各半分)
  麝香(少许)
  上为末,炼蜜为膏,如钱眼大一饼一服,薄荷汤、鹅梨汁下,梨枝汁亦可。下涎是效。
  伤寒发喘第四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喘者,何也?伤寒喘只有太阳、阳明二证。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恶风,无汗而喘者,宜汗,属麻黄汤(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也。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也。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阳明病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宜下属承气汤。(然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又有发汗后饮水多,咳而微喘者,以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也。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也。(又问麻黄主喘,何故去之,失治,心下有水而喘,不当汗也。小便不利,小腹满,故去麻黄加茯苓也。)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治热传伤寒歌:
  身热皆因积热生,至令潮热变伤寒。先除积热方成路,便作伤寒事转难。夹食夹惊须下积,办佗虚实与重看。喘虚草下热当下,更与调荣患乃安。
  此疾先潮热,后作伤寒,加喘气急,失调理,成惊难治也。先用南星丸(方见伤寒变疹门中)。或白丁香膏(方未见),少使退潮热。如下尽热方调气,或虚惊,却与丸一、二服(方见一切痫门中)。须用意调理而安。
  《圣惠》治小儿伤寒,心胸烦闷,喘促。人参散方
  人参(去芦头)麻黄(去根节)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贝母(煨微黄)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活人书》仲景麻黄汤方
  麻黄(一两半,去节)桂枝(一两)甘草(半两,炙)杏仁(三十五个,去皮尖)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不须粥。加减法:伤寒热病药性须凉,不可太温。夏至后,麻黄汤须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盖麻黄汤性热,夏月服之,有发黄斑出之失,唯冬及春与病患;素虚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减。
  《活人书》仲景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四两)黄芩黄连(各一两半)甘草(炙,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活人书》仲景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桂枝(去皮)芍药(各一两)甘草(六分三字)杏仁(去皮尖,十七个)浓朴(去皮,姜汁炙,六分三字)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个,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
  《活人书》仲景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二两)杏仁(二十五个,去皮尖)石膏(四两,碎,绵裹)甘草(一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大承气汤
  大黄(二两,锦纹者去皮生用,酒洗过)枳实(二枚半,炒,去瓤)芒硝(一合半)浓朴(四两,去皮,姜汁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然后入芒硝,更再煎一、二沸,放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作与服。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伤寒鼻衄第五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鼻衄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得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也。其鼻衄是热搏于气,而乘于血也。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气,开窍于鼻。伤寒先客皮肤,搏于气而成热。热乘于血,血得热则流散,发从鼻出者,为鼻衄也。凡候热病知应衄者,其人壮热,频发汗,汗不出或未及发汗,而鼻燥喘息,鼻气鸣,即衄。凡衄,小儿止半升数合,则热因之得歇。若一升二升者死。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鼻衄者,何也?伤寒太阳证,衄血者乃解,盖阳气重故也。仲景所谓阳盛则衄。若脉浮紧,无汗,服麻黄汤。不中病,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小衄而脉尚浮紧者,宜再与麻黄汤也。衄后脉已微者,不可行麻黄汤也。苦脉浮自汗,服桂枝汤不中病,桂枝证尚在,必头疼甚而致衄。小衄而脉尚浮者,宜再与桂枝也。衄后脉已微者,不可行桂枝汤也。大抵伤寒衄血不可发汗者,为脉微故也(治法:衄家不可发汗,汗出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瞬,不得眠。然而无汗而衄,脉尚浮紧者,须再与麻黄汤。有汗而衄,脉尚浮缓者,须再与桂枝汤。)脉已微者,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衄血不止者,茅花汤。若衄而渴,心烦,饮水则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叶汤。又问:阴证有衄血者乎?阴证自无热何缘有衄。若少阴病但厥无汗,强发之必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谓下厥上竭,为难治。
  《婴童宝鉴》小儿伤寒鼻衄歌:
  结热血兮血流散,从鼻出兮人可惊。皆因汗兮不得汗,鼻干燥兮先有声。
  《千金》治小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十八铢)石膏寒水石甘草(炙。各半两)桂心(八铢)
  上五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分服一合,日三。
  《圣惠》治小儿伤寒鼻衄,烦热头痛。竹茹散方
  苦竹茹甘草(炙微赤,锉)黄芩(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伏龙肝石膏(各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壮热,鼻衄不止方。
  生干地黄(二两)
  上细锉,于银器中,以酒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分温三服。
  《圣惠》又方
  生葛根(汁)
  上用一小盏,分二服,即止。
  《圣惠》治小儿伤寒鼻衄,已经数日不止方。
  生地黄(汁)白蜜(各一小盏)蒲黄(一两)
  上件药相和,微暖过。每服半小盏,量儿大小分减频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鼻衄,经日发歇不止方。
  蒲黄(一两)石榴花(末,半两)
  上件药,相和令匀。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鼻衄,经数日不止方。
  上取乱发烧灰细研,频频吹少许于鼻中良。
  张涣立应散方治伤寒血热妄行,鼻衄不止。
  石榴花(取末,焙干)干葛根(为末)蒲黄(研。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半钱,取生地黄汁调下并服。
  《活人书》仲景麻黄汤,方见伤寒发喘门中。
  《活人书》仲景桂枝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黄芩芍药汤
  黄芩(三两)芍药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犀角地黄汤
  犀角屑(如无,以升麻代之)牡丹(去心。各一两)芍药(三分)生地黄(半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煮取一盏。有热如狂者,加黄芩二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不用黄芩。
  《活人书》茅花汤
  茅花一大把,水三盏,煎浓汁一盏,分二服即瘥。无花以根代之。
  《活人书》仲景五苓散,方见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竹叶石膏汤
  淡竹叶(半把)石膏(四两,杵碎)半夏(二分半)人参甘草(各半两)麦门冬(一两半)
  呕者加生姜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粳米百余粒,煮取八分,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张涣《鸡峰方》治伤寒时气,衄血不止。
  好松烟墨
  上为细末,鸡子清和如桐子大。每服十粒,白汤下,不以时。
  又方
  生萝卜捣取汁。
  上每服半盏,入盐少许,搅匀频服之,不以时。
  伤寒呕第六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呕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呕者,是胃气虚热乘虚入胃,胃得热则气逆,故呕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呕者,何也?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呕者,足阳明胃之经。足阳明之气下行,今厥而上行,故为气逆,气逆则呕。仲景云:呕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浃然汗出而解。大抵呕证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汤尤相主当耳。与小柴胡汤,胸胁满而呕,日哺发潮热者,可小柴胡汤加芒硝也。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也。若大便秘者,方加大黄。(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故也。枳实去微、压虚气,须是去大黄。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汤最良,亦用枳实耳。)古人治呕多用半夏加生姜。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药。仲景治呕皆用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和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而自利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金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主之,皆可选用也。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渴者,猪苓汤主之。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急与之。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仲景云: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宜治膈间有水,赤茯苓汤主之。若少阴证而呕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也。若汗、若吐、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伤寒瘥后呕者,有余热在胃脘也,竹叶汤加生姜主之。又问:有干呕者,何也?大凡呕者,饮食不下。干呕者,今人所谓噎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下利,脾胃有热,故便干呕,官局桔梗汤最佳。仲景治法,汗自出、干呕者,桂枝证也。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者,小青龙也。身凉汗出,两胁痛,或干呕者,十枣汤也。少阴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少阴下利,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干呕者,通脉四逆汤也。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也。(《伤寒论》云: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仲景无治法。大抵吴茱萸汤,治少阳证也。谷入胃而呕属阳明,宜与小柴胡。)若病患直患呕吐,而复脚弱或疼,乃是脚气,当作脚气治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烦热,头痛呕逆。麦门冬散方
  麦门冬(去心)石膏(细研。各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取一大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吐逆不定。藿香散方
  藿香丁香木香(各一两)葛根(一两,锉)人参(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件捣药,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临时分减,温服。(《圣惠》二方,一凉一温,须善用之。
  《婴孺》治小儿伤寒壮热,呕吐。芦根汤方
  生芦根(切,五合)知母(十二分)淡竹青皮(五分)
  上水三升,煮一升,为三服。一岁儿方,大小增减用,更用冬瓜汁一升,却减水一升煮妙。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一两三钱)黄芩人参甘草(各半两)半夏(四钱半,汤洗)芒硝(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内芒硝,更微沸,温服。
  《活人书》仲景大柴胡汤
  柴胡(四两)黄芩芍药(各一两半)半夏(一两一分)枳实(二枚,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个,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本方无大黄,欲下者加大黄二两。)
  《活人书》官局桔梗汤
  桔梗半夏陈皮(各一两)枳实(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古方,半夏加生姜名小半夏汤方
  半夏(大者七枚,切碎)生姜(薄切五片)
  上同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活人书》仲景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一两)麻黄(三分,去节)甘草(炙)芍药桂枝(去皮,半两)半夏(二分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
  《活人书》仲景黄连汤
  黄连甘草(炙)干姜桂枝(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夏(二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十钱匕,枣二枚,以水三盏,取一盏半,去滓分二服。
  《活人书》仲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芍药甘草(各二分)黄芩(三分)半夏(二分半)
  上锉。每服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以水二盏,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半夏加橘皮汤
  半夏(大者七枚,切碎)生姜(薄切五片)橘皮(一大片)
  上同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活人书》仲景猪苓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赤茯苓汤,方见伤寒头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真武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七枚)生姜(二两半)香豉(二合)
  上分二服,以水二盏,先煮栀子、生姜至一盏,内豉同煮,取七分,去滓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活人书》仲景竹叶加生姜汤,方见伤寒鼻衄门中。
  《活人书》仲景桂枝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十枣汤
  芫花(炒赤,熬)甘遂大戟
  上各等分,捣筛秤末,合和之,入臼中,再杵治三、二百下,先以水一升半,煮肥枣子十枚,煮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一钱匕,羸人可半钱,再单饮枣汤送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利后糜粥自养。合下不下,令人胀满,通身浮肿而死。
  《活人书》仲景白通汤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葱白四寸,煮至七分,去煎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
  附子(半个,生用去皮)干姜(半两)葱白(二茎)溺(二合半)猪胆(汁,半合)
  上以水一盏,煮至五分,去滓,内猪胆汁和相得,分温再服。
  《活人书》仲景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去皮,一个)干姜(一两,炮)
  面赤者,加连须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未瘥,急更作一剂,其脉续续出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