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扬子江
  丁仙芝
  桂楫中流望,空波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①,山出润州城②。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③度秋声。
  【注释】
  ①扬子驿:即瓜洲。
  ②润州:今江苏镇江。
  ③浙沥:雨声,此句用以比落叶声。
  【解说】
  丁仙芝,唐代曲阿人,官余杭尉。
  “望"字是全篇骨干。在扬子江(长江下游)舟中四
  望。总的印象是水天空阔,河岸分明。因此,江山风物历历
  可指。扬子驿现于林表,润州城居于山下。海天接处,云水
  沉沉;江水寒冷,朔风阵阵。看两岸之红叶,想见其叶落之
  情,因而好象听到落叶如下雨的声音。
  望而知其明,明而始能极其望:末联从望而生想,而想象
  之声实由望而来。虽有循环之小巧,然体物写意都只平平。盖
  由诗人并无真的哀乐,只能写平实之景,不能造"平淡"之域。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客思深②。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③。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④。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⑤?
  【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旧说以为太阳绕黄道东行,经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
  绕天一周。太阳走到西陆叫秋。(《隋书·天文志》)②这句意谓自
  己身陷囹圄而生流落飘零之感。南冠:楚冠,这里指自己囚犯的身
  分。《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
  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骆宾王是南方人,又是囚
  犯,故以"南冠"自称。③这二句做一句读。意谓自己本已痛苦忧
  伤,就更忍受不了蝉声的折磨了。玄鬓影:指蝉。《古今注》说:“魏文
  帝宫人莫琼树乃制蝉鬓,望之缥缈如蝉",是用蝉形容发饰之美,这里
  则用玄鬓影代指蝉,是典故的活用。玄鬓,乌黑的鬓发。白头吟:据
  传卓文君年老,闻司马相如欲娶茂陵人女为妾,因作《白头吟》以自
  绝。这里借指自己悲苦的命运。这首诗的长序中曾说自己"不哀伤而
  自怨,未摇落而先衰"。④二句是说露重则蝉飞感到吃力,风大则蝉
  声显得低沉,以比喻自己处境之严峻。⑤这二句表面说蝉的高洁
  无人相信,自己的哀蝉之心无人代为表达,实际是说自己的高洁无人
  相信,希望自己这种借哀蝉以自哀的意思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同情。
  【解说】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官侍御史,因上书陈事,
  触怒武后,遭诬系狱。出狱后,贬临海县丞。这诗是狱中所
  作。诗前序颇长,从略。这诗首二联写秋日在狱闻蝉,突出
  自己的身分处境,说明蝉声之不堪闻;后二联写蝉的不幸遭
  遇,说明蝉声所以不堪闻的缘故。诗以蝉声起兴,着重在写
  自己听蝉声的感受,但又把蝉的品质、遭遇和自己的处境交
  错来写,就有以蝉自喻、借哀蝉以自哀之意,使人感到哀感
  沉至,映照生姿。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①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②,竟夕③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④,披衣觉露滋⑤。
  不堪盈手赠⑥,还寝梦佳期⑦。
  【注释】
  ①天涯:指彼此天涯海角,相去甚远。②情人:诗人自指。遥夜:
  长夜。③竟夕:终夜。④此句出自谢灵运《怨晓月赋》:“灭华烛兮
  弄晓月。”怜:爱。⑤滋:浸润。⑥此句化用陆机《拟明月何皎
  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意。不盈手:月光清虚,无法把握。
  盈:满。⑦梦佳期;做一个佳期相聚的梦。
  【解说】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
  市)人。唐中宗景龙元年(707)中进士,为张说所赏。后以
  “道侔伊吕科"对策高第,迁左拾遗。累官至中书令。被奸
  相李林甫排挤,贬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数年后乞归乡,卒。
  他是唐代名相之一,有政治才干,直言敢谏。曾指出不可以
  李林甫为相,并预言安禄山必反。后来玄宗深悔未听其言。
  他的诗文浑厚清雅、平易实在,很少受当时浮艳,雕琢风气
  的影响。有《曲江集》。
  这诗题目是"望月怀远",所以首联写月,目的在引出
  “望"字。颔联申明"怀远"意,说月明难寐,倍感夜长,故终
  夕起而相思。颈联写先在室中灭烛望月,继而又披衣到户
  外望月。觉夜露沾衣,见其伫立望月之久。其实望月就是
  怀人。尾联写他痴想以月光相赠远人而不得,只好寄希望
  于梦中的佳期。诗写得一往情深,自然入妙,望月、怀远的
  情和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从而使读者有真切、生动的感
  受。全诗委婉清醇,一派神理全从《古诗十九首》来,而以律
  体出之,更见精致。
  与诸子登岘山①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②。
  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④。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
  ①岘(xiàn现)山:一名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县南。②二句化用羊祐
  登岘山事。西晋初年,羊祜曾以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与东吴对抗,
  仁爱百姓,功绩卓著。他性乐山水,常登岘山。曾对从事中郎邹湛慨
  叹:“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
  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立碑纪念他,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其碑为堕泪碑。(《晋书·羊祜传》)末
  联中"羊公碑",亦即此"堕泪碑"。③胜迹:有名的古迹,此指岘山
  古迹。胜,美。④这二句为互文。天寒时水位降落,鱼梁地势相对
  提高,故觉水浅;而梦泽低凹地势毕现,故觉其深。鱼梁:指鱼梁洲,
  在襄阳附近汉水中,东汉隐者庞德公所居。梦泽:云梦泽,为楚襄王
  尝游的沼泽地。
  【解说】
  这诗全从凭吊羊公寄慨,而妙在首联即发议论,仅十个
  字就把羊公登临的一篇感慨包容在内。而古今人事代谢的
  感慨又借颔联"登临"二字绾合起来。既切诗题,又合古今
  登临情事。胜迹者,羊公所留;"复登临"者,照应羊公登临
  本事,又隐然有以古人自许之意。颈联书所见,是从颔联
  “登临"二字来。尾联抒慨,从"胜迹"二字来,怀古伤今,与
  首联互相映照,切杜预堕泪碑的典故,表达自己遭际不偶、
  湮灭无闻的悲哀。
  过故人①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②,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③。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④。
  待到重阳⑤日,还来就⑥菊花。
  【注释】
  ①故人:老朋友。②鸡黍(shǔ属):泛指农村比较丰盛的饭菜。《论
  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黍:黄米。③斜:在
  这里音"狭(xiá)"。④此句化用陶渊明《归田园居》:“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句。⑤重阳:旧历九月初九。⑥就:凑近。
  【解说】
  这诗写应邀到朋友田庄上小饮遣兴。先说朋友稍事准
  备,前来相邀。次写田庄环境,绿树环抱、青山斜欹。颈联
  写面对场圃饮酒,谈桑麻之事,都是农家风味。尾联说重阳
  时自己要前来饮酒赏菊,更见出友情深厚、毫无拘束。诗清
  疏简淡,纯是自然的本色,而农村朴素生活情趣和作者恬淡
  闲适心境都爽然在目。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①。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②。
  【注释】
  ①二句谓从竹喧知浣女归,见莲动知渔舟下。这里变换句式避免了
  与上二句句式重复。②二句意谓任凭众芳凋歇,山中秋景之美仍
  然是足以留人。淮南小山《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
  久留。”这里反用其意。随意,任意。春芳:春花。歇:花期停止。王
  孙;本指王公贵族的后代,这里借指自己。
  【解说】
  这诗意在刻画初秋傍晚雨后山居景色之美。首联用
  “空山"、"晚来秋"点题。次联写松壑清幽的景色,"明月"句
  承"晚来秋","清泉"句承"新雨后"。三联写浣女、渔舟于雨
  后趁月还家,一切都笼罩在悠闲静谧的气氛里,而且以动态
  反衬静态。末联是从上述静美的图画里得出的结论:自管
  安心隐居,其他都任其自然。表现恬适的心境。”明月"二
  句是写景名句,后人曾据此作画题识。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②,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④,波澜动远空⑤。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⑥。
  【注释】
  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泛指楚国的边界。三湘:湘水与漓水合,
  称漓湘;与蒸水合,称蒸湘;与潇水合,称潇湘,故称"三湘"。这里泛指
  今湖南省。③荆门:荆门山,在楚、蜀交界处。《通典》:“荆门山……
  在今峡州(今属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五十里。”《水经注·江水》:“江水
  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
  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
  塞也。”九派:指浔阳(今江西九江)。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
  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日;"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也。”说长江流到浔
  阳后,分为九条支流。所以也可用"九派"指长江。④此句渭襄阳
  郡县象在水边上浮动。浦:水边。⑤此句写水光接天,波光水影摇
  撼着远天。⑥二句意渭襄阳风光如同天赐,自己愿留下来与山翁
  共醉。山翁:指晋朝山简(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曾以征南将
  军镇守襄阳,常在习家池(即高阳池)游赏宴饮,每饮必醉。(见《晋
  书·山简传》)按,这诗或是诗人与襄阳州郡长官临流泛舟时作,则
  “山翁"或即借指其人。
  【解说】
  这是流连襄阳风光的诗,写襄阳附近汉江临流泛舟时
  所见的壮阔景象。首联从大处落笔,总括这一带汉江的自
  然形势:它沟通楚塞、三湘,连接荆门、浔阳。中间两联的写
  景最具特色。”江流"句说水势浩瀚,如流出天地之外;"山
  色"句说远望荆门山迷濛一片,轮廓不甚分明。不但写得雄
  浑壮阔,而且语言精警,耐人玩味。通常律体,五、六句要乘
  势转出他意。而这一首却再加"郡邑"两句对"江流"做具体
  描绘,不但无复衍堆砌之感,反觉用笔矫健有力,境界更加
  开拓。尾联结出流连风光之意,又切襄阳故实,自然得体。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①,属国过居延②。
  征蓬③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④,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⑤,都护在燕然⑥。
  【注释】
  ①单车:谓单人独乘,轻车简从。问边:慰问边地。②此句渭奉使到
  居延去。属国:汉代典属国的简称,掌管属国(不改其本国之俗而接受
  汉朝管辖的少数民族部落)的官员,这里代指使臣。居延:汉末设县,
  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③征蓬:被风吹起到处飘泊的蓬草。
  ④孤烟直:《埤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
  斜。”⑤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候骑(jì季);司侦
  察的骑兵。⑥此句意谓都护正在边塞前线。都护:边疆重镇的军
  事长官,这里指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
  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车骑将军窦宪战胜匈奴,登燕然山刻石
  记功。这里是借喻当时边塞上的胜利。
  【解说】
  这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其时河西节度副大使
  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出使宣慰将士,并兼河西节度判
  官。诗写得意气飞扬,而且给人边塞风光的实感。首联点
  题,说奉使单身赴边地慰问将士,并指出目的地——居延。
  颔联用"归雁"一句点明时令,因为春天北方渐暖,大雁北
  归,所以这样说。以"征蓬"自比,形象生动,且与"归雁"巧
  对。颈联写塞外荒漠浑雄景象,逼真传神,字字精当,不可
  移易,是千古名句。尾联用极平淡的细节,交代自己才出萧
  关,还须继续赶路,与首联照应。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②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③流。
  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①荆门:参看王维《汉江临泛》注。②楚国:战国时的楚国地域相
  当广,这里主要指今湖北、湖南一带。荆门可说是到楚国的第一站。
  ③大荒:无边的旷野。④天镜:《古绝句》:“何当大刀头,破镜飞
  上天,"是廋辞隐语。这里只取它的词藻。⑤海楼:海市蜃楼。天
  晴无风时,由于大气密度和日光折射,使地面上的景象反映到远处天
  空,叫"海市蜃楼"。这里用来形容江云的变幻。
  【解说】
  此诗为李白出蜀之作。按,一般送别诗,皆写作者送别
  他人。本诗内容不关送人,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诗中
  无送别意,题中二字(指'送别')可删,"唐汝询《唐诗解》亦
  疑"送别"是衍文,说皆可信。这诗首联即点题"渡荆门"。渡
  荆门的目的是来楚国一游,所以中间两联就写船过荆门时
  所见之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二句说两岸山峦随
  平野的出现而尽,四望广漠无垠,天地笼然一气,所以有江
  流入大荒的感觉。这确实不同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
  峡中景色。颈联点明渡荆门的时间是在破晓,所以看西下
  的月影,如飞动着的天镜;东升的早霞,象是空中结成的海
  楼。这两联写得恢宏飘洒,是写景名句。而尾联更从江水
  生出新意,说自己虽离开了故乡,还仍爱着故乡的水,因为
  它不肯和自己分离,要一直护送自己,不管路程有多远。然
  而诗人对故乡水的爱抚、体贴,不也正说明他也在恋着故乡
  么?诗情缠绵深挚,引人入胜。
  夜泊牛渚怀古①
  李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④。
  明朝挂帆席⑤,枫叶落纷纷。
  【注释】
  ①诗题下原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牛渚:山名,在今安
  徽省当涂县西北。山北突入江中,名采石矶。②西江:古人称江西
  到南京这一段长江为西江。③空忆句:徒然忆起镇西将军谢尚。因
  为他已不在,忆之无益,故曰"空忆"。④二句是说,我也象袁宏一
  样能诗,然而谢尚却无法听到了。诗人有意把自己和袁宏比较,以抒
  发自己身世寂寞的悲哀。能高咏:能咏出绝美的诗。斯人:彼人,指
  谢尚。⑤挂帆席:张挂船帆,谓泛舟自适。如《同友人舟行》:“怀沙
  去潇湘,挂席泛溟渤",《东鲁见狄愽通》:“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
  无长风",皆此意。
  【解说】
  这是怀古伤今之作。所怀的古人古事见《世说新语·文
  学》所载:“袁虎,(即袁宏,虎是他的小字)少贫,尝为人佣载
  运租。谢镇西(即镇西将军谢尚)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
  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咏五言,又其所未
  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
  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这诗妙处是借牛渚月夜这一古今
  相同的景致、情境,将古今人事联系起来加以对比,见出古
  今人才相同而遭遇大异,从此生出无限感慨。因此读后使
  人感到古今情境融成一片,而又参差错落、若离若合,耐人
  玩味。曰"登舟",曰"空忆",曰"能高咏",曰"斯人不可闻",
  处处从自已说,而处处牵涉古人,其感伤不遇,正与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幽州台歌》)有相通之处。尾
  联以飘然隐去表现洒落风怀,而枫树纷纷叶落的衰飒景象
  又烘托出一种迷离的惆怅。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③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④。
  【注释】
  ①吴公台:据《清一统志》,此台在今江苏扬州城北,原是南朝宋沈庆
  之所筑的弩台。后来陈将吴明彻加以增筑,故称吴公台。②摇落:
  风摇叶落,指秋风已到。语出宋玉《九辩》,注已屡见。③寒磬:是
  说野寺的磬声给人清切寒冷的感觉。④二句是说吴明彻屡为陈立
  功,但如今南朝和吴公已不可得见,而古今永存的只有流不尽的长
  江。想到这里不免令人惆怅不已。
  【解说】
  这诗怀古兴慨,其中或者也融进了安史乱后的世事沧
  桑之感,但写得悲怆苍凉,余味不尽。首联写摇落后的古台
  一片秋色,触动人望乡的念头。点"台"字、"秋"字、"望"字,
  起登台之意。颔联写台上寺,"来人少"写出荒凉、寂寞,"云
  峰"句写寺的周围环境,兼说"来人少"的原因。颈联写登
  临见闻,"旧垒"点战场、"寒磬"应寺,切合题目,并且"夕
  阳"、"空林"等字更烘染出空廓、凄迷的色调。尾联用人事
  代谢、长江无穷来抒发古台兴废的感慨,回映题面,补足远
  眺之意。这诗很讲炼字,如"入"、"依"、"满"、"独"等字,都
  耐人体味。
  望岳①
  杜甫
  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③。
  造化锺神秀④,阴阳割昏晓⑤。
  荡胸生层云,决眥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⑦。
  【注释】
  ①岳:高大的山。我国有五岳,这里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县
  北。②岱(dài代)宗:意谓五岳之首,指泰山。《淮南子》注:“王
  者禅代所祠,因曰岱岳也。”夫:语助词,无义。③这句是说,从
  齐到鲁,泰山的青色绵延不断。《史记·货殖列传》:“故泰山之阳则
  鲁,其阴则齐。”未了:不尽。④造化:指大自然。锺:聚集。⑤阴
  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割昏晓:截为白昼黄昏。⑥决眥(zì字):
  眼眶睁裂,形容张目极视。⑦二句用《法言·吾子》:“升东岳而知
  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之意。会当:定将。绝顶:极顶,山的最高
  处。
  【解说】
  这是一首仄韵律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杜甫第一次
  漫游齐赵时所作。全诗气势宏伟,句句从"望"字来。首联
  自问自答,道出泰山绵延地域之广大。颔联赞美泰山为造
  化神秀所聚,所以山北山南,为齐为鲁;一阴一阳,而有昏晓
  之异,极写泰山之崇峻。颈联说凝神仰望,则泰山层云,荡
  人胸襟;归山鸟影,盘旋天际,须穷尽目力才见。尾联说定
  将登上绝顶,是从"望"里生出的感想。这感想与王之涣"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一机杼,既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
  怀,同时也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①。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②。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④?
  【注释】
  ①闺中:指妻子。独看:在家中望月怀念征人者只有妻子一人。
  ②二句是流水对。是说儿女尚小,还不懂怀念身陷长安的父亲,当
  然也就不理解母亲望月思亲的心情。遥怜:表现对子女的爱念。
  ③虚幌(huǎnɡ恍):透明的薄帷。④此句渭夫妻若相聚时,两人共
  在明月映照之下,就可转悲为喜了。泪痕干:反衬眼前彼此远隔在两
  地看月而各自流泪。
  【解说】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幸蜀。翌年七
  月,肃宗在灵武(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位。八月,杜甫从
  鄜(fú浮)州(今陕西省鄜县)出发,投奔肃宗。中途被安史
  叛军掳到长安,于月夜作此诗。
  这是思家之作,却不从自己说起,反倒体贴家人对自己
  的思念。一派想象之词,更见出思家之切。纪昀说这首诗:
  “入手便摆落现境,纯从对面著笔,蹊径甚别。”(高步瀛《唐
  宋诗举要》引)首联应题,设想闺中望月怀远,而最在"独
  看"二字,以下六句全从此二字演绎出来。颔联承"独看"
  来,设想儿女尚在天真童稚,未涉世事,还不懂惦念父亲,然
  却遭此乱离,念之可惨。颈联遥接并发挥"独看",想象细腻,
  语丽情悲。结尾以"双照"应"独看",说明盼见殷切,是正面
  抒发思家之情。这诗含意婉曲,令人玩味不尽。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③,家书抵④万金。
  白头⑤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⑥。
  【注释】
  ①此句谓国都残破,只有山河尚在;包含着山河依旧,而人事全非的
  感慨。②此句谓春天的长安,草木深茂,说明人烟稀少,田园荒芜。
  ③这句是说,战事从去年一直打到现在,其间连逢两个三月。④抵:
  当,值。⑤白头:指白发。⑥这句是说,简直要插不上簪子了。
  古代成年男子束发插簪。浑欲:简直要。胜(shēnɡ生):受不住。
  【解说】
  这诗作于前一首的次年,即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诗人此时仍陷在长安。诗写长安春天远望时的忧伤。首联
  写望中所见,却蕴含极深的感慨,尤其"在"、"深"二字含意
  极为丰富。吴见思《杜诗论文》说:“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
  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城春草木深,深字则
  荟蔚满目矣。”次联承上,写自己春望的感受:见花开而溅
  泪,闻鸟鸣而惊心。这是有感时局急遽变化、恨与家人分别
  所产生的特殊心理。《司马温公诗话》说:“花鸟平时可娱之
  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三联以"烽火"、"家
  书"补足上联"感时"、"恨别"之意。末联总括忧愁,而出之
  以搔头发短、不能胜簪的生动形象,与题目"望"字回映。这
  诗字字沈着,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①,边秋②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③,月是故乡明④。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⑤。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⑥。
  【注释】
  ①这句是说戍鼓一敲,就要断绝行人往来。表明战时的紧张气氛。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②边秋:边塞的秋天。③这句把"今夜白
  露"的意思、句法稍加变化,就意境全新了。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礼记·月令》:“仲秋之月,白露降。”④这句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表达出诗人望月思乡的情怀之切。⑤二句是说,杜甫有弟杜颖、杜
  观,皆散在许州、齐州,所以故乡虽然有家,等于无家,想探问死生消
  息都办不到。⑥二句是说,平时信都常寄不到,何况是兵荒马乱的
  年头,这就更加使人惦念弟兄们的安危。未休兵:战争未停。按,这
  年九月,史思明攻陷洛阳和齐、汝、郑、滑四州。
  【解说】
  这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作。写忆弟之情
  全从眼前时势、景物触发出来,所以前两联先用"戍鼓"、
  “雁声"、"露白"、"月明"烘托环境气氛,后两联才直抒忆弟
  的情怀。兄弟离散、音信不通,又时值战乱,这是诗人忆弟
  的主要原因,与首联照应。
  “露从今夜白"二句,拆开"白露"、"明月",变寻常叙述
  语为情语,就把诗人久立望月、夜露侵衣的情境一一点化出
  来。这样,他的浓厚的思乡、忧时、忆弟之情也就更加真切
  动人了。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
  倒句,则语健而体俊,意亦深稳,如'露从今夜自,月是故乡
  明'是也。”(《麈史》)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②?
  鸿雁③几时到,江湖秋水多④。
  文章憎命达⑤,魑魅喜人过⑥。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⑦。
  【注释】
  ①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当边塞,所以这样说。②这句表现对故
  人心情的体贴、关切。君子:谓李白。意:心情。③鸿雁:代指书信。
  问鸿雁何时来到,表示盼望故人书信。④这句与杜甫《梦李白》"江
  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诗句意近,表现对李白旅途艰险的担心。
  ⑤这句是说文章总是和命运作对头。言外之意是,愈是有才气能文
  章的人,命运愈不好。换言之,愈是命运不好,才愈能写出好文章,
  即"诗穷而后工"之意。命达:命好。⑥魑魅(chīmèi吃昧):山
  神怪物。句谓山精水怪喜人经过,以便饱食。比喻小人专以伺机残
  害君子为得意。⑦二句谓故人理应与屈原的冤魂共话,那么他一
  定会投诗给屈原了。按,汉代贾谊遭谗被贬,曾投诗汨罗凭吊屈原,
  所以这里也有以李白比贾谊之意。而李白自己也曾以贾谊自比,他
  的《放后遇恩不霑》说:“独弃长沙国,三年未许回。何时入宣室,更问
  洛阳才。”汨(mì密)罗:即汨罗江,在今湖南省,屈原自沉处。
  【解说】
  这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在秦州作。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参加永王李璘(玄宗第十六子)幕府,被肃宗以"附逆"罪
  投入浔阳监狱,乾元元年又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次
  年赦还。杜甫未听到李白遇赦消息,他深深怀念李白,写成
  此诗。首句感秋托兴,从凉风起于天末,不禁怀念起远流南
  荒的故人,这才有下句"君子意如何"的亲切劳问。颔联承
  上,写切盼故人音信,因为他想到年老的故人在流放途中的
  颠沛劳顿,所以有一种吉凶未卜的担心。颈联承第四句,从
  故人的流徙引出他对故人命运的不平。把李白的文章和他
  所处的境遇对照,突出了世道的不公。《文心雕龙·事类》
  说过:“正对为易,反对为难。”杜诗这一联可说是"反对"的
  明显例子,见出他属对的功力。尾联顺承上联,说李白与屈
  原同调,是同情,也是极高的褒美。感情深至沉痛,与首联
  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