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經七一)七年
  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
  (經七二)夏,公會齊侯伐萊。
  (經七三)秋,公至自伐萊。
  (經七四)大旱。
  (經七五)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于黑壤。
  (傳七一)七年,春,衛孫桓子來盟,始通。且謀會晉也。
  (傳七二)夏,公會齊侯伐萊,不與謀也。凡師出,與謀曰「及」,不與謀曰「會」。
  (傳七三)赤狄侵晉,取向陰之禾。
  (傳七四)鄭及晉平,公子宋之謀也,故相鄭伯以會。冬,盟于黑壤。王叔桓公臨之,以謀不睦。晉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晉人止公于會。盟于黃父,公不與盟。以賂免。故黑壤之盟不書,諱之也。
  宣公(經八一)八年
  春,公至自會。
  (經八二)夏,六月,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
  (經八三)辛巳,有事于太廟,仲遂卒于垂。壬午,猶繹。萬入,去龠。
  (經八四)戊子,夫人嬴氏薨。
  (經八五)晉師、白狄伐秦。
  (經八六)楚人滅舒蓼。
  (經八七)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經八八)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經八九)城平陽。
  (經八十)楚師伐陳。
  (傳八一)八年,春,白狄及晉平。夏,會晉伐秦。晉人獲秦諜,殺諸絳市,六日而蘇。
  (傳八二)有事于太廟,襄仲卒而繹,非禮也。
  (傳八三)楚為眾舒叛,故伐舒蓼,滅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吳、越而還。
  (傳八四)晉胥克有蠱疾,郤缺為政。秋,廢胥克,使趙朔佐下軍。
  (傳八五)冬,葬敬嬴,旱,無麻,始用葛茀。雨,不克葬,禮也。禮,卜葬,先遠日,避不懷也。
  (傳八六)城平陽,書時也。
  (傳八七)陳及晉平。楚師伐陳,取成而還。
  宣公(經九一)九年
  春王正月,公如齊。
  (經九二)公至自齊。
  (經九三)夏,仲孫蔑如京師。
  (經九四)齊侯伐萊。
  (經九五)秋,取根牟。
  (經九六)八月,滕子卒。
  (經九七)九月,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會于扈。
  (經九八)晉荀林父帥師伐陳。
  (經九九)辛酉,晉侯黑臀卒于扈。
  (經九十)冬,十月癸酉,衛侯鄭卒。
  (經九十一)宋人圍滕。
  (經九十二)楚子伐鄭。
  (經九十三)晉郤缺帥師救鄭。
  (經九十四)陳殺其大夫泄冶。
  (傳九一)九年,春,王使來徵聘。夏,孟獻子聘於周。王以為有禮,厚賄之。
  (傳九二)秋,取根牟,言易也。
  (傳九三)滕昭公卒。
  (傳九四)會于扈,討不睦也。陳侯不會。晉荀林父以諸侯之師伐陳。晉侯卒于扈,乃還。
  (傳九五)冬,宋人圍滕,因其喪也。
  (傳九六)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于朝。泄冶諫曰:「公卿宣淫,民無效焉,且聞不令。君其納之!」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請殺之,公弗禁,遂殺泄冶。孔子曰:「《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其泄冶之謂乎!」
  (傳九七)楚子為厲之役故,伐鄭。
  (傳九八)晉郤缺救鄭。鄭伯敗楚師于柳棼。國人皆喜,唯子良憂曰:「是國之災也,吾死無日矣。」
  宣公(經十一)十年
  春,公如齊。
  (經十二)公至自齊。
  (經十三)齊人歸我濟西田。
  (經十四)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經十五)己巳,齊侯元卒。
  (經十六)齊崔氏出奔衛。
  (經十七)公如齊。
  (經十八)五月,公至自齊。
  (經十九)癸巳,陳夏徵舒弒其君平國。
  (經十十)六月,宋師伐滕。
  (經十十一)公孫歸父如齊。葬齊惠公。
  (經十十二)晉人、宋人、衛人、曹人伐鄭。
  (經十十三)秋,天王使王季子來聘。
  (經十十四)公孫歸父帥師伐邾,取繹。
  (經十十五)大水。
  (經十十六)季孫行父如齊。
  (經十十七)冬,公孫歸父如齊。
  (經十十八)齊侯使國佐來聘。
  (經十十九)饑。
  (經十二十)楚子伐鄭。
  (傳十一)十年,春,公如齊。齊侯以我服故,歸濟西之田。
  (傳十二)夏,齊惠公卒。崔杼有寵於惠公,高、國畏其偪也,公卒而逐之,奔衛。書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凡諸侯之大夫違,告於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廟,敢告。」所有玉帛之使者則告;不然,則否。
  (傳十三)公如齊奔喪。
  (傳十四)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飲酒於夏氏。公謂行父曰:「徵舒似女。」對曰:「亦似君。」徵舒病之。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二子奔楚。
  (傳十五)滕人恃晉而不事宋,六月,宋師伐滕。
  (傳十六)鄭及楚平,諸侯之師伐鄭,取成而還。
  (傳十七)秋,劉康公來報聘。
  (傳十八)師伐邾,取繹。
  (傳十九)季文子初聘于齊。
  (傳十十)冬,子家如齊,伐邾故也。
  (傳十十一)國武子來報聘。
  (傳十十二)楚子伐鄭。晉士會救鄭。逐楚師于潁北。諸侯之師戍鄭。
  (傳十十三)鄭子家卒。鄭人討幽公之亂,斫子家之棺,而逐其族。改葬幽公,謚之曰「靈」。
  宣公(經十一一)十有一年
  春,王正月。
  (經十一二)夏,楚子、陳侯、鄭伯盟于辰陵。
  (經十一三)公孫歸父會齊人伐莒。
  (經十一四)秋,晉侯會狄于欑函。
  (經十一五)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
  (經十一六)丁亥,楚子入陳。
  (經十一七)納公孫寧、儀行父于陳。
  (傳十一一)十一年,春,楚子伐鄭及櫟。子良曰:「晉、楚不務德而兵爭,與其來者可也。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乃從楚。夏,楚盟于辰陵,陳、鄭服也。
  (傳十一二)楚左尹子重侵宋,王待諸郔。
  (傳十一三)令尹蔿艾獵城沂,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財用,平板干,稱畚筑,程土物,議遠邇,略基趾,具餱糧,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
  (傳十一四)晉郤成子求成于眾狄。眾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晉。秋,會于欑函,眾狄服也。是行也,諸大夫欲召狄。郤成子曰:「吾聞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繼。其從之也。《詩》曰:『文王既勤止。』文王猶勤,況寡德乎?」
  (傳十一五)冬,楚子為陳夏氏亂故,伐陳。謂陳人:「無動!將討於少西氏」。遂入陳,殺夏徵舒,轘諸栗門。因縣陳。陳侯在晉。申叔時使於齊,反,復命而退。王使讓之,曰:「夏徵舒為不道,弒其君,寡人以諸侯討而戮之,諸侯、縣公皆慶寡人,女獨不慶寡人,何故?」對曰:「猶可辭乎?」王曰:「可哉!」曰:「夏徵舒弒其君,其罪大矣;討而戮之,君之義也。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諸侯之從也,曰討有罪也。今縣陳,貪其富也。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無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聞也。反之,可乎?」對曰:「吾儕小人所謂『取諸其懷而與之』也。」乃復封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故書曰「楚子入陳。納公孫寧、儀行父于陳」,書有禮也。
  (傳十一六)厲之役,鄭伯逃歸,自是楚未得志焉。鄭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晉。
  宣公(經十二一)十有二年
  春,葬陳靈公。
  (經十二二)楚子圍鄭。
  (經十二三)夏,六月乙卯,晉荀林父帥師及楚子戰于邲,晉師敗績。
  (經十二四)秋,七月。
  (經十二五)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滅蕭。
  (經十二六)晉人、宋人、衛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經十二七)宋師伐陳。衛人救陳。
  (傳十二一)十二年,春,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于大宮,且巷出車,吉。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門,至于逵路。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徼福於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於九縣,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里而許之平。潘尫入盟,子良出質。
  (傳十二二)夏,六月,晉師救鄭。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韓厥為司馬。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於鄭而剿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後。」隨武子曰:「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楚君討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荊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蔿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
  (傳十二二)「其君之舉也,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子姑整軍而經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兼弱也。《汋》曰:『於鑠王師!遵養時晦』,耆昧也。《武》曰:『無競惟烈。』撫弱耆昧,以務烈所,可也。」彘子曰:「不可。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今失諸侯,不可謂力;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師以出,聞敵強而退,非夫也。命為軍帥,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為也。」以中軍佐濟。
  宣公(傳十二二)知莊子曰:「此師殆哉!《周易》有之:在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