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齐①,必有明衣②,布。齐必变食③,居必迁坐④。【注释】
  ①齐:同“斋”。见7?13注①。②明衣:浴衣。③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④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移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译文】
  孔子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有洗澡用的浴衣,用布做。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饮食,也一定要迁移卧室。
  10?8食不厌精,脍①不厌细。食②而餲③,鱼馁④而肉败⑤,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⑥,不食。不时⑦,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⑧。唯酒无量,不及乱⑨。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注释】
  ①脍(快kuài):切细的肉。②饐(yì意):陈旧。③餲(ài爱):变味。④馁(něi“内”的第三声):鱼腐烂。这里指鱼不新鲜。⑤败:内腐烂。这里指肉不新鲜。⑥饪(rèn任):烹调。⑦时:应时,时鲜。⑧气:同饩(xì戏),即粮食。⑨乱:神志昏乱,指酒醉。⑩脯(fǔ辅):熟肉干。【译文】
  孔子吃饭,粮食舂(chōng冲)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粮食陈旧了和变味了,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色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得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10?9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②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注释】
  ①不宿肉:不使内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后,可以分到一些祭肉,但这些肉往往已不新鲜,不能再过夜,必须立即吃掉或送人。②祭肉:祭祀用过的肉。【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过夜就处理掉。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10?10食不语,寝不言。【译文】
  〔孔子〕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
  10?11虽疏食菜羹①,必祭,必齐②如也。【注释】
  菜羹(gēng庚):用菜作成的汤。②齐:同“斋”。【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也一定要拿它先祭一祭,而且一定要象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10?12席①不正,不坐。【注释】
  ①席:席子。古代没有椅子和凳子,都坐在铺在地面上的席子上。【译文】
  〔孔子坐时,〕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10?13乡人饮酒,杖者①出,斯出矣。【注释】
  杖者:拿拐杖的人,即老年人。【译文】
  〔孔子〕和本乡人一道喝酒,〔喝完之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10?14乡人傩①,朝服而立于阼阶②。【注释】
  ①傩(nuó挪):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②阼(zuò作)阶:大堂前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这里欢迎客人。【译文】
  本乡人举行迎神驱鬼的仪式时,孔子总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10?15问①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注释】
  ①间:问候。【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在送别受托者时要拜两次。
  10?16康子馈①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②,不敢尝。”【注释】
  ①馈(kuì愧):赠送。②达:通达,了解。【译文】
  季康子赠送药给〔孔子〕,〔孔子〕行礼致谢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10?17厩①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注释】
  ①厩(jiù旧):马棚。【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从朝廷回来,问道:“伤着人了吗?”没有问马怎样。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①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注释】
  ①荐(jiàn箭):供奉。【译文】
  君主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君主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君主赐给活物,一定把它养起来。陪同君主一起吃饭,在君主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抢先尝一尝。
  10?19疾,君视之,东首①,加朝服,拖绅②。【注释】
  ①东首:头朝东。孔子病中不能起来,只好卧在床上,头朝东来迎接国君。②加朝服,拖绅:孔子病卧在床,国君来了不能起身穿朝服,但也要把它盖在身上。绅,是束在腰间的大带。这时不能束在腰上,但也要放在身上。【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头朝东〔躺在床上〕,把上朝的衣服盖在身上,拖着大带〔表示迎接国君〕。
  10?20君命召,不俟①驾行矣。【注释】
  ①俟(sì四):等待。【译文】
  君主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了。
  10?21入太庙,每事问①。【注释】
  ①这条重出,参看3?15。
  10?22朋友①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注释】
  ①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这人死了,没人管,显然是个破落贵族。【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人管,〔孔子〕说:“由我来负责安葬。”
  10?23朋友之馈①,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注释】
  ①馈(kuì愧):这里指赠品。【译文】
  朋友赠送的礼品,即使是车马,如果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10?24寝不尸,居①不客②。【注释】
  ①居:这里当“坐”讲。②客:宾客。这里作动词用,指象做客或接客那样坐着。古时做客或接客时坐法是两膝着地,屁股坐在脚跟上,比较费力。【译文】
  〔孔子〕睡觉不象死尸一样挺着,平日也不象做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坐着。
  10?25见齐衰①者,虽狎②,必变。见冕者与瞽者③,虽亵④,必以貌。凶服⑤者式⑥之。式负版者⑦。有盛馔⑧,必变色而作⑨。迅雷风烈必变。【注释】
  ①齐衰(zīcuī咨崔):孝服。②狎(xiá匣):亲近。③瞽者:盲人,指乐师。④亵(xiè泻):常见,熟悉。⑤凶服:丧服。⑥式:同“轼”,车前供扶手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表尊敬或同情,叫轼。是当时一种礼节。⑦负版者:版,方形木板,指国家的图籍,如地图,户口册等。当时无纸,用木板来书写。负版者,背着国家图籍的人。⑧馔(zhuàn转):饮食。盛馔,盛大的筵席。⑨作:站起来。【译文】
  〔孔子〕看见穿孝服的人,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身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对背着国家户籍册、疆域图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做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立起来〔以示感谢〕。遇见迅雷大风,也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①。车中,不内顾②,不疾言,不亲指③。【注释】
  ①绥(suí随):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②内顾:回头看。③亲指:用自己的手指划。【译文】
  〔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挽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看,不很快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10?27色斯举矣①。翔而后集②。曰:“山梁雌雉③,时哉时哉④”子路共⑤之,三嗅而作⑥。【注释】
  ①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这句话可能有错漏,从过去的注和后面的文字来看,意思可能是指孔子看见一群野鸡,神色动了一下。②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③山梁雌雉(zhì至):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④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指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⑤共:同“拱”。⑥三嗅而作:嗅,唐代石经《论语》中作“戛”(jiá夹)字。戛,鸟长叫声。作,飞起。三嗅而作,长叫几声飞走了。【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飞,孔子的〕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它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先进篇第十一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①,野人②也,后进于礼乐,君子③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注释】
  ①先进于礼乐:指先学习礼乐然后再做官的人。②野人:一般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和劳动人民,这里的“野人”,就是指失去世袭特权的没落奴隶主贵族及其后代,即在野的人,也就是孔子要举的“逸民”。春秋末期,由于奴隶制的崩溃,许多奴隶主贵族没落了,有的曾经是奴隶制国家中掌管礼、乐典章的官吏,流落民间后,便成为“野人”(“礼失求诸野”)。这些人在当时只有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即先学习礼乐,然后才能做官。③君子:这里指统治者,当权贵族,如卿、大夫等。这些人享有世袭特权,他们的子弟可以凭借这些特权直接取得官职,在当官以后,为统治的需要,才去学习礼乐,所以说是“后进于礼乐”。【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是野人!〔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选用人才,那我就要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来当官掌权〕。”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①,皆不及门②也。”【注释】
  ①从我于陈、蔡者:指在陈、蔡之间绝粮时跟随孔子的门徒。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门徒从陈国去蔡地,在途中,被陈国人民包围,绝粮七天,许多门徒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有子路、子贡、颜回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颜回也死去了,孔子时常思念他们。②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译文】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11?3德行①: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注释】
  ①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下文的言语,指长于辞令,能办理外交。政事,指能从事政治,即能按周礼来统治人民。文学,指通晓西周的文献典籍。【译文】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言语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擅长文学的有:子游、子夏。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①。”【注释】
  ①说:同“悦”。【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对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心悦诚服〔从来不提出补充和修正〕。”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①于其父母昆②弟之言。”【注释】
  ①间:挑剔。见8?21注①。②昆:哥哥。【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爹娘、兄弟〔赞美他〕的话,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11?6南容三复白圭①,孔子以其兄之子妻②之。【注释】
  ①白圭(guī归):国君和大臣在行礼时拿在手中的玉器。这里指关于白圭的四句诗:“白圭之玷(diàn店),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见《诗经?大雅?抑》篇)意思是:白圭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语中的错误便无法收回了,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②妻(qì气):这里指把女儿嫁给人。【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了关于白圭的几句诗,孔子就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①。”【注释】
  ①亡:同“无”。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做颜回的人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象他那样的人了。”
  11?8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③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可徒行也。”【注释】
  ①颜路(公元前545—?):颜无繇(yóu由),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门徒。②椁(guǒ果):古代奴隶主的棺材至少有两层,里层叫“棺”,外层叫“椁”。③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死时五十岁,当时孔子七十岁。④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当过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译文】
  颜渊死了,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可以说自己的儿子。鲤死了,只有棺而没有椁。我不〔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买椁。因为我当过大夫,是不可步行的。”
  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哎呀!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真!”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①。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②之为恸而谁为?”【注释】
  ①恸(tòng痛):悲痛。②夫(fú扶)人:这个人。【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太悲痛了!”孔子说:“是太悲痛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①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②。非我也,夫③二三子也。”【注释】
  ①厚葬:隆重地安葬。②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指不能象对待自己亲生儿子那样按照周礼予职安葬(见11?8)。③夫(fú扶):那。【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11?12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译文】
  子路问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活人,怎能谈得上事奉鬼呢?”〔子路又〕说:“我大胆地提个问题,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道理,怎知道死的道理呢?”
  11?13闵子侍侧,誾誾①如也;子路,行行②如也;冉有、子贡,侃侃③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注释】
  ①誾誾:见10?2注③。②行行(hàng“杭”的第四声):刚强的样子。③侃侃:见10?2注②。【译文】
  闵子骞在孔子身边侍候,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呢,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呢,理直气壮而又从容不迫的样子。孔子很高兴。〔但又叹道〕“象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11?14鲁人①为长府②。闵子骞曰:“仍旧贯③,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④不言,言必有中。”【注释】
  ①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即季氏。②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鲁国的国库名。鲁昭公曾以长府为据点,攻打过季氏。昭公被赶走以后,季氏为了防止鲁国公室反攻倒算,改建长府。③仍旧贯:贯,事。仍旧贯,沿袭老样子。④夫(fú扶)人:这个人。【译文】
  鲁人改建国库。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改建呢?”孔手说:“闵子骞这个人不爱说话,一说话就说到要害上。”
  11?15子曰:“由之瑟①奚为于丘之门②!”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③也。”【注释】
  ①!瑟(sè色):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②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么;为,弹。孔子是赞成《雅》、《颂》一类的古乐,反对地主阶级的新乐的(9?15)。他看到子路弹的不是古乐,所以说:“奚为于丘之门”。③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入门、升堂、入室,比喻学习周礼由浅入深的几个阶段。【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弹的不是《雅》、《颂》一类的古乐,〕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11?1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①与?”子曰:“过犹不及。”【注释】
  ①愈:胜过,强些。【译文】
  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好一些?”孔子回答说:“颛孙师过分,卜商不够。”子贡说:“那么是颛孙师好一些吗?”孔子说:“〔办事情〕超过了〔礼的规定〕就象做不到〔礼的规定〕一样。”
  11?17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注释】
  ①季氏富于周公:指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代替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很快富起来了。②求也为之聚敛(liǎn脸)而附益之: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益,增加。孔子攻击冉求帮助季氏用搜刮的方法来增加季氏的财富,这是指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季氏进行军赋改革一事。鲁国原来按丘(居民单位)征收军赋(军事费用),季康子改为按每户的田亩数征收军赋,这就进一步肯定了封建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一次胜利。头一年,季康子曾派冉求去征求孔老二的意见,孔老二反对,认为实行田赋制违反周礼。因此,在实行田赋制后,孔老二就对协助季康子实行田赋改革的冉求大加谴责。【译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富有,冉求又帮助他搜刮,使他增加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了,学生们大张旗鼓地声讨他吧!”
  11?18柴①也愚,参也鲁,师也辟②,由也③。【注释】
  ①柴(公元前521:?):高柴,字子羔。孔子的门徒。②辟:偏激。③喭(yàn燕):鲁莽、莽撞。【译文】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11?19子曰:“回也其庶①乎,屡空②。赐不受命,而货殖③焉,亿④则屡中。”【注释】
  ①庶:庶几,差不多。②空:贫困。③货殖:做买卖。④亿:同“臆”,猜测,估计。【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德行〕也就差不多了,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木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11?20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①,亦不入于室。”【注释】
  ①践迹:迹,脚印。践迹,踩着前人的脚印走。【译文】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回答说:“如果不踩着〔遵守周礼的古人的〕脚印走,就修养不到家。”
  11?21子曰:“论笃是与①,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注释】
  ①论笃是与:笃,诚恳。与,赞许。论笃是与,意思是赞许说话诚恳的人。【译文】
  孔子说:“〔我〕赞成说话诚恳的人,〔但要看看这样的人〕是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共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②,故进之;由也兼人③,故退之。”【注释】
  ①诸:“之乎”二字的合音。②求也退:冉求自己曾说,他治理小国,三年便可以使老百姓饱暖。(11?26)可见他还是敢于作为的。后来他帮助季氏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对孔子“复礼”的反动主张,不成兴趣,以至最后背离了孔子。他自己承认,“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是不乐意去搞这套复辟活动的。孔子这儿说“求也退”,就是针对他这一点讲的。③兼人:好勇过人。【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能〔不向他们请示〕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对孔子〕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兄在,〔不能这样做〕’;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却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您的回答,使我迷惑不解,大胆地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冉求〔对恢复周礼的事〕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因此我要约束他。”
  11?23子畏于匡①,颜渊后。子曰:“吾以女②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注释】
  ①畏于匡:见9?5注①。②女:同“汝”,即你。【译文】
  孔子〔和弟子们〕受到匡地老百姓的包围,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11?24季子然①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②矣。”曰:“然则从之③者与?”子曰:“弒父与君,亦不从也。”【注释】
  ①季子然:鲁国季氏的同族人。②具臣:普通的臣子。③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啊。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事奉君主的,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可以算是普通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11?25子路使子羔为费①宰。子曰:“贼②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③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④夫佞者。”【注释】
  ①费:见6?9注②。②贼:害。③社稷(jì记):社,土地神。稷,谷神。这里“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古代国都及各地都设立社稷坛,分别由国君及地方长官主祭,故社稷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④恶(wù务):憎恶。【译文】
  子路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行政机关,难道一定得读书才叫做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狡辩的人。”
  11?26子路、曾皙①、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②也。居③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④而对曰:“千乘之国,摄⑤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⑥,由也为之,比及⑦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⑧也。”夫子哂⑨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⑩,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注释】
  ①曾暂(xī析):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门徒。②吾以:任用我。③居:平时。④率尔:急忙地,轻率地。⑤摄:夹。⑥饥馑(jǐn紧):荒年。⑦比(bì必)及:等到。⑧方:方向。这里指遵守礼义。⑨哂(shěn沈):讥讽地微笑。⑩方六七十:六七十里见方。如:或者。端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相:赞礼人,司仪。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铿(kēng坑)尔,舍瑟而作:铿尔,铿的一声。指结束时最后的一声。作,站起来。合瑟而作,停止弹瑟站起来。撰:具有,指三人所说的话。莫:同“暮”。春服既成:指天气已经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穿上了。冠者:成年人。古代贵族子弟到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帽礼),表示成年。沂(yí移):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黄海。舞雩(yú于):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县。与:同意,赞许。夫(fú扶):这。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没有人用我了。你们平时老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你们,〔任用你们,〕那你们要干些什么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受别国军队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遵守礼义。”孔子听了,讥讽地笑了一下。〔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回答说:“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那只有等待君子来实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呢?”〔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我能够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啊。”〔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后走。曾皙问:“这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讥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见方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自己的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不是诸侯国家又是什么呢?如果他只能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人呢?”颜渊篇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