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五泄者之病。其治法各不同者。外证各异也。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承气汤下。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建中及理中汤。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干姜及附子汤。
小肠泄者。溲便脓血。少腹痛。承气汤。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足少阴是也。茎中痛。急利小便。此五泄之病也。胃小肠大瘕三证。
皆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后厥阴少阴二证。另有治法。厥阴证加甘草。谓主茎中痛。是肝也。内经曰。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少阴经证。多里急后重。故加大黄。令急推过。物去则轻矣。内经曰。因其重而减之。
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又有太阴阳明二经证。当进退大承气汤主之。太阴证不能食也。当先补而后泻之。
乃进药法也。先煎浓朴半两。俱根据本方加制。水一盏半。煎至一半服之。若三两服后未已。谓有宿食不消。
又加枳实二钱。同煎服。三两服泄又未已。如稍加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推过泄止住药。如泄未止。
谓肠胃有久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尽。则愈矣。
阳明证。能食是也。当先泻而后补。谓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汤五钱。水一盏。根据前法煎至七分。
稍热服。如泄未止。去芒硝。后稍热退。减大黄一半煎两服。如热气虽已。其人心腹满。
又减去大黄。
枳实浓朴汤。又煎三两服。如是腹胀满退。泄亦自愈。后服浓朴汤数服则已。
又寒热水泄之例于后。
泄者一也。总包五法。谓之六义。曰六解。难经有伤寒五泄。叔和云。湿多成五泄。仲景解四经泄利。
有不可汗。有不可下者。可吐可灸者。仲景随经自言之。假令渴引饮者。是热在膈上。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
胃经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此证当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泻督也。如用药。
乃使车前子擂丸。白术茯苓之类。可选用之。五苓散亦可。
又有寒泄者。大腹满而泄。又有溏者。是寒泄也。溏者。大便如水。中有少结粪者是也。如此者。
当用天麻附子干姜之类是也。
又法曰。泄有虚实寒热。虚则无力更衣。不便已泄出。谓不能禁固也。实则数至圊而不能便。俗云虚坐弩责是也。
里急后重。皆根据前法进退大承气汤主之。一说素问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云久风为飧泄者。
乃水谷不化而完出尔。非水入胃而成此证。非前水恣也。此一证。不饮水而谷完出。名曰飧泄。治法于后。
先以宣风散导之。出钱氏方中四味者是也。后服苍术防风汤。
苍术防风汤
苍术(去皮四两)麻黄(去根节四两)防风(去芦头五钱)上为粗末。
每服一两。生姜七片。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泄止后服椒术丸。
椒术丸
苍术(二两)蜀椒(一两去目炒)
上为极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食前温水下。一法。恶痢久不愈者。加桂。
如小儿病。丸如黍
米大。
治泻痢脓血。乃至脱肛。地榆芍药汤
苍术(一两)地榆(二两)卷柏(三两)芍药(三两)
上咀。每服一两。水一大盏半。煎至一半温服清。病退药止。
五泄伤寒。乃分三节。初说暴,次说中。后说久泄。
此说在难经二十二难。是三节内包十五法。初以暴药。中以的对证药。后疾得中也。末治久泄法。仲景论
厥阴经治法是也。
治久泄法。先进缩煎小续命汤。是发其汗。使邪气不能从外侵于内。然后治其痢。秋冬间下痢风。吐论中
加减浓朴丸大效。
凡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疗。有虚秘。有实秘。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
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浓朴汤主之。
浓朴(姜制五两)白术(五两)半夏(二两)枳实(一两炒)陈皮(去白二两)甘草(三两炙)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空心。实秘者物也。虚秘者
气也。
平胃丸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和中消痰去湿。及浓肠胃。
进饮食。
浓朴(一两)白术(一两二钱)陈皮(八钱去白)木香(一钱)生半夏(汤洗一两)槟榔(二钱半)
枳实(五分)甘草(三钱炙)
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汤或温水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