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①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②,远近高低③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④,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西林:指庐山西林寺,晋朝江州刺史陶范所建,宋代改名乾明寺。
  ②宋代姚宽《西溪丛语》:“南山宣律师《感通录》云:庐山七岭共会于
  东,合而成峰,因知东坡'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侧,侧看
  的省略。岭,山岭。峰,高而尖的山头。③远近高低:远近,指不同
  的距离;高低,指不同的高度。这句一本作"远近看山总不同",意直
  而尽,兹不取。④真面目:事物的真相。这里指庐山的全貌。
  【解说】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近半百的苏轼自黄州(今湖
  北省黄冈县)调到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去做官,诗人取道
  江西九江,特地登览了向往已久的庐山。这首诗就是他游
  庐山西林寺时题在墙壁上的。
  这是一首借景明理的诗作。前两句写游庐山时所见到
  的景象,诗人从特定的观察角度表现出庐山峰峦变化、各具
  姿态的鲜明形象。后两句抒写了独特感受,说明了一个深
  刻的哲理:因角度不同,所以各见一面。而要看清事物,须
  跳出局限,远视旁观。否则是无法认识到它的全貌的。寓
  哲理于形象之中,而没有空洞的说教,读来并不枯燥乏味。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①(二首)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②,生入瞿塘滟滪关③。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注释】
  ①君山:也称洞庭山,在洞庭湖中,正好对着岳阳楼。②投荒:流放
  到偏僻的地区。鬓毛斑:鬓发花白,当时诗人五十七岁。③生入:活
  着进入,安全地回来了。瞿塘滟滪(yànyù燕玉)关:瞿塘峡为长江
  三峡之一,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往东的一段。中有大石名滟滪
  堆,此处水流湍急,船只常常触礁。故民谚云:“滟滪大如马,瞿塘不
  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预大如襆,瞿塘不可触。”
  【解说】
  元符元年(1098),黄庭坚由谪居的黔州(今四川彭水)
  再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在近六年当中,诗人流放于巴山
  蜀水间,在政治上和精神上都经受了许多磨难。崇宁元年
  (1102)一月被赦,他从江陵动身,在回故乡途中,经过巴陵。
  二月的一天,登上岳阳楼,在春雨之中,观赏了湖光山色。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就是这时写下的,这两首即景抒怀
  之作,表达了诗人流离辗转、九死一生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叙述的笔墨,从几年前的不幸遭际
  说到得以生还。”万死",是说历经危难,九死一生。”鬓毛
  斑",表明多年坎坷的政治逆境已使自己的鬓发花白。用语
  概括凝炼,饱含慨叹。末两句的意思是:在还没有回到江南
  家乡,就先登上岳阳楼,面对雨中君山,饱览美景,不免一
  笑。在这无言的一笑之中,该蕴含着诗人的多么复杂的感
  情啊!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①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②堆里看青山。
  【注释】
  ①绾(wǎn晚)结:盘结。湘娥:湘夫人,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洪兴祖《楚
  辞补注》引《山海经》,说她的神灵住在君山。②银山:巨大的白浪,
  “银山"与"青山"举,设喻新奇,有色彩。
  【解说】
  前首写初登岳阳楼的感慨,这首则写雨中望君山的美
  景。先写风雨中凭栏远眺,只见烟雨迷濛中君山宛如十二
  个女子绾着的发髻。但他用湘娥来指代,就使君山染上了
  神秘色彩。后两句说,自己深感遗憾的是不能荡舟在波浪
  堆山的湖面来看雨中的青山。这样实际已把从水面看君山
  的美暗示出来了,还给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春日(五首选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①,霁光浮瓦碧参差②。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
  ①万丝:指细雨。②霁光浮瓦:形容瓦上阳光反射。霁光:新晴的阳
  光。参差:形容屋瓦的互相交错。
  【解说】
  秦观,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
  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屡遭
  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
  “苏门四学士"。词属婉约派,诗与词风相近,多写男女情
  爱。有《淮海集》。
  这首诗描写夜雨初霁的春天庭院。首句写夜雨。”轻
  雷"和"万丝"都表现了春雨的特征。第二句承前,用雨后的
  朝阳映照在琉璃瓦上所泛出的层层绿光,衬托庭院的华丽。
  后两句用对偶的形式,拟人的手法,描写芍药和蔷薇的情
  态:芍药带着昨宵的雨露象是含着多情的眼泪;而蔷薇经雨
  以后,也增加了重量,把枝条压低了,象是无力自持的样子。
  此诗很能体现秦观柔婉纤细的诗风。形象婉丽,情致蕴藉,
  能给人以美感,仍值得一读。
  早发①
  宗泽
  伞幄垂垂②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
  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注释】
  ①早发:指清晨带兵出发。②伞幄(wò握):将领所乘战车上面的帷
  幔和篷盖。这里指将军的仪仗。垂垂:飘挂的样子。
  【解说】
  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字汝霖,婺州义乌
  (今属浙江省)人。他力主抗金,一生战功卓著,因遭到朝廷
  投降派的排挤,忧愤成疾,临终还三呼"过河",呼吁收复失
  地。有《宗忠简集》。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率领官军出征的情景。首句生动地
  再现了将领带着大队人马行进的浩荡声势和场面。次句承
  前,写行军所见。”水长山远",表明此次是长途跋涉;"路多
  花"三字接得好,它将艰苦的征途写得美丽而富有韵味,见
  出这位爱国将领的乐观情怀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三
  、四两句表现出作者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风度和卓越的军
  事才能。诗写得朴素平实,不务雕饰,很能代表宗泽诗作
  的风格。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①,力尽筋疲谁复伤②?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③。
  【注释】
  ①实:装满。千箱:指千箱粮食。”箱"通"厢",官府的粮仓。②伤:
  同情,怜惜。③羸(léi雷):瘦弱。残阳:夕阳,这里借指作者不幸的
  晚年。
  【解说】
  李纲,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南
  北宋之交素孚众望的抗金领袖、民族英雄。曾出任宋高宗
  赵构的宰相。因受朝廷投降派的诬陷,屡遭贬斥,不得志而
  死。有《梁溪全集》。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为诗人晚年落职居鄂州(今湖
  北武昌)所作。首句用病牛昔日的辛劳操作所获,比喻自己
  在罢相前革新内政,规取中原所建立的业绩;第二句抒写对
  自身为社稷苍生鞠躬尽瘁反被君王所弃的叹惋和不平。
  三、四两句是说:只要老百姓都能温饱,就是瘦弱多病卧倒
  在残阳之中也在所不辞。言外之意是,虽然屡遭打击迫害,
  但报效国家、拯救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这种敢于献身、勇
  于牺牲的坚毅的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全诗以病牛作为
  喻体,设喻贴切,形象完整,诗意显豁,语言质朴。
  剑门①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②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③?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①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在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大剑山、小剑
  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②征尘:旅行时身上的尘土。③此身:诗
  人自称。合是:应当是。未:疑问语气词,"吗"的意思。
  【解说】
  这首诗是乾道八年(1172)陆游从汉中赴成都、途经剑
  门时写的。剑门是蜀地门户,形势险要,李白、杜甫都有歌
  咏它的名句。唐代诗人骑驴旅游也不乏佳话。然而陆游此
  时的心情却很复杂。此前不久,川陕宣抚使王炎被撤回,他
  的幕府因而解散。只在那里做了几个月干办公事的陆游也
  不得不离开那使他充满着兴奋和希望的抗金前线,而浪迹
  蜀中了。
  诗的开头两句,说衣上有征尘,还夹杂着酒痕,给人很
  萧索的印象,表明诗人对这次远行颇多感慨,所以借酒浇
  愁。那么,"远游无处不消魂"就是他这时心情的自白了。
  但是,尽管不情愿,却不能不这样做。诗的后两句,就揭示
  了这个矛盾。他先用发问,说自己难道命定的合该只做一
  个驴背行吟的诗人吗?他当然不甘心得到肯定的回答。然
  而事实却是,他不得不象诗人那样,冒着细雨进入剑门,过
  起诗人旅游的浪漫生活了。这种凄凉怅惘的滋味不难想
  见。字里行间包含着牢骚和感慨,使人无限同情,为之叹
  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①。
  遗民泪尽胡尘里②,南望王师③又一年。
  【注释】
  ①三万里、五千仞: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河:古代对黄河的专称。
  岳:指被金人占领的泰、恒、嵩、华等大山岳。②遗民:前朝的人民,
  这里指中原沦陷区的百姓。胡尘:指金人统治者占领下的广大地区。
  胡:古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③王师:指南宋王朝的军队。
  【解说】
  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秋,诗人当时六十
  八岁。虽然他已经退居家乡,还时刻不忘恢复中原。开篇用
  对偶句写景:一写黄河之长远,一写山岳之高耸,见出祖国
  山川的雄伟。结尾两句由景入情,由沦于胡尘的大好河山,
  自然想象到当时在金人统治下的人民渴望收复失地而又望
  眼欲穿的失望痛苦心情,因此诗人在无限同情、怀念中原遗
  民的同时,也就必然满含着对南宋朝廷投降政策的愤慨。
  “泪尽"、"又一"等字眼包蕴极丰富,感情极沉痛,可谓有千
  斤之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选一)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①,尚思卫国戍轮台②。
  夜阑③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④入梦来。
  【注释】
  ①僵卧:僵直地躺着。形容年老力衰,活动不便。不自哀:不以自身
  处境艰难而悲哀。②轮台:汉代西域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轮台县。③夜阑:夜深。④铁马冰河:指骑着战马渡过黄河,驰
  驱于北方战场。铁马:身披铁甲的战马。冰河:封冻的黄河。按,诗
  人写诗时正值冬月,故说"冰河"。
  【解说】
  诗共二首,这是第二首,是诗人在光宗绍熙三年(1192)
  冬天写的,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首二句直抒胸臆,写自
  身年迈力衰,独处荒村,仍然渴望为国效忠、戍守边防,表现
  了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刚毅精神。后二句触景生慨,
  由江南冬夜的风雨大作,不觉梦里又浮现出当年在前线抗
  敌御侮的战斗场景,表达了向往重新投入战斗的火热激情。
  全诗采用层层深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由"僵卧"到"尚
  思",再由"尚思"经听雨到"入梦",见出诗人梦寐以求的是
  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千秋大业。从结构上说,是用隔句相
  承、交错呼应的写法:第三句与第一句相承,第四句同第二句呼应,从面勾画出爱国老诗人的真实的形象。
  沈园①二首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②哀,沈园非复旧池台③。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④照影来。
  【注释】
  ①沈园:旧址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禹迹寺的南面。②画角:古代一
  种涂有彩色的号角。③这句是说,沈园的景物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
  子了。沈园原属沈氏,后属许氏,又改属汪氏。陆游重游沈园时,"小
  园已三易其主"。非复:不再是。④惊鸿:曹植《洛阳赋》:“翩若惊
  鸿。”形容洛神体态轻盈。这里用作唐琬的代称。
  【解说】
  《沈园二首》是诗人悼念前妻唐琬的作品。唐琬本是陆
  游的表妹,婚后伉俪情深,因不能见容于陆母,二人被迫分
  离。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绍兴二十五年(1155)
  春,陆游与唐琬在沈园相遇,彼此都很伤感。此后不久,唐
  琬辞世。庆元五年(1199),诗人七十五岁时旧地重游,百感
  交集,便写下了这两首哀婉欲绝、沉挚感人的诗章。诗的第
  一句写春游沈园时的环境氛围:斜阳的余辉照着山阴古城,
  城上吹起凄厉的号角。在诗人眼中,景物是悲凉的。第二句落到诗题上,沈园已"三易其主",不再是原来的老样子
  了。三、四两句贯连而下,是对唐琬的悼念。意思是:令人
  伤心的是桥下新绿的春水,曾经是当年爱妻唐琬临流照影
  的地方,如今玉骨已成泉下之土,怎不使人感伤流连。
  梦断香消四十年①,沈园柳老不吹绵②。
  此身行作稽山土③,犹吊遗踪一泫然④。
  【注释】
  ①梦断香消;指唐琬的死去。四十年:实为四十四年,这里是举其成
  数。②此句意谓沈园柳树已经老枯,没有柳花,所以不见风吹柳絮
  的景象。③此身:诗人自称。行作:将要变成。稽山:会稽山,在现
  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④泫(xuàn绚)然:伤心流泪的样子。
  【解说】
  这一首诗从回忆唐琬离世写起。”梦断香消四十年",
  漫长的岁月,长久的怀念,对一往情深的诗人来说,是多么
  难以排遣啊!这一句有如高山坠石,起得突兀有力,凄楚的
  情调直控全篇。第二句转写眼前沈园的老柳已见凋残。这
  老柳或许就是四十年前诗人与唐氏相遇的见证。后两句仍
  应合读。说自身已年逾古稀,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然而凭
  吊遗迹,对景怀人,仍不免泫然流涕。
  《沈园二首》写得真切动人,从客观上揭露了封建社会
  礼教的罪恶,仍能引起今天人们的共鸣。
  示儿①
  陆游
  死去元②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③。
  王师北定中原④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⑤。
  【注释】
  ①示儿:给儿子看,"示"字兼有训示之意。②元:同"原"。③但:
  只。九州:古时候把中国划分为九州,后来就把九州代称中国。
  ④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汉族人所居的地方,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
  占领的地区。⑤家祭:家庭中的祭祀,指祭祖先。无忘:不要忘
  记。无:表示禁戒劝告的否定副词。乃翁:你的父亲。乃:古代汉语
  中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解说】
  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一月,是诗人的绝
  笔。开篇二句,写诗人垂危时对个人的生死看得很轻,唯一
  不能忘怀的是北方的大好河山未能收复。”但悲"二字有力
  地抒发了诗人对宋代统治者所造成的屈辱局面的无比愤
  慨。结尾二句,诗人表示要把今生今世没有实现的愿望,寄
  托于身后,即使生前已无法看到祖国统一,也相信死后能听
  到这个消息,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感
  情和对胜利的磐石般的信念。
  这首诗自然亲切,明白如话,一气贯注,大义凛然,它曾
  经以强大的感染力引起后世千万读者的共鸣。我们今天反
  复吟诵它,也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这首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一月,是诗人的绝
  笔。开篇二句,写诗人垂危时对个人的生死看得很轻,唯一
  不能忘怀的是北方的大好河山未能收复。”但悲"二字有力
  地抒发了诗人对宋代统治者所造成的屈辱局面的无比愤
  慨。结尾二句,诗人表示要把今生今世没有实现的愿望,寄
  托于身后,即使生前已无法看到祖国统一,也相信死后能听
  到这个消息,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感
  情和对胜利的磐石般的信念。
  这首诗自然亲切,明白如话,一气贯注,大义凛然,它曾
  经以强大的感染力引起后世千万读者的共鸣。我们今天反
  复吟诵它,也会受到很大的激励。
  横溪堂①春晓
  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②。
  东风染尽三千顷③,白鹭飞来无处停。
  【注释】
  ①横溪堂:旧址在今浙江省天台山附近。②冥冥:阴暗的样子。
  ③三千顷:形容秧田面积之广。
  【解说】
  虞似良,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家居余杭(今属浙江
  省),做过官,孝宗淳熙七年(1180)前后在世。
  这是一首即景诗,歌咏了江南水乡秧苗茁壮旺盛的景
  象。首句写农民们正在熟练地插秧,一把把稻秧随手插下,
  随手成活。第二句点明农民插秧正当春雨,水田上弥漫着
  轻烟薄雾,霏霏细雨下个不停,天气是阴晦的。描写的景象
  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第三句写东风把一望无际的秧田全
  部吹成绿色,场景阔大,画面充满着无限生机。第四句以自
  鹭在水田上无处落脚作结,情趣横生。这里活用了唐人"水
  田飞白鹭"的诗意(见李肇《国史补》引李嘉祐诗),用得十分
  自然,不着痕迹。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①,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②,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①古木:古树,大树。短篷:小船有篷,这里借指小船。②杏花雨:
  指杏花开时下的细雨。
  【解说】
  志南,南宋诗僧,诗句清丽,生平不详。
  这是一首写春游的诗。首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景物
  如画,写的是静景。次句重点写"游"字。诗人虽然精力衰
  微,但仍兴致勃勃地扶着藜杖漫步来到桥东。明明是"我扶
  杖藜",却说"杖藜扶我",这除了声律的要求,还出自修辞的
  需要。这样写,语言生动,富有情味。后二句用对仗句式作
  结:春日杏花微雨,沾衣欲湿;杨柳轻风,吹面不寒。两句景
  语,结合着诗人亲切的感受,准确而细腻地表现了节令的特
  征。
  第二卷:七言律诗
  早朝大明宫①
  贾至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②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③
  剑珮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④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⑤
  【注释】
  ①早朝(cháo潮):早上朝见君主。大明宫:
  唐代的宫殿名,是唐朝皇帝坐朝的地方,建筑华美。②银烛:此处指
  月光。朝天:朝见天子。紫陌:京城的道路。禁城:皇城。苍
  苍:深青色。这两句说,在银烛一样光亮的月色下,走过长长的
  街道去朝见天子,天破晓前的京都笼罩着一片青苍的景色。③青琐
  :借指宫门。流莺:指飞动的黄莺。建章:本为汉朝的宫殿
  名,此处借指唐朝的宫殿。这两句说,千百株柔弱的柳条,低悬在宫
  门前;黄莺绕着建章宫飞鸣。④剑珮:挂带在身上的宝剑和玉珮。
  玉墀:白色的宫殿台阶。衣冠:这里指大臣们穿的朝服。惹:
  沾染、渗透。这两句说,大臣们慢步走上宫殿的台阶时,身上挂带的
  宝剑和玉珮,不时发出丁冬的响声;他们衣冠整齐,满身沾染御了炉
  中飘出来的香气。⑤沐:润泽。封建时代臣下对君主的赐予的谀颂
  辞。沐恩,即蒙恩的意思。凤池:即凤凰池,中书省所在地。朝朝
  (zhāo招):每天早晨。翰:毛笔。染翰,即文词,此处作写
  文章解。这两句说,我们这许多朝廷上的臣子,蒙皇上的恩泽,每天
  都在中书省里执笔撰写诏命,侍奉君王。
  【解说】
  贾至,唐代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安史之乱时曾经跟随唐玄宗入四川,肃宗时任中书舍人、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等官。
  这是咏早朝的诗。诗中主要是铺叙早朝时庄严
  豪华的情景。诗的前四句着重写早朝前的景色,后四句写朝
  见时的情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全诗气氛庄严肃穆,语句铿
  锵有力。
  和贾舍人早朝
  杜甫
  五夜漏声①催晓箭②,九重③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④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⑤美,池上于今有凤毛⑥。
  【注释】
  ①漏声:见《春夜》注。
  ②晓箭:比喻漏滴声催晓,如箭之速。
  ③九重:《楚辞》:望君门之九重;这里指皇帝。
  ④香烟:古代上朝要焚柏枝、松叶之类,不独鼎内龙
  涎、沉檀等香,故前一首诗和这一首都写有"香"字。
  ⑤丝纶:王言如丝,其出如轮,纶作轮言其大;此作
  “丝纶",言替皇帝起草公文。
  ⑥凤毛:梁代谢凤与其子超宗都有文才,武帝夸奖
  说,"超宗殊有凤毛"。这里是用典比喻贾至象他的父亲贾
  曾一样有文采,一样做中书舍人这样的官。
  【解说】
  这首诗句子费讲一点,试意译如下:
  五更的漏声象箭一样地催促天亮,不觉朝见的时刻就到
  了。朝见时,看见皇帝的容颜象仙桃一般红润丰满。朝见之
  后,仪仗队的旗帜随退朝的行列在旭日中象龙蛇一样蜿蜒飘
  动。朝散人静,燕子在微风里高翔於殿庭之上,满朝的文武
  大臣退朝之后衣上都沾染熏香的气味。一挥毫之间就写出珠
  圆玉润一般的诗歌来鼓吹修明,宣扬王化。在这些人中您知
  道谁是几辈人都做着为皇帝起草文件的官儿的吗?那就是贾
  舍人。他家就象谢超宗家一样,几代人都做中书舍人这个官
  职哩。
  这首诗由于要写"主圣臣贤"的主题,因此在选材上描
  写上都与上一首不同,因为是和贾至的诗,所以大体上照顾
  到早朝与"朝朝染翰侍君王"这两个内容,不过比重不同。
  诗的构思十分精妙:贾诗写静态,杜诗却妙在写动态;贾诗
  侧重写早朝前景色,侧面烘托;杜诗却把早朝中的君与臣平
  分来写,在平分中又有侧重点,写圣君处,只用一句话写
  “早朝",余三句写皇帝。三联与四联写贤臣,主语若即若
  离,三联用"朝罢"二字过渡到归美贾至身上,有明修栈
  道,暗渡陈仓之妙,故诗成珠玉一联与世掌丝纶一联,断崖
  连岭,笔法跳脱。
  前人评此诗中的颔联为"伟丽"(苏东坡语,见《渔
  隐》卷十)。雄壮的诗句易粗豪,美丽的诗句易婉弱。伟而
  不粗,丽而不弱,故为难得。其实这两句不仅伟丽,妙在高
  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龙蛇动是旌旗飘动的样子及其落在地
  上的影子。从下句的"高"字,看得出这句是写地面,因地
  面而联想到蛰伏的龙蛇。而今蛰伏的龙蛇已动,是谁之力?
  是日暖,是"圣恩""皇泽"化育万物,所以惠及万物,龙
  蛇都惊醒了,老百姓都感恩了。宫殿本来是森严的禁区,但
  由于圣王的洪恩,惠风和畅,小小的燕雀亦能自得其所。两
  句有六层意思。
  而这种高度概括的句子还不止这一联,又如"九重春色
  醉仙桃",就内容说,无非是写"天颜有喜近臣知",但这
  句话确实写得精炼形象,"春色"写其颜色的和霁;醉仙
  桃,写其容貌的丰满,温润,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圣明万
  岁之情溢于言表。”诗成珠玉在挥毫","挥毫"一词使人
  有倚马可待,一挥而就的敏捷之感,以写其臣下的才干。
  “珠玉",不仅写其材之美好,更写其心之忠忱。
  和贾舍人早朝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①。
  金阙②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③一曲和皆难。
  【注释】
  ①阑:一般指"将尽"的意思,如"夜深"常说成
  “夜阑"。此处说已到暮春时节。
  ②金阙:金阙、玉阙都指皇宫,朝廷。阙指朝堂前的
  楼房,人臣到此待朝,想自己的短缺之处,故曰阙。
  ③阳春:《阳春白雪》为古代的高级乐曲,事见《楚
  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开头唱"下里巴人"之歌,和者几
  千人,唱《阳阿薤露》,和的人就只有几百人了,到了唱
  《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和的人就只有几个人了。比喻贾
  至的诗格调很高,难以唱和。
  【解说】
  岑参,南阳人,唐代天宝年间进士,曾为安西北庭节度判
  官。他写的边塞诗雄奇壮健,后为嘉州刺史,死於蜀。杜甫
  称之为"识度清远,议论雅正"。商璠云:“参诗语奇体峻,
  意亦新远,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矣。又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颇称幽致也"。这一首诗则又
  雍容和平。
  这首诗,人皆称许其"花迎剑佩"一联。这一联之所以
  好,在于意深而不露刻画的痕迹,语浑成而不浮泛肤浅。花
  解迎人为一层。人则是剑珮铿锵,步履有节,行止有容,尽
  都是峨冠博带的大人物,为第二层。花迎之时,是在天上残
  月已隐,启明星刚下之时;曙色朦胧,朝臣济济于花丛中,
  为第三层。下句杨柳,旌旗、晨露、又为三层,柳拂旌旗,
  翠飘红卷,着一"露"字,更见精神,似皇家雨露润育之德
  永不干涸。两句话有六层意思,对偶工整,语气自然不显雕
  刻痕迹,而对封建帝王的威仪庄严、臣仆的感恩戴德,俱出
  当时人的内心,故能于严肃中见雍睦的气氛,似乎皇帝也并
  不可怕。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取材命意又自不同,对皇帝的歌
  颂偏于政治成绩,表现在"莺啭皇州春色阑"这一诗句上。
  诗人把李唐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描绘成莺歌燕舞的升平盛
  世,然后掉转笔锋说朝政的清明。这和专写宫中春晓的景物
  不同,对贾至不写他的政治地位,而侧重赞扬他的《早朝大
  明宫》这一诗篇,虽然也同样提到凤凰池,但那是陪衬笔
  墨。其所以选材不同,在于诗人的歌颂点不在于皇帝本人与
  中书舍人的爵位,而在于"政治好,人臣有才干",所以才
  能别开生面,不拾人牙慧。
  这类诗,无例外地是粉饰太平,歌颂封建帝王的,因此对
  杜甫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有人解为"旌
  旗"喻号令。”日暖",喻明时,"龙蛇",喻君臣,言号
  令当明时,君所出臣已奉行也。”宫殿",喻朝廷;"微风"
  喻政教;"燕雀"喻小人(过去的人对老百姓的诬蔑);
  “言朝廷政教才出,而小人向化各得其所也。”上面我们分
  析这两句时没有采取这种机械的硬比,但总的看法是一致
  的。但是从这几首诗里我们也可学得一点东西,那就是创作怎
  样才能去陈言,不致屋下架屋。这四首诗同一题材,然而各
  有千秋,故古人评为"四首皆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