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桃溪①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③。当时相候赤栏桥③,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④。雁背夕阳红欲暮⑤。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注释】
  ①桃溪:传说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遇见二女子,邀至家,留住半年。山上有桃树,山下有一大溪。山中气候草木常如春时;及还乡,子孙已历七世。见《太平御览》引刘义庆《幽明录》及《太平广记》引《神仙记》。
  ②这句是以秋藕丝断后不能再连喻人别后无法重逢。
  ③赤栏桥;赤色栏干的桥。温庭筠《杨柳枝》:“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④岫(xiù秀):峰峦。列岫:陈元龙注引谢《郡内高斋闲望》:“窗中列远岫。”这句是指许多青色的山峰呈现在烟霭之中。
  ⑤这句是说傍晚时分雁背上承受着夕阳暗红的斜晖。
  【简说】
  本词上片先借刘阮上天台事引出当年一段艳遇。三四两句是对一二两句进行解释,以昔日之相会与今日之独寻对比,从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下片先写景,再抒情。《白雨斋词话》说:“美成词有似拙实工者,如《玉楼春》结句云:‘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上言人不能留,下言情不能已。呆作两譬,别饶姿态,却不病其板,不病其纤,此中消息难言。”所谓人如风后之云,指留不住,亦即不作从容住之意。而情似黏地之絮,形容情意缠绵,反衬绝来无续处的苦闷。
  “烟中”两句,是以写景联系上下文。“雁背夕阳红欲暮”,通过雁背将傍晚景色渲染得十分生动,成为传诵人口的名句。
  夜飞鹊别情
  河桥送人处,凉夜何其①。斜月远堕余晖。铜盘烛泪已②流尽,霏霏凉露沾衣。相将散离会③,探风前津鼓③,树杪参旗④。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⑤。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何意重红满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⑥。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⑦。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⑧。
  【注释】
  ①凉夜何其:即“夜未央”,意为夜已深但尚未到天明。《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孔颖达疏;“言夜未央者,谓夜未至旦……未旦,夜半是也。”
  ②相将:相随。离会:分别前饯行的聚会。
  ③探:注意。津鼓:渡头击鼓,这是开船的信号。
  ④杪(miǎo秒):树木的末梢。参(shēn申)旗:参是星名,参旗即天旗。
  ⑤花骢(cōng匆):花马。李贺《代崔家送客》:“恐随行处尽,何忍重扬鞭。”这两句不说自己骑马送行时为离愁所苦而无精打采,却说花马也懂得别恨,即使挥鞭催促,它只是慢吞吞地走着。
  ⑥重红:形容落花之多。钿:女子所戴的首饰。这三句写归途经过清晨饯别之地,只见斜阳凄迷,照着满地落花,把遗落下来的首饰等物都掩盖住了。这是说落花盖住离会的遗迹。
  ⑦兔葵燕麦:路旁的野葵、野麦。《古歌》:“田中兔丝,如何可络;道旁燕麦,如何可获。”这两句连接上文,指出离会既散,人亦远去,此地唯见长得一人高的野草在残阳之下空自摇荡。
  ⑧班草:将草铺开,坐在地上。《后汉书·陈留老父传》:“陈留张升去官归乡里,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注曰:“班,布也。”欷歔(xīxū西须):悲叹声。这三句写自己因伤别而徘徊不忍离此,独自铺开野草,藉地而坐,一面叹气一面将酒洒在地上(表示无心饮酒),同时极目遥望西方远天,对离去的行人表示无限思念之情。
  【简说】
  题目是“别情”。上片起句点出“送人”,这是全词中心。“河桥”是送别地点。接着便从事件、地点引出离别情景。“斜月”三句,具体介绍离别之夜。“斜月”是夜景,“烛泪”表明这是饯别之会,“凉露沾衣”是“散离会”之时。“探风前”几句说明行人匆匆上船,自己骑马再送上一程。
  下片写归途。经过分手之处,已是人迹杳然,只见斜阳映照荒草,徘徊留恋之余,不禁远望行人所去的西边,以寄托自己无限深情。
  关河令
  秋阴时晴渐向暝①。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③。
  【注释】
  ①向暝:指天色将晚。
  ②寒声:指雁鸣声。
  ③消夜永:消磨这长夜的光阴。
  【简说】
  先从气候、环境说起,这是时阴时晴的秋天,由于天已将晚,使得院落交得格外凄清冷寂,这又道出了作者内心的索寞之感。他伫立庭中,倾听天边有无雁鸣之声,这是希望雁儿能带给他一纸平安书信。由于云深,连雁影也看不到,那末雁儿传书的希望显然是落空了。
  下片是写书信都无,只有借酒浇愁;但夜深酒醒,万籁俱寂,一灯相对,灯光将自己孤独的身影映照到墙壁上面。此时此刻,真有长夜漫漫、何以为遣的感叹。
  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①。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②,暖日明霞光烂③。水盼兰情④,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⑤,眷恋雨润云温⑥,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⑦。怎奈向、一缕相思⑧,隔溪山不断。
  【注释】
  ①秋娘:唐代女伶多以秋娘为名,后即以之作为妓女的通称。
  ②琼枝玉树:形容身态苗条、光润、洁白。
  ③暖日明霞:形容脸色红日彩霞般酥润。
  ④水盼:秋波似水;兰情:性情温馨如幽兰。
  ⑤瑶台:神话中天宫仙女居住的地方。
  ⑥雨润云温:形容情爱温柔炽烈。
  ⑦败壁:残破的墙壁。
  ⑧怎奈向:怎奈何。向,起增强语气的作用。
  【简说】
  周邦彦的词作以严谨精当的布局为人们所称道,《拜星月慢》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上片的前五句,都是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月色暗淡的夜晚,更鼓频传,露水洗净空气中的清尘,在幽深的巷陌小院,栏杆外的青竹的缝隙中透出窗户里不断闪动的灯光,一切是那样的静谧,清幽。这些都是为与秋娘的会面所作的铺垫。“笑相逢”以下是描绘秋娘女的绝色姿容。作者遣词造句绝不步人后尘,而是刻意求新,以“琼枝玉树”形容婀娜的身姿,冰清玉洁的肌肤;以“暖日明霞”形容神采照人;以“水盼兰情”形容目光明澈、情蕴温馨,以“总平生稀见”作全面的总结,从而完成了对秋娘女姿容神态的勾勒,一位“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绝色美女便跃然纸上了。从上片的结构布局来看,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面,由远及近,步步推进,层次分明。在刻画秋娘形态时,也是先画其形,再描其性,最后加以总括,有条不紊。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这是对周词以思力安排取胜的特点的扼要概括。
  词的下片首句“画图中,旧识春风面”,是点化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而成,一“旧”字,表示久闻其名,久见其像和渴慕已久,以突出对会面的惊喜、渴望之情。接着又用“雨润云温”来形容眷恋欢会的融洽亲密,含蓄别致,有新意。“谁知道”是惊喜幸遇,“苦惊风”是不曾料到,两句都写意料之外,但感情和结果上却是截然对立的,这种陡变,就是周济所讲的“加倍跌宕”。这种跌宕充分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心理和感情上的剧烈变化。读者至此,方才发现,以上词文都是追叙,“念荒寒”以下,才是今日之苦状。这种化虚为实的写法,足见作者匠心。周济《宋四家词选》评论此词:“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片,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
  洛阳春
  眉共春山争秀①,可怜长皱②。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③,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注释】
  ①春山:春天的青山。
  ②皱:指皱眉。
  ③玉箫:管乐器,多用竹管作成,声音低婉哀怨。
  【简说】
  宋代陈鹄的《耆旧续闻》记载,这首词是周邦彦为汴京名妓李师师写的。周邦彦在徽宗朝中担任大晟乐正的官职。经常填写新词,自度新曲。通过作词制曲结识了名妓李师师。两人感情与日俱增。于是,周邦彦写了这首《洛阳春》(又名《一落索》),送给李师师,表达爱慕之情。
  周邦彦写词,善于旧意翻新,可以从司空见惯的语句中挖掘出新意。首句“眉共春山争秀”,说美人的眉毛比春天的青山还要俊秀。将眉毛比作春山,如“眉如春山”“淡淡春山”等都是屡见不鲜的俗套。但本词却用“争秀”二字,突出了眉眼的神态,充满了活跃的动感美。“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两句,也一脱“人面如花”的窠臼,写得层次丰富,意蕴曲折,委婉多姿,富有新意。李清照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即脱胎于此。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顿挫之妙,理法之精,千古词宗,自属美成。”强焕之《片玉词序》更称其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李廌(一首)
  李廌(zhì至)(1059~1109),字万叔,华州(今陕西华县)人,父李惇与苏轼同年举进士。他曾以文章谒苏轼于黄州,苏轼认为他的文章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著有《济南集》,自《永乐大典》中辑出。
  虞美人令
  玉栏杆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①。好风如扇雨如帘③。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⑨。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④。碧芜千里信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⑤。
  【注释】
  ①浦:水滨。渺渺:水远貌。这两句是说玉石栏杆外面就是江水之滨,由此远望水天相连之处,雨意很浓。
  ②这句是写清风过处,带来帘幕样的细雨。
  ③汀草:水边绿草。这句是指江水逐渐上涨,漫过了岸边花草。
  ④鸾:鸟名。《广雅·释鸟》:“鸾鸟,凤凰属也。”乘鸾,意为仙去(即出世)。韩愈诗:“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骖:一车驾三马。这两句是说闲卧枕上,遥念关山万里,翩然有出尘、之想(形容自己闲适的心情)。
  ⑤碧芜:绿草。南州:泛指南方。这两句是说碧草连天,情思无限,只能在梦中互叙别情。
  【简说】
  本词不仅写初夏雨景颇具特色,还善于即景抒写自己闲卧枕上、游目骋怀时的思想活动。《蕙风词话》称赏“好风”两句,认为“春夏之交,近水楼台,确有此景。‘好风’句绝新,似乎未经人道。”对结末两句也很推重,誉之为“尤极淡远清疏之致。”
  【注释】
  ①富阳:今浙江富阳县。
  ②阑干:眼泪纵横的样子。
  ③取:助词,即“着”。
  ④觑(qù去):细看。
  【简说】
  本词写离别时的情态和别后的心绪。周认为写得“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何酷似乎少游也。”(《清波杂志》)
  上片描绘临别之时无言相对,只见恋人泪眼如露滴花上,愁眉似碧峰簇聚。下片形容别后情绪低落,夜深不寐,由于怕听潮声而分付“潮回去”。谢克家(一首)
  谢克家(?~1134),字任伯,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哲宗绍圣四年(1097)中第。高宗建炎四年(1130)任参知政事。绍兴四年(1134)卒。
  忆君王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简说】
  本词是作者在北宋末年王朝覆灭、中原沦丧、自己在乱离中来到南方以后所作。官柳宫墙,是指汴京的北宋故官,楼殿无人则暗示国破人亡,只有燕子仍在忙着经营旧巢。这三句都是想象之辞。后两句是通过抒写景色流露出不能忘情乎故国的沉痛心情。叶梦得(五首)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自号石林居士。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哲宗绍圣四年进士。他的前期词受贺铸婉丽词风的影响。靖康之难以后,他曾两度任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留守,曾表彰骂敌而死的杨邦乂,也曾为岳飞等人率领的北伐队伍做了支援补给等工作。这些具体行动说明他当时的思想状态,并影响了他的创作,促使他的词由个人闲愁转为家国之感,亦即由婉丽的风格转而为简淡雄杰,成为豪放派的后继者之一。这也反映了南渡之际文人词的转变。著有《石林集》。
  贺新郎
  睡起流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①。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②。渐暖霭③、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④,暗尘侵、尚有乘鸾女⑤。惊旧恨,⑥遽如许⑦。江南梦断横江渚⑧。浪黏天、葡萄涨绿,⑨半空烟雨⑩。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萍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注释】
  ①栊(lóng龙):窗上棂木。房栊:窗户。向晚:傍晚。这两句是指傍晚时窗户下面的青苔被无数落花所掩盖。
  ②两句是说花已落尽,柳枝成荫。
  ③暖霭:暖雾。
  ④宝扇:团扇,形状象圆月。明月影:即团扇之影。汉乐府《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句有睹扇思人之意。
  ⑤乘鸾女:月中仙女,暗喻所恋之人。《龙城录》:“九月望日,明皇游月宫见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这句是以扇上仙女被尘灰侵蚀喻恋人的不幸遭遇。
  ⑥旧恨:指与恋人离别。
  ⑦遽(jù句):骤然。如许:如此。这是说由宝扇触动旧恨,引起情绪上很大的波动。
  ⑧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与采石矶隔江相对。渚:水中小洲。
  ⑨葡萄涨绿:江水上涨,颜色深碧如葡萄。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蒲萄初泼醅。”
  ⑩半空烟雨:形容浪花向空飞溅,如同雨雾一般。
  这句是说楼前江水悠悠,别意无穷。
  萍花: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寄取:寄得。这句承上面句意叹息又有谁采萍花以寄我相思之意。
  容与:安闲的样子。《汉书·礼乐志》:“淡容与,献嘉觞。”颜师古注:容与,言闲舒也。这两句是说怅望江上舟船来往,而恋人所在的客舟却不知何日开到。
  送孤鸿: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句是说极目远望孤鸿,终于被山峰阻隔,不见踪影。
  金缕:乐曲名。
  【简说】
  刘昌诗《芦浦笔记》说作者“赋此词时年方十八”。与叶梦得同时的关注对他早期的评价是“婉丽绰约有温(庭筠)、李(商隐)之风。”而本词则是他婉丽之作的代表。
  上片记初夏薄暮,见宝扇、思恋人,引起无限新愁旧恨。下片写江天在望,归舟不见,又有谁能解除我这孤寂怅恨之情呢?
  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①。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②。为问山翁何事③,坐看流年轻度④,拚却鬓双华⑤。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⑥。念平昔⑦,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⑧。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⑨。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⑩。
  【注释】
  ①霜信报黄花:黄花开、霜降至。作者在《临江仙》中所说:“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亦即此意。
  ②小窗低户:形容房屋简陋。这两句是说小屋掩映于秋色黄花之中,屋外是曲折倾斜的小路。指作者居处的幽静。
  ③为问:“为”是助词。山翁:指晋代山简,是山涛之子。耽于酒而易醉。时人称为“山公”。见《晋书·山涛传》。这里作者以山简自比。
  ④坐看:白白地看着。
  ⑤拚(pàn判)却:甘愿。这句有反诘意,是说岂甘年华老去?
  ⑥徙倚:徘徊流连。沧海:指谢安拟泛海东还的退隐之志。《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终不渝。及镇新城……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苏轼《水调歌头》亦说:“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这里作者又以谢安自比,并用“天净水明霞”来反映他退居后的开阔心胸。
  ⑦平昔:往日。
  ⑧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这两句说他在久宦之后退隐家园。
  ⑨这三句是身在江湖,但并未悠然物外,对边境敌人的侵扰,感到十分忧虑。
  ⑩东山老:指谢安。静胡沙:消灭敌人。东山(今江苏江宁县)是谢安隐居之处。在淝水之战中,他指导作战,打败了前秦苻坚的南侵之师。当捷报传来时,他正在别墅里下棋,见驿报后仍不动声色。见《通鉴》卷一○五。这里用李白《永王东巡歌》诗意:“但用东山谢安石(谢安字),为君谈笑静胡沙。”
  【简说】
  在靖康之难以前,叶梦得几次因获罪于宦官而落职闲居,面对日益严重的边患和腐败的朝政,他的心头极不平静。本词反映了他关心现实的思想倾向。
  上片写秋日黄花的闲居生涯。作者虽然自伤流年轻度,鬓发双华,在纵目远眺时却表现出开朗的襟抱。
  下片“却恨”三句,写出他对敌氛猖獗的忡忡忧心。接着又自恨不能如东晋谢安那样在谈笑之间指挥若定地歼灭敌人,建立奇勋:“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尘。”这类词在他的作品中为数较少,读来声情豪壮、堂庑特大。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简说】
  绍兴五年乙卯(1135),作者五十九岁,家居吴兴。他登上卞山(吴兴西北)之顶的小亭,放目四望,但见云浪如烟,不禁豪兴大发,真想跃马横戈,为国建勋。但老去情怀,空使自己惆怅不已。希望有为的少年,努力报国,不要学他这样无用的衰翁。
  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作①
  故都迷岸草②,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③,芝兰秀发④,戈戟云横⑤。坐看骄兵南渡⑥,沸浪骇奔鲸⑦。转盼东流水⑧,一顾功成。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⑩。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注释】
  ①寿阳楼:寿阳城楼。寿阳邵寿春,即今安徽寿县。东晋时称寿阳。八公山:又名北山,在寿阳城北,淝水绕经此山入淮。相传淮南王刘安与八个门客在此山之上炼丹成仙。故名八公山。
  ②故都:指寿阳。公元前241年楚国考烈王迁都于此,名郢。
  ③乌衣年少:指淝水之战名将谢玄、谢琰等人。晋王导、谢安两大家族住金陵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④芝兰秀发:《晋书·谢玄传》:谢玄说谢安管教子侄,“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诗经·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后人即把芝兰秀发比作佳弟子有才华。
  ⑤戈戟云横:《晋书·裴楷传》:裴楷善知人,称钟会“如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此处指谢玄统领的晋军仪容威整。
  ⑥骄兵:指苻坚的军队。苻坚自恃兵多,夸口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⑦奔鲸:受惊奔窜的鲸鱼,喻苻坚。谢《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长蛇固能剪。奔鲸自此曝。”
  ⑧转盼:转眼间。
  ⑨草木:《晋书·苻坚载记》云,苻坚溃败,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疑为晋兵。
  ⑩遗情:思念往事。曹植《洛神赋》:“遗情想象。”
  东山老: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
  桓筝:《晋书·桓伊传》载,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日,谢安陪孝武帝饮酒,桓伊弹筝助兴,歌曹植《怨歌行》诗句“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听罢谢安“泣下沾衿”,考武帝“甚有愧色”。
  【简说】
  这首词写于绍兴三年(1133)前后,当时作者任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并寿春等六州宣抚使。登临八公山,遥望淮水,凭跺千年前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八声甘州》。
  这是一首怀古词。上片是对淝水之战的回想。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之一,全词以四十多个字来概括这样一个重大战役,这样一个浩大的战争场面,其难度之大,自可想见。但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将淝水之战如闻如见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东流的淮水、孤零零的寿阳古城和迷茫无际的野草;英姿勃发的谢家子弟,军容威武的晋军;镇静自若,成竹在胸的谢安;骄横跋扈的苻坚,溃不成军,惊骇奔窜的秦军等等,无论是写景还是画人、状物,无不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表达作者感触和不平。这里既有对英雄的仰慕:“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也有往事俱成空的叹喟:“信劳生,空成今古”,两者自相矛盾,盖因作者用了正说、反说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笑我来,何事怆遗情”是作者的自我否定,系用直笔。“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以谢安老时境遇自况。系用曲笔。这种正说反说,直笔曲笔交替使用的方法,不仅增加了同意的转折变幻,写法上也显得更加摇曳多姿。刘熙载《艺概》云:“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