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真九科
  太上太真王,制科成諸法,布在眾經,或前或後,覽者不別,宜尋本文。本文三卷,師之所秘,得之密習,為天人師。今此大要,標略有九,九天真人,共所遵用,教化無之,動靜陷咎。若有賢明智慧之士,求受寶經,當示以要律,授受之宜,依用九條,觸類求之,無所不具。自非體真,勿妄增損,三洞眾經,共准依按。太極真人、西城王君、仙公卿士、高才大人,皆寶秘之,慎無泄矣。
  第一科曰:齋竟授戒,授戒之後,按儀傳經,傳經之年,即為期限。限以制心,期以見道,道為眾妙之主,觀妙必覩其宗。除欲為上,少欲次之,深淺隨才,優劣依德。德量無崖,大分有六:第一四萬劫,第二四萬年,第三四千歲,第四四百齡,第五四十載,第六正四周。周劫限竟,得傳一人,至乎九人,明道之尊,德之貴也。運促時急,大慈廣救,遇賢便傳,不拘定數。但初受須微,限中求驗。若基內逢險,為凶所逼,智力不能化,遜順以避灾,所得之旨,在乎心中,無滯卷軸,致傷玄真。若威勢所制,使迫脅本師,自度後能治彼,以全初志者,乃可請師蹔順彼意,不能如此,以死絕之,慎勿慢辱本師,毀棄正道。若智力不能辦,勿彊云欲治之,不度德,不量力,滅身命,無成功,徒增罪耳。善宜三思。若意外去失,不自覺知,或劫賊所掠,弗測存亡,皆長齋懺悔,捨身命財,憑師積年,竭盡單款,無生怨怠,乃更受之。受之三失,勿復苟受,宜加懺悔,至到感靈,然後更受,必登道真。無感徒受,受終無所成,為後作因,受勝不受。受之不已,心神轉易,初雖無成,終亦得道。
  第二科曰:受經之後,諦尋師訓,含光內皎,不得炫耀。年限既竟,乃得傳賢,賢不易有,不可妄傳非其人,彼此風刀,上延先祖,下逮子孫,惡深絕種,長充鬼徒。若限內有灾,或家門喪死,公私鬥爭,血傷牢獄,水火盜賊,重病轗軻,年限雖過,不得傳人。正當謝罪,懃立善功,告樂如期,乃可有授。若三尊壽考,運數昇度,或非罪無辜,橫罹縲紲,此皆無妨,依期得傳。
  第三科曰:信素證心,炳發妙義,必令精好,以理得之。正分所辦,撰蓄密營,不可誇談,勿生恡惜。慎莫邪求,換乞彊索,竊略所得,自以為功,更增咎謫,無福可期。師受善用,三分之,一分為弟子營齋,助贍香油經籍;一分救諸山栖幽苦;一分供師法服精麤,奉給三尊,不得私散。散之依法,無起慳心,不可貪聚,招禍累身,損道辱法,取誚人神。權急偏濟,時宜并用,先啟三寶,後計補充,有違招考,竊盜律論。靈寶同壇者,依十二科法。
  第四科曰:受經之後,存禮無虧,若遭病急非意,公私事礙致闕,迴後即謝,啟悔慙悚,竭洗丹衷。若浮游淫泆,逐樂驕慢,違替之舋,長陷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