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性
廖連城
天命之謂性。渾然一理而已。宋儒則謂有義理之性。有氣質之性。是析性為二矣。吾謂性只是義理。而氣質不可以名性。性猶水也。氣質猶蓄水之池也。而名池為水可乎。性猶米也。氣質猶煮米之釜也。而名釜為米可乎。池垢則水。非水也。池也。釜穢則米黑。非米黑也。釜黑也。氣質惡。則性被錮。人之有不善也。非性不善也。氣質使然。豈可不知變化哉。變化氣質之道無他。遏人欲存天理而已矣。天理者。所性而有者也。人欲者。緣氣質而生者也。人具耳目口身之質。其能聽能視能言能動者。氣之靈也。而天理寓乎其中。聽思聰。視思明。言思忠。事思敬。則天理為主。氣質無權。而人欲潛消矣。喜聽淫聲。好視邪色。言而無信。動而無禮。則氣質用焉。人欲紛生。而天理不能作主矣。然則遏人欲。存天理。豈非盡性之全功乎。是故聖人者。純乎天理。而無一毫人欲之私。如最上之金。潔淨光明。而無一絲銅鉛之雜也。賢人者。循乎天理。而未免有幾微人欲之私。如中上之金。堅實朗潤。而不無一二絲銅鉛之雜也。中人者。乎天理。而累於人欲之私。如中下之金。合鉛銅以成質。而闇然不見其色也。愚不肖者。天理為氣質所拘。人欲從而錮蔽之。如在礦之金。雜以銅鉛。覆以土石。樵牧者過其間。不知其有金也。然謂無金則不得也。苟掘取其礦冶而分之。去其累金者。則燦然生色。雖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