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论第二十
  属性:论曰。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
  其脉洪大。当灸太溪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
  灸毕服金铃子散。痛止服枳术丸。去其余邪也。有大实心中痛者。因食受时气。卒然发痛。大便或秘。
  久而滞闷。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以煮黄丸利之。利后以本汤去其余邪。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
  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
  急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发暮死。当急救之。是知久痛无寒。而暴痛非热。
  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当用金铃子散。
  金铃子玄胡(各一两)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酒调下。
  大实心痛。煮黄丸。
  雄黄(一两研)巴豆(五钱去皮生用研细入雄黄末)上再研二味。
  白面二两同和。再研匀。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药二十四丸。煮一二十沸。
  涝入冷浆水沉冷。一时服二丸。一日二十四丸,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水送下。此治胁下癖痛如神。
  治大实心痛。大便已利。宜本汤。彻其毒也。
  本(半两)苍术(一两)上为粗末。
  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清。
  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宜术附汤。
  附子(一两炮去皮脐细切一两)白术(四两)甘草(二两炙)上为粗末。
  入附子令匀。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半。入生姜五
  片。枣一枚劈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此药又治风湿相搏。身重疼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大便坚硬。小便自利。及风虚头目眩重者。不知食味。暖肌补中。助阳气。止自汗。
  治男子妇人心经中热。搐如痫病状。宜服妙香丸。
  风痫者。煎羌活为引。下妙香丸。血痫当归汤引下。
  刺心痛诸穴于后。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刺足少阴。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溺难。刺足厥阴。
  心痛短气。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穴刺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则已。
  按经三法
  心痛与背相接。善恐。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刺京骨昆仑。不已刺合谷。
  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者。胃心痛也。刺大都太白二穴。
  心痛如锥刺。乃脾心痛也。刺然谷太溪。
  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休息。乃肝心痛。取行间太冲。
  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益痛甚者。其色不变。此肺心痛也。刺鱼际太渊。宣通气行。无所凝滞。则病
  愈也。
  太溪穴足少阴肾经土也。为。在足内踝后跟骨上脉动陷中。可灸三壮或五七壮。此泻热厥心痛。
  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可灸三壮。或五七壮。亦可泻热厥心痛。
  咳嗽论第二十一
  属性:论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
  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故内经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大抵素
  秋之气宜清。若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是知脾无留湿。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
  有痰寒少而热多。故咳嗽者。非专主于肺而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于外。故风寒先能伤之也。内经曰。五脏
  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各以其时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时各传而与之也。所病不等。寒暑燥湿风火六气。
  皆令人咳。唯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假令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
  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若咳而无痰者。
  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
  而痰饮自除。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浓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
  小柴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然此为大例。
  更当随证随时加减之。量其虚实。此治法之大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