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即有受罪之苦。畜生相残食之苦。饿鬼即有饥饿之苦。神有阙事之苦。人中即有求欲之苦。天中有舍报之苦。观此众生俱没苦海。虽欲求利不知出路。我今发心尽欲证拔。是名大悲发心第二护法发心者。法有三种。理教行也。法者是常。但时有通塞人行藏。或值世陵迟正化渐隐。虚言与宾教并流。险迳则与梦途争彻。众说纷如异端竞作圣杂逼真正道殆乱。菩萨作是念。我师释迦如来。于无量阿僧祇劫受诸勤苦。集此法宝欲使久住于世道利群生。如何一旦将知沉没。我今为护法故发菩提心不惜身命。欲使大道隐而更彰悟昏世令诸世间得正见眼。是名菩萨护法发心第三观身遇患发心者。菩萨作是念。我此身者乃是生老病死之宅。无常苦空之薮。身为受恼之起心为觉苦之主。处胎十月与不净同居及其生也。则众苦所集。或病苦痛切昼夜无闻。或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成所求不得烦琬懊恼。或衣食不充。兹兹晓夕略说有八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求不得苦五盛阴苦。旋还六道受此之苦莫知其齐。若不厌离何由可以我今发心此众苦难离而得离无上圣道难得而得证。是名观身过患发心第四求最胜果发心者。诸佛平等有二种身。一者生身。其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端严殊特。世无畴类能使恶心众生见即和悦。岂况听善之人睹而无益。二者法身。充满法界。
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此者求离生死饥渴寒热。绝六道之纷羁辞五住之烦秽。即是学者之所以折仰发心者之玄期良由所舍处轻重。是名求最胜果发心也令一切众生所求皆得。此下第三双结行愿也第一愿者。此下正说段中。第二阶单广愿亦是去其未得义明佛果。于已是未有所以愿求。就理论行愿买是一时所以人先愿后行者理推愿先行。据后者何以知之。常言愿为慕廓行则阗满故明愿先行在后也。就明愿中大分为二。第一出愿体。第二结愿令买。后就初明愿中凡十二愿。今为六双。初上求佛果为一双。第二功德智慧为一双。第三自行化他为一双。第四就慈悲体为一双。第五制大魔化外道为一双。第六就慈悲境为一双也。今置后就初一双中不自分别以为两异。何者初愿愿作秽土佛身。第二愿愿作净土佛身。此二愿是菩提善善报果身。就初求秽土身中复分为三。第一标数。第二兴愿。第三回施众生也。第一愿者第标数也使我来世。第二兴愿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第三回施众生也。第二愿者。此一愿愿作净土佛身。就此愿中凡有三别。
第一标数。第二兴愿。第三施与众生。第二愿者。初标数使我来世第兴愿。就兴愿中复分为二。初第一求未来报果。第二求未来习果也。自身犹如琉璃净无瑕秽。岂非净土身。夫琉璃之体净。若无形像净土之身有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也。功德魏魏。此第二明菩提善习果也。如日照世明智慧习果也。幽冥众生悉蒙开晓。第三下施众生也。第三愿者。此一双明福德庄严智慧。是其智慧庄严。此二庄严广如别章。此应具论。然今且可释其名字。其功德者亦名福德。福谓福利。善能资闰。福利行人故名为福。此福是其善行处德故名福德。如清冷等是水家德。功谓功能。善有资闰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还是善行处德故名功德。言智慧者依如毗昙决断名智。对诸忍故。若依成实。无著名智别想识故。通相以论知法名智。观达秤惠。此智与慧通释一物随义别分非无差异。具相如何。依如地持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知第一义记以为惠。故彼之言于一切法部分知者名智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