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再拜日:敢問受持之法?
受,當為授。戒法既備,次問授持之儀也。更起諮端,故再拜而請。
老君曰:若男子女人聞法,生信歸身三寶,
此直云男子女人者,總謂始發心也。法謂戒法也。三寶亦日三尊,亦曰三師,謂太上之法,太上之法傳太上之法,是為三也。故太上為萬法之主,傳法者為眾學之師,老君即此法之師,餘法各隨所出。
即時稽顆,
言有欲發心者,即時授與,不待依違,辯其由來。所以者何?戒本去惡,但令有心,何論往行。且人心多惑,自有善機蹔起,迴復退悔,故承機而獎,不待終日也。
歸身大道,歸神大道,歸命大道。
此三歸者,謂身有善惡,神有恐怖,命有壽夭,蓋一切眾生之叉有也。今以此三悉歸於道者,謂受行法戒,一則生死常善,不墮惡緣;二則神明強正,不畏邪魔;三則見世長壽,不遭橫夭。歸雖有三,其實一也。向言歸身三寶是法,此言大道是常,即前頌云玄虛之道。
男子女人,
稱姓名以告誓。
捨世邪法,
拾,猶離。凡世問所為,悉是邪法。
奉持正戒,
如手持物,恒畏遺失。
盡身盡命,終不毀犯。
身,語其行。命,言其識。故盡犯二邊而不毀慢及虧犯也。
於是讚誦,恭心而受。
讚誦五戒之事也,謂受之身。三歸既竟於三寶前,稽顆自誓,一一受解,然後授之。恭心者,如對神也。
老君日;若復男子女人受正戒已,進求經法,
謂五千文者也。
先當受戒,
向言受戒已是受經之時,今復云先當受戒。前是受經之時,更復說戒,若經戒具受,故宜先受戒。
一一堅凈,然後授與。
辯覈已持戒者,若有漏失,許其自新,明知所以更授者也。
旦暮恭心,不息時節,
朝夕禮事,雖復飢寒,亦不闕廢,此是奉經之法也。
月修十直,
月有十齋日也。
年用三齋,
一年用三月長齋也。
誦經萬遍,白日登晨。
闇讀曰誦。晨者,真仙之域也。用此齋直,誦經萬過,則獲飛仙。《西昇經》云:羅縷妙言,內意不出,誦文萬過,精誠思徹。此之義也。十直三齋,別自有經也。
若為人敷說宣通妙義,大利眾生,乃拔三塗一切諸苦。
敷揚講說,開導未悟,則功德廣濟,三塗救拔也。
以是功德,能斷宿命,無量諸根,得昇上清,無復退墮。
功圓德備,則生死根滅,上清之道,無復退轉。此略明學道之所至也。始自持戒,終於無為,舉大法之始終者也。
老君曰:清信男,清信女,在家出家,受持經法,願樂神仙,日夜誦讀,求諸妙義。
謂無為至理也。
去諸誼雜,調心制性。
謂即世學也。夫上士學道在市朝,下士遠處山林。山林者,謂垢穢尚多,未能即誼為靜,故遠避人世,以自調伏耳。若即世而調伏者,則無待於山林者也。
柔顏善氣,勸諸男女,
心麤則貌強,意獷則言惡。若和顏軟語,則見者親愛,不生忿心也。
遠離五惡,受持五戒,供養三寶。
既知至妙之理,又能分別善惡,則以我所得為敷說,勸令拾離諸惡緣也。
取令成就,不擇甘苦。
識有利鈍,性有善惡,曲己順彼,取令入道,不為身利,不辭屈辱,此為教也。
若具持大戒,苦行精蔥,布施忍辱,捨身救物,
謂修行者也。大戒為百八十、太清等戒。若四明科禁,眾仙大忌,皆是學真之具法也。精進戀謂匪懈布施,几來求無不給與,不吝財賄,不問有無。忍辱謂受辱不言,乃至打馬亦無嘖恨。拾謂見諸危難次往救,不顧身命,若見凍餓,剔身給與,不待有求,是為拾也。
若復離世獨往幽柄,專想至寂,眾難不驚,
謂耽神者也。離世山柄,以避誼濁,獨往無群,無復他念。專謂志一。想謂思神至之者也。寂謂定也,此專定心,智定內安,非復外難榮辱所驚也。
必至無為。
言修此等行,鈴果無為之真也。
尹喜曰:奉經有犯乎?
持戒善惡既備於前,夫知奉經凌犯罪失。云何?此總問眾經非止五千也。前頌云悉歸太上經,此後又明破法及授受之難,推此故知也。斯乃尹喜相資發,故令出罪福之事耳。
老子曰:十有三者也。
經云: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奉經順法,則獲長生;違戒犯惡,則動之死地。既答所問罪失,故直云十三也。
尹喜曰:何謂也?
問十三之事也。
老子曰:爾諦聽之。
既更有所明,故復戒。
十有三者,六塵六識,皆由於心。
六塵,謂六入也。以其所入能穢染正性,故言塵也。六識,即六入之根,能起分別,故云識也。心為其主,是為十三,下卷具解。凡致惡之由,因十三起,入善之由,因十三滅。入善為生,為惡而死。死生之謂,非止此身也。謂修善不已,以至成道,成道之日,豈得非生?故經云出也。為惡不息,遂淪地獄,豈非死乎?故經云入也。
是故淫貪疾志,
淫之所起,由於色取,故在十三之端。夫淫叉有貪,而貪者不叉皆淫。然貪之為病,非但在於富貴,乃至貪名貪世。不欲人在己先病者,妬嫉也,嫉彼而勝我也。恚謂真恚也。貪嫉既起,嗔恚自生者也。
欺盜妄詐,
違戒取物,是為欺盜,謂欺心者也。自詭要時,是為妄詐,是用權數苟得者也,所謂民之賊矣。
綺言兩舌,
辭非而澤,謂之綺言。反覆是非,是為兩舌。皆綠欺詐而有。
諂利持權,
口忌災祟,明言禍福,卑辭高物,以要利人,是為諸也。憑恃時威,自我制物,是為權也。夫謟之甚者,乃至祈神祭鬼,以求曲祐也。
溷集破法,
男女無別為溷。破法者,謂有此等事也。始則食婬,終於混集,並皆相因而至之也。
非清信也。
如此皆之死地,尚非清信,況復奉經者乎!
天網不失,
引經明事也。夫天網雖疏,報對之理,鈴無遺失也。
生死無地,
生謂見報,死謂考對,無地可逃也。答所間十三畢,此以下乃明罪報也。
如此等人,非其智分。
由無智識起諸罪業,故於法無分也。
染垮至法,毀廢善根。
法法相傳,如樹有栽,生長不絕,是為善根。如此惡行,日相深漬,善根豈得不廢?
不為善人,之所知識。
所行既惡,則惡惡相知,愚下之類自多黨。善人,謂才識高明德勝者也。
備眾生身。
皆由前綠,無有慧業,故令今生,得此愚癡。夫言愚癡者,謂造諸惡業也,非謂無所解矣。生既無善,死墮三塗,受眾生身。眾生萬等,各隨綠報而備得其身者。
種於姪慾,無所憎避。
眾生所以繁多,由其種類娌慾故也。謂因法行姪而受此報,猶雞犬等在於人中無所避就,得類便為,亦無憎愛,皆由前業之所行者也。
常懷怖畏。
因往貴取之報也。餓鬼之中,復有萬品,雖云是餓,有時得足。此言無足者,便是未嘗塹飽也。
若在地獄,五痛無間。
地獄受苦,有時而息。此言無間,是時無休息也。五痛猶五苦也,明三塗報應如此。
如此受身,備諸苦惡。
三塗報盡,出生人中,則形體不具,備諸殘疾,或瘡癢疥癩,可惡之極者也。
物所懷惡,
非但於人,乃至畜生,亦有憎惡。
無有救治,
疾既可惡,則人無治者,此是穢慢浮法之報應也。
生死輸轉,無聞無見,
無聞,謂不信法教。無見,謂不值善綠。此總明十三,破法之罪,生死所之也。
皆由一念中生至無數念,其對無窮。
夫為惡者始起。原缺文
『洞』字上疑脫一『空』字。
『之人』前疑有脫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