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①,予过维扬②,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③,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④。千岩老人⑤以为有黍离乏悲也⑥。
淮左⑦名都,竹西⑧佳处,解鞍少驻初程⑨。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⑩。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荳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⑩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至日:即冬至日。
②予过维扬:姜夔二十多岁时沿长江东下,路过扬州,这时(1176)距金主亮南侵(1161)、扬州受到敌骑蹂躏已有十六年。维扬即扬州。
③荠麦弥望:野草满眼,即望出去只见遍地野草。一说荠即荠菜。《淮南子·地形训》:“麦秋生夏死,荠冬生中夏死。”
④自度此曲:自己创制了《扬州慢》这支词调。
⑤千岩老人:即南宋名诗人萧德藻,他的侄女是作者之妻。
⑥黍离之悲:《诗经·王风》有《黍离》篇,头一句就是“彼黍离离。”诗中感慨故宫荒废,长满禾黍,进而吊念西周王朝的倾覆,低徊哀叹写成本诗。后来就以“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⑦淮左:即淮东。方位以东方为左,扬州一带,在宋时属淮东路,故称“淮左”。
⑧竹西:地名兼亭名。苏轼《广陵逢同舍刘贡父》诗:“竹西已挥手,湾口犹屡送。”自注:“竹西,湾口,皆扬州之地。”扬州旧有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今废。
⑧解鞍:解开马鞍。程:里程。这句是指作者长途旅行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可以稍事休息。
⑩春风十里:形容扬州的繁华。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两句是说作者历经过之处本是扬州繁华的地区,如今却是野草遍地、满目荒凉。
胡马窥江:指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犯至长江边的采石。到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又复渡淮河南侵。
这两句用拟人法,是说连荒废的池沼和高大的树木比对敌人的侵略残杀感到十分厌恨。
清角吹寒:寒风送来了清亮的号角声。
杜郎:指唐代诗人杜牧。俊赏:风流逸兴。
缴:即使。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又《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三句足说即使杜牧再来此地,想重续豆蔻梢头之诗,薄幸青楼之梦,亦将由于这里人迹寥落而无此逸兴歌咏儿女缠绵之情。
二十四桥:扬州在唐吋极为富盛,城内可纪的桥共二十四座,北宋时还存七座。见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
这句是说唯见一丸冷月,摇荡波心,寂然无箫声可听。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红药;芍药。北宋初年,扬州始以芍药著名。见《能改斋漫录·芍药谱条》卷十五。
【简说】
本词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是姜夔词中最早的作品,全词通过比兴手法,以谐婉的音节、精妙的字句和自然景物的衬托,反映了作品中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上片首句“淮左名都”,概括了扬州在全国所居的地位;次句“竹西佳处”,又概括了竹西在扬州的地位。“解鞍”句,记词人初次经过扬州。“过春风”两句,是以遍地野草来概括眼前的荒凉景象。这里上承起首八字,点出往昔何等繁华的扬州,如今却已变得屋宇荡然、人烟稀少,这座雪后芜城,使人触景伤情。“自胡马”三句,进一层形容战乱之惨酷、破坏之彻底,就连废池乔木,似乎也对敌人的侵略残杀感到十分厌恨,则人们在伤乱之余对此种战乱的痛心疾首,当亦不言自明。这是借物比人,深透无匹。“渐黄昏”三句,又进一层点出空城中的号角之声,是静中见动,用来反衬周围的一片沉寂,从而暗示敌骑威胁未除,可是朝廷却只图苟安江南,竟以空城防边;这种现象,使词人不仅深感凄寂,且又忧心忡忡,哀不可抑。这里指明空城,用来和起首的“佳处”、“名都”相比,并由此生发出下片词意。
下片用杜牧诗意,表示忆昔伤今的感慨。作者落魄江湖,常以杜牧风流自喻,表现出封建文人的局限面。“算而今”句是一层,写往年何等繁华的扬州,如今化为废墟,所以说是“惊”。“纵荳蔻”三句又深一层,想象这位韵事流传的诗人如果重来此地,恐也难再有逸兴抒写儿女恋情。“算”字、“纵”字,都是虚拟,借此透露出极为沉痛的含意。下面再写眼前波荡冷月的夜景,也是静中见动,表达出繁华衰歇、触目伤怀的悲凉情调,最后,词人叹息桥边芍药,年年花开烂漫,但又有何人来欣赏领略呢?
本词从起到结,脉络分明。上下两片采用抚今思昔、景中见情的对比手法进行描叙,此外还运用衬托及虚笔勾勒等手法,暗示出作者对国事的关注、对朝政的不满,从而抒发了封建文人身逢乱离之世的“黍离之悲”。宋翔凤《乐府余论》评论姜夔:“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这是很有见地的话。
淡黄柳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栏桥②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③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④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⑤,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⑥。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⑦。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⑧。
【注释】
①客居合肥:时在光宗绍熙二年(1191)。
②赤栏桥:作者有《送范仲讷往合肥》:“我家曾住赤栏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③江左:泛指江南。
④纾(shū书):宽解。这两句是说自己制作了这支曲子,来宽慰客中的愁思。
⑤恻(cè册)恻:凄悲。
⑥岑寂:高静。《文选》鲍照《舞鹤赋》:“去帝乡之岑寂。”注:“岑寂,犹高静也。”
⑦小桥:后汉桥玄的次女为“小桥”。这里指作者在合肥的情人。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近,为应景而勉强携酒到情人处过节。
⑧这句是惋惜春光之意。
【简说】
通篇写柳。先写空城陌上垂杨的凄凉景色,接着联系到自己在陌上的感受,再由人物转到景色,写眼前柳色与江南相似。“正岑寂”三字承上转下,由江南柳色转入寒食时节,而环境如此凄凉,已无心饮酒访人,所以用“强”字作转语。“怕”字又一转,写唯恐梨花落尽,春亦成秋,燕子飞来,已是春意阑珊。写春景而反映边城凄凉,作者伤时感世的慨恨,也在不言之中。
长亭怨慢
子颇喜自制曲,初率意①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桓大司马②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③。此语予深爱之。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④。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⑤。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⑥。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⑦。日暮。望高城⑧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⑨。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⑩、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
【注释】
①率(shuài帅)意:随便。
②桓大司马:指桓温。
③汉南:汉水之南。这六句见庾信《枯树赋》。
④香絮:即柳絮。这三句是说当柳絮飘尽以后,垂柳成荫,遮住恋人的住所。
⑤远浦:远处送别的水边。萦回:形容船开后水波回旋的样子。何许:何处。两句描绘开船以后,风帆摇曳,不知驶向何处。
⑥长亭树:即种在大路边长亭旁的柳树。两句是说大道上行人来往不绝,柳树阅历之多,人所不及。
⑦这两句套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句意。
⑧高城:《青泥莲花记》引唐欧阳詹《赠太原妓》诗:“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⑨韦郎:即韦皐。这两句写韦臯与玉箫女分别时,赠以玉指环,约七年再会,八年,不至,女绝食而殁。见《云溪友议》。
⑩红萼:红梅。这里即指玉箫,亦即以梅喻恋人。
并刀:古代并州出产的剪刀,以锋利著称。这两句说并剪虽然锋利,也难剪断离愁。亦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之意。
【简说】
全词通篇写离别,而又处处都与柳有关。在小序中先点明借垂柳抒离情的托物比兴之意。上片通过“远浦”和“长亭”,将垂柳和离别连系起来。下片由长亭柳转到折柳赠别之后,在旅途念及恋人临别叮咛之言,从而兴起无限离愁。
暗香
辛亥①之冬,予载雪诣石湖②。止既月③,授简索句④,
且征新声⑤。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⑥,使工伎
隶习之⑦,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⑧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⑨。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⑩。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释】
①辛亥:光宗绍熙二年。
②诣(yì忆):前往。石湖:范成大晚年自号石湖居士。
③止:住。既:食尽,引申为完尽。止既月:指住满一个月。
④简:纸。这句说请他填词。
⑤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⑥把玩:欣赏。
⑦工妓:乐工、歌妓。隶习:学习。
⑧《暗香》《疏影》:用林逋《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⑨两句是回忆过去与美人一起冒着霜露之寒攀折梅花的往事。贺铸《浣溪沙》词:“玉人和月摘梅花,东风寒似夜来些。”可以参看。
⑩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在扬州有《咏早梅》诗。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两句叹息自己衰老,并以何逊作比喻,认为诗兴大不如前。
但怪得:无可奈何。竹外疏花:即梅花。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竹外一枝斜更好。”瑶席:指座席。这两句写梅香随着清寒透入室内。无奈人老易忘,诗兴不高。
江国:江乡。
寄与路遥:路远音问难通。这里暗用陆凯寄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翠尊:翠绿酒杯,这里指酒。易泣:《绝妙好词》及洪正治本《白石诗词》作“易竭。”红萼:红梅。耿:心中不宁。这两句对酒赏花而怀人。
两句写雪后湖上梅花盛开时节花朵繁密、湖水寒碧的境界。
【简说】
小序说明作者是应范成大之请,写下《暗香》、《疏影》两词。范成大晚年退居苏州石湖,因性之所爱而广种梅树。这两首词是由眼前之梅想到爱梅赏梅之人的诗笔清操,是写梅,也是写范成大的品格气节,另外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家国身世之感。
周济评《暗香》词说:“前五句为盛时如此,‘何逊而今渐老’四句,为衰时如此。‘长记曾携手处’二句,为想其盛时。‘又片片’二句,为感其衰时。”全词以爱梅赏梅之人为主,以婉曲的笔法,叙述他在梅花盛时、衰时、开时、落时的感想。词中不见寄托的痕迹,只从梅花的典故中暗示赏梅者的心事。
疏影
苔枝缀玉①。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⑨,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③。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④。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⑤。莫似春风,不管盈盈⑥,早与安排金屋⑦。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⑧哀曲。等恁时⑨、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⑩。
【注释】
①苔枝缀玉:梅花象玉一般地点缀在长满苔须的梅枝上。《武林旧事》说苔梅有两种,一种苔藓特厚,花很香。一种苔如细丝,长尺余。
②客里相逢:隋代赵师雄在罗浮松林酒店旁遇一淡装素服的女子,时天寒日暮,残雪对月,两人到酒店同饮,稍待有一绿衣童来笑歌戏舞,久而醉寝。天明起视,则身在大梅树下,上有翠鸟。见《龙城录》。这故事中说淡妆女子是梅花所化,绿衣童即翠羽鸟。“客里相逢”用的就是赵师雄与淡妆女(梅花)相逢的这一典故。
③这句以梅比孤洁的佳人,明用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暗用苏轼诗。“竹外一枝斜更好。”
④佩环:即环佩,女子饰物。这里借指王昭君。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四句用王昭君事。说她远嫁匈奴,怀念家国,只能魂归故乡,化作月下素梅。
⑤深宫旧事:指寿阳公主梅花妆事。那人:即公主。蛾绿:即眉黛。
⑥盈盈:《古诗》:“盈盈楼上女。”盈盈本为容态美好之意,借指美女。这两句是说不要象春风那样不爱惜名花美女。
⑦金屋:汉武帝为胶东王时对他姑母说:“若得阿娇,当作金屋贮之。”见《汉武故事》。
⑧玉龙:笛名。韩偓《梅花》:“龙笛远吹胡地月,梅花初试汉宫妆。”上用昭君事,下用寿阳事。
⑨恁时:何时。
⑩横幅:画幅。唐崔櫓《梅花》诗:“初开已入雕梁画,未落先愁玉笛吹。”这两句写画里的梅花。
【简说】
本词以美人为喻,比拟梅花的孤洁,并显示范成大的清高品格。起句写梅,次写梅花之神,引出昭君月夜归来化作梅花,由此联系到梅花飘落寿阳公主额上事。“莫似”、“不管”,是照应二人之事而以虚笔出之,则“安排金屋”也不是实指,而是与“此花幽独”前后呼应,以示慰藉之情。最后又作跌宕,写落梅在玉笛哀音中随波远逝。但见小窗横幅,梅影疏淡,空留无限怅恨。
历来多认为本词有所寄托,特别是“昭君不惯胡沙远”之语,多谓指徽、钦二宗及其后妃。如张惠言说本词“更以二帝之愤发之,故有‘昭君’之句。”(《词选》)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中亦说:“此盖伤心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发言哀断。考唐王建《塞上咏梅》诗曰:‘天山路边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白石词意本此。”其实《暗香》、《疏影》是应范成大之请而作的咏梅词。咏梅而意在赏梅之人,并结合范成大的经历、品格,爱好寄托了家国之恨。《暗香》直接写赏梅之人。《疏影)以美人喻梅,并将梅花与历史上的美人联系运化,借此透露出赏梅之人的高洁情操与家国隐恨。
鬲溪梅令
丙辰①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②,浪粼粼③。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④?木兰双桨梦中云⑤,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⑥,翠禽啼一春。
【注释】
①丙辰:宋宁宗庆元二年(1186)。
②殢香:羡慕花香,即爱花的意思。殢,羡慕。
③粼粼:水拍在岩石上的声音,这里泛指水声。
④玉钿:玉制的首饰,这里借代女子。
⑤梦中云:梦中所见到的女子。宋玉的《高唐赋》中,说楚襄王梦见的巫山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因此称女子为“朝云”或“云”。
⑥盈盈:体态柔美。古诗:“盈盈楼上女。”这里指梦中的女子,即意中人。
【简说】
这首小令主要是写作者对他那位合肥恋人的思念。在小序中“作此寓意”虽不明朗,但联系他同期作品《江梅引》的小序来看,就知道作者的寓意是“将指谁(合肥)而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也就是说,想念合肥的恋人而不能去看她,只好写梦中所见来表达情思。本词用比兴手法,形象鲜明,音节谐婉,情感真挚,意味深远,过去被人们激赏,并为之谱曲歌唱。词的开头以落花起兴,“好花”二句,写落花随流水而逝,本暮春景象,兼喻惜花者而不能保留花,多情者而不能保留情人。”又恐春风”二句承上启下,由思想之甚转入下片之梦思。这里所引典故,牵涉到杜牧的遗事。据《太平广记》所载。略谓杜牧在湖州见一美色小女,送聘礼后约过十年来娶。过后十四年杜牧才来,女已嫁人,且生三子。杜牧乃赋诗自伤:“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作者的“绿成阴”就是用杜牧的原意,恐怕合肥女子或已嫁人,再无法寻找了。下片“木兰”二句写梦境,也是过去与情人“携手西湖”的回忆。末二句以景结情,语意含蓄。正如唐圭璋所评:“虚处传神,言在意外,余味无穷。”
鹧鸪天
已酉①之秋,苕溪②记所见。
京洛风流绝代人③,因何风絮落溪津④笼鞋浅出鸦头袜⑤,知是凌波缥缈身⑥。红乍笑,绿长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⑤。
【注释】
①已酉: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
②苕溪:在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名苕水。
③京洛:河南洛阳,是东周的京都,这里借指汴京。绝代人:绝代佳人。杜甫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④风絮:随风飘流的柳絮,这里借喻“京洛佳人”。溪津:苕溪渡口。津:渡口。
⑤笼鞋:衣裙遮住了鞋子。鸦头袜:古代女子穿的分出足指的袜子。李白诗:“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⑥凌波:形容女子脚步轻盈。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⑦红乍笑,绿长:偶尔一笑,满脸红晕;但眉毛经常皱着。绿:指眉毛。
⑧西楼一缕云:西楼,指女子居处。庚肩吾诗:“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一缕云:一片云彩。这里用宋玉《高唐赋》朝云的典故,即指仙女。
【简说】
作者和这位飘流在苕溪的绝色女子“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用同情的笔调来写。特别是观察细致,对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描绘得曲尽其妙,因而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末句从“巫山云雨”的“云”字移植而来,却不露痕迹。也表现了姜词“清空”(张炎评语)的一惯特点。这与晚唐温(庭筠)、韦(庄)那种绮丽的卑靡的词风不同,也就是表现在这些地方。黄升在《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中称“白石道人”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这里用的“精妙”二字,也适合于对这首词的评价。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姜白石《鹧鸪天》词三首,‘如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不但韵高,亦由笔妙,何必石湖所赞自制曲之敲金戛玉声、裁云缝月手也。”对本词特别是末二句评价甚高。
鹧鸪天
正月十一日观灯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②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④。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⑤,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释】
①这里指的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的试灯,当时叫作“预赏”。②笼纱:蒙纱的灯笼。《梦梁录·元宵》:“公子王孙,五陵年少,更以笼纱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③白头居士:未接受官职的文士,这里是作者自称。呵殿:前呵后殿,即前呼后拥的随从。④乘肩:骑在人的肩背上。黄庭坚诗:“乘肩娇小女,邂逅此生同。”⑤沙河塘:在钱塘县南五里处。南宋定都临安后,此处甚是繁华。苏轼词:“沙河塘上灯初上,《水调》家家唱
【简说】
这首是作者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在杭州写的正月观灯词,反映了在灯节前的“预赏”时,已经花灯满市,游人满街而热闹非凡了。作者很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笼纱未出马先嘶”的豪门观灯的煊赫声势,与“白头居士无呵殿”的寒士观灯的落寞气氛作了生动的尖锐对比。归结到“少年情事老来悲”,寄寓了身世之感。作者《除夜自石湖归苕溪》诗的第九首有“少小知名翰墨场,十所心事只凄凉”的句子,可为“老来悲”句的注脚。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姜白石《鹧鸪天》:‘笼纱未出马先嘶’,七字写出华贵气象,却淡隽不涉俗。”这话很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