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元章第二十
被三教聖人。宗元流無異。
人之學而達貴者,吾知習聖人之要矣。夫聖人之要者,凡有其三焉。
要分其三,歸之則一。
一者在乎儒,其要則為忠孝仁義,禮智信文,德正明典,玆為要矣。
上中二巷,皆言此矣。玆,此也。
二者在乎道,其要則為希夷純朴,清靜無為,昭神制氣,慈足柔和,普惠無窮,混一同塵,復命歸元,玆為要矣。
希夷純朴者,元本希夷體,無形神是神。行藏周遍處,無處不光明。純兮素朴,三世明覺。體道如如,妙中真握。清靜無為,昭神制氣者,應物以情求有像,像中得意返忘情。昭哉神顯江天月,氣若洪時人自靈。氣制神自招,無為清靜調。身得純陽舍,何愁丹地苗。真廣氣洪抱素,三官自得堅固。元神此日優游,明月清風為倡。精血養靈苗,居濁神氣調。主公燕靜處,昇女自妖燒。
出殿乘官馬,金鞍玉珮搖。瀟湘明月下,鞭指白雲橋。慈足柔和,普惠無窮者,內外慈柔和,寬中用道麼。無窮皆得潤,明月照清波。慈愛生靈皆足,柔和臨處滋畜。無窮
普惠齊恩,柳岸江頭風速。錢塘月照東郊,農花深處郁郁。天河數點寒星,燭破幽關束北。混一同塵,復命歸元者,混一握三十百二,同塵妙理最非治。歸元父母復其命,方到真光無昧地。格格浮生夢,塵沙悉是空。悟得本來面,方為第一功。名貨塵情浮幻多,還如晨露比江河。爭如猛省逝乎大,妙意行時人自和。像內求真心使氣,氣興心朗道無滯。壺中把握地天春,柳岸清風妙無際。一陽纔發,寒蟾抱朴。綠水潺潺,清風颯颯。古岸瀟湘,橫舟鼓角。公子亭亭,妙中音樂。
三者在乎釋,其要則為慈悲忍辱,究竟平等,彼此因果,普利眾生,入無相法,演大覺經,淵明真宰,玆為要矣。
慈悲者,慈救眾生出愛河,皆令得度浪濤波。齊心逮此幽關鬼,克債親疏悉解麼。解脫苦趣,而樂靜鄉。忍辱者,萬苦臨時我自如,真如不動任君誣。亡心情已到絕斯四,人我眾生壽者歟。究竟者,識破浮生一切法皆為虛幻夢中朴。法猶尚假況斯像,一切有為皆喪覺。窮究有為一切像,像中悟得幻泡障。既知總是夢中虛,即便回頭入元上。照破浮生夢,元神自得明。無心方此定,風月始為鄰。嘯朗青山足,瀟湘綠水澄。江頭無限景,都在帝王城。平等者,生死親疏充故債,一心如意悉令解。周生濟死妙當時,若不違時道應在。彼此者,悟道超昇彼岸清,迷情染像我應沉。飄搖三界綿綿此,可惜青春無限人。因果者,種此善因獲善果,若施惡種惡還增。大哉因果鑒如影,步步相隨報應明。普利眾生,入無相法,演大覺經者,諸相皆為夢,無身卻是身。明中元一炁,相輔得長春。
淵明真宰者,正覺昭然體是真,真中動止勿教沉。非斯難翫江頭月,綠水青山勿悮君。
是故三大聖人之要者,同源而異舉之相,一而分別之化。無極之身,演無極之教。普利平等,仁愛一切。
應化無邊盡,塵沙不可量。皆談真正教,利死與超生。
凡能肇竟裡要而悟,行諸弗怠,方得貴矣。
肇,始也。竟,終也。裡,敬也。諸,之也。三大聖人,演萬法於人天,其造無殊,本同歸而一矣洞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二生萬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者,惟一分眾,眾歸一也。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者,還同之謂也。乃至聖人,一以貫之。皆大道有統,殊途而同歸矣。是故君子不器,而為一隅矣。我先師云:三大聖人者,皆分身應化,逐器隨機,方圓慈造而為度物。奈何後世愚輩,執性多弊,強另分別。恃我之心,非於彼者,即得遞相嫉坏,互起愛僧。此之所為,俱陷地獄。後世英才,宜當慮之。故聖人云:執者失之也。老氏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人能窮斯至理,晝夜無忌,行而用之,善非逮也。頌曰:歸依道釋與宣尼,晝則無忌夜亦隨。用我聖人三教理,何愁不到鳳凰池。
脩真章第二十一
履道之鄉,謂之脩真。頌曰:混跡同塵足則休,壺中把住帝王州。清江水照寥天月,綠草琦倚古岸頭。
脩真之道者,聖人之貴矣。夫貴者,元炁也。夫元者為晶神,物之宗也。夫炁者為陰陽,像之祖也。
聖人之道,所以尚者,元炁也。元炁之基,所以貴者,精血也。
夫元炁備者,法配水火,制定鉛汞,合彼震魂,長生者矣。
元炁備者,男精女血,元而堅固也。法配水火者,道合離坎也。制定鉛汞者,點化乾之鉛,制鍊坤之汞也。合彼震魂者,混合震宮之魂,以青龍真精契之也。長生者,不夜之鄉也。
夫元炁損者,法配清陽,補益水火,提挈兌魄,復命者矣。
法配清陽者,道符震兌也。補益水火者,宜添離之髓,當抽坎之氣也。提挈兌魄者,提挈兌官之魄,把握震官之魂。此惟言乾坤離坎震兌之像,而不言艮巽者,何也?是故聖人云:舉一隅不以三隅反矣。其內二像,亦隨彼而益矣。故未及言之,且多言不若守中也。復命者,陽得陰而謂之歸根,陰得陽而謂之復命也。
所謂定其所備,和其所損,
足者點成,砂裹汞虧時,補益汞中砂。
以炁益炁,以神滋神,
陰之氣血善,能益於陽之精神也。陽之精神善,能滋於陰之氣血矣。
逐其患濕,
人身之中而有者,三官也。其上中者,而名泥九絳宮也。其下者,而曰元宮矣。此之三所乃神氣精血所居之鄉,非患濕陰邪所在之處,故其患濕也,宜為卻之矣。
成乎妙軀。
若能如是,即成道身。
脩身之要,貴乎是樞。
脩行之首,斯為要矣。
人能奉之,神仙者歟。
人能行之而登陽天,出入金門,身得神仙矣。洞曰:動其氣而靜其神,益其血而點其精者,則得漸成,實其腹而強其骨,堅其腦而住世,雖非白日昇天,猶能長生不老者矣。頌曰:男是真陽更覓陽,陽中點制得其昌。人能遞互復其命,便是神仙不夜鄉。
鍊性章第二十二
董成真覺種,方號道人身。
鍊性之大者,治賊而可矣。夫賊者,凡有其五焉。
五行之像,謂之五賊。
一曰志也,其性為恐,謂之寒賊。若能治之,名無漏性。
志者,水之晶,而為人之腎氣之主,而為志也。其性為恐,謂之寒賊者。腎氣之志,主恐懼驚怖之像。此像生也,大損元覺之神矣。若能治之,名無漏性者,慧光照鑒此之恐志,內明真宰,故得不怖,成乎無漏,廓然清素,月白風清,古岸汀洲之境也。
離斯無色界,沙塵總是空。妥妥如如體,清風明月中。
二曰魂也,其性為怒,謂之慎賊。若能治之,名清涼性。
魂者,木之秀,而為人之肝血肝膽之主,而為魂也。其性為怒,謂之嗔賊者。肝膽之魂,主嗔怒忿爭之像,此像生也,大損元覺之神矣。若能治之,名清凍性者。慧光照鑒此之真魂,覺悟真空,其如夢電,即得返照回光,元明洞鑒,朗月秋天,清風古岸,遂清涼之果,成靜土之鄉也。
三曰神也,其性為喜,謂之樂賊。若能治之,名希夷性。
神者,火之真,而為人之心神,心神之主而日神明也。其性為喜,謂之樂賊者。心神之神,主喜樂遊逸之像,此像生也,大損元覺之神矣。若能洽之,名希夷性者,常有欲也,以觀其終,常賊興也,以察其幻。即得悟機達本,反視回光,成希夷之性,視不足見,聽不足聞,此之際也。即得悟生無介目之累,保神有清靜之方。江頭綠草嫩猗猗,而葦施蘆花。古岸橫舟月瀟瀟,而清風滿袖。
元明此日方當現,清靜門中我正閑。塵世拂開真宰現,元神跳出死生關。
四曰意也,其性為思,謂之貪賊。若能治之,名無為性。
意者,土之肌,而為人之脾胃,脾胃之主而為意也。其性為思,謂之食賊者。脾胃之意,主想望思念之像,此像生也,大損元覺之神矣。若能治之,名無為性者。人能治之,乃曰無為。千秋萬古之真,皓月清風為侶也。
五曰魄也,其性為憂,謂之癡賊。若能治之,名大明性。
魄者,金之氣,而為人之肺氣,肺氣之生而為魄也。其性為憂,謂之癡賊者心肺氣之魄,主憂愁煩惱之像,此像生也,大損元覺之神矣。若能治之,名大明性者。人能絕此,即得綠水青山之境,長春不夜之鄉,大明無翳而已矣。
此之五賊,咸在乎心。
此之五賊,而為五行之像也,萬化之宗矣。萬化所主者,藉君於心也。是故聖人言五賊,咸在乎心也。
人若順之,則轉輪三界。
人順其賊也,而行恐怒喜思憂之性也,即沉淪沒轉遊三界矣。夫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三界之內而有者,四境也。夫四境者,財為欲境,色為愛境,酒為迷境,氣為瞋境。此之三界而同四境者,惟天人之愛河,乃群生之苦海。五賊而喜者,其惟境界也。是故聖人云:人若順之,則轉輪三界矣。咄哉,五賊沉人無覓,三界綿綿,四境默默,愛河蕩蕩,舟楫難釋,無色陽天,空留清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