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日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原文解说】
  肝病小便先黄者,肝脉络阴器;又肝主疏泄,肝病则失其疏泄之职,故小便先黄也。腹痛多卧,木病克脾土也。热争,邪热甚而与正气相争也。狂言及惊,手厥阴心包病也,两厥阴同气,热争,则手厥阴亦病也。胁满痛,肝脉行身之两旁,胁其要路也。手足躁不得安卧,肝主风,风淫四末,又木病克土,脾主四肢,木病热,必吸少阴肾中真阴,阴伤,故骚扰不得安卧也。庚辛金日克木,故甚。甲乙肝木旺时,故汗出而愈。气逆谓病重而不顺其可愈之理,故逢其不胜之日而死也。刺足厥阴、少阳,厥阴系本脏,少阳,厥阴之腑也,并刺之者,病在脏,泻其腑也。逆则头痛以下,肝主升,病极而上升之故。
  自庚辛日甚以下之理,余脏仿此。
  【译文】
  《刺热篇》中说:肝热病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小便先黄,腹部疼痛,喜卧,身热。如果正气与热邪交争就会出现语言狂乱、惊慌不安、两胁胀满疼痛、手足躁动、不能安卧。每逢庚辛之日病情加重,逢甲乙之日则出大汗,若气机逆转,病情加重,则多死于庚辛日。可以针刺足厥阴、足少阳两经的穴位。病气上逆的表现主要为头痛目眩,这是由于病邪循肝的经脉上冲于头的缘故。
  【译文解说】
  肝热病小便先黄,是由于肝经络阴器;又因为肝主疏泄,肝有病则失去其疏泄的功能,所以先有小便发黄的症状。腹痛而多卧,是因为肝有病而克脾土的缘故。所谓热争,是指邪热与正气相争。语言狂乱以及惊慌不安则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因足厥阴肝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同为厥阴经,相互有联系,因此肝热病出现热争,可导致手厥阴心包亦受到邪热侵犯,出现神志方面的异常转变。两胁胀满疼痛,是因为肝经循行于身体两侧,而胁部又是肝经循行的关键部位,因此肝经有病会导致两胁胀满疼痛。病人手足躁动且不能安卧,是由于肝主风,风邪过度则可侵扰四肢,另一方面肝木有病可克脾土,脾主四肢,肝木受热邪侵犯,必然会耗伤少阴肾中的真阴,真阴受到耗伤,每致肝风内动,四肢躁动而不能安卧。庚辛日属金,金克木,故肝热病庚辛日病情加重。甲乙口为肝木之气旺盛的时候,所以这时易出汗而病情好转。气逆是指病情较重而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所以在肝木受到克制的庚辛日病情加重而死亡。针刺足厥阴、足少阳经穴的治法,是因为足厥阴经系肝病的本脏,而胆是与肝相表里的腑,刺足少阳经的穴位是因为肝脏有邪热,可以通过泻胆腑来治疗。如果邪气上逆则头痛昏眩,这是因为肝主升,肝热病极重的时候热邪循经上升,攻冲头部的缘故。
  关于庚辛日病情会加重的道理,以下各脏的病变都遵循这一个规律,照此理解。
  【原文】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原文解说】
  心病先不乐者,心包名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