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掐灭战火开端!而此次引燃战火的幕后黑手,无疑是那残暴之名响彻九州的大秦王朝,所以……”将岸傲然而立,口中之言并不说完,但他相信一梦之秋一定很清楚他话中的意思。哪知一梦之秋的回应,却毫不收敛一丝讥讽。
“所以,你认为要熄灭这次战火,最直接,最完美的方式,便是直接击碎秦王对赵国的佣兵吗?”平淡的语气,但却透露着毫不留情的讥讽,这令一梦之秋对面的将岸不由心生几分恼怒。遂怒哼道:“秦王残暴早已盛传,如果真的被他一统帝州,帝州百姓恐将深处水深火热。吾欲阻止战火,助赵灭秦何错有之?”
面对将岸的质问,一梦之秋并没有回答将岸的问题,反而莫名其妙的开始自语起了有关赵国的历史事迹道,令她对面的将岸倍感莫名,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接应一梦之秋的话题。
不过一梦之秋此刻的兴趣,似乎突然转向描述赵国的历史,尤其是赵国一代明君赵武灵王的事迹。于是,在蝶梦轩中悠扬淡雅的琴声之中,一段段有关赵武灵王的事迹,便随着优美的琴声传入神色有些难看的将岸耳中。
“赵武灵王,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心有抱负远大的君主。放弃帝州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的胡服骑射政策,使赵国强盛一时,国力迅速大强。”
“赵武灵王的确英明神武,可惜被奸佞所害,时不予也,否则哪有今日大秦铁军即将兵临城下之厄!”对于赵武灵王此人,作为对帝州历史还算有些了解的将岸,其实也偶有了解,当然作为一名生性爆烈的武林人士,只看到了表面上的东西,并没有看到深层次的原因。
而他对面的一梦之秋,此刻仿佛完全沉浸在了讲述赵国历史事迹的状态中,对于将岸的一番感叹根本没有任何反应,已然轻轻拨弄着琴弦,讲述着赵武灵王的光辉事迹……
“在该项政策之下,迅速强大起来的赵国,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于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最终在迅速暴涨的北方领土边缘,修建了闻名于世的赵长城。”
“一方面,抵消边族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使步兵有可以依赖的阵线。为赵国解决了今后想要纵横七国,所必须解除后顾之忧…匈奴的侵扰,进而能够腾出兵力进行南方的争霸。”
“而修长城是所有王朝甚至皇朝,公认的耗费人力财力的措施,然而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三百多万,却修建了令世人惊叹的工程,并且没有发生任何暴乱……凡此种种,赵武灵王甚至当得起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
“恩?”听到这,将岸感觉终于找到了,自认为能够强力反驳一梦之秋的证据。于是立即出言道:“如此看来,赵国对于帝州中原部分的大部分百姓来说,恩透古今,功抵六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赵国才应该是整个帝州天命所归之共主吧!”
“可惜的是,壮年退位的赵武灵王雄心勃勃,不甘寂寞,在攻灭中山国后,又要做中原的霸主,想要夺回王位,重做赵王,结果政变失败,困死沙丘宫。
说到这,始终低头抚琴自语的一梦之秋,突然抬头看向将岸,把正心有扼腕的将岸吓了一跳,“而赵武灵王被围困那么久,居然没有一个忠于他的亲信前来搭救,没有任何大臣挺身而出,没有任何援助势力前来干预,这对于一世英名的赵武灵王来说,是多么讽刺可悲的事情。”
“哼!这只能说明赵国无人生慧眼,如今大秦军临城下便是结果!”听完所有有关赵武灵王的事迹之后,将岸不由义愤填膺,暗恨赵国之人目光短浅,有眼无珠,白白错失以为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结果导致今日即将兵临城下的恶果。
“哈……赵国之人固然多是目光短浅之辈,但一世英明的赵武灵王,却为何能做出废立太子的愚行?若不是赵武灵王,传国于王子何引起争位斗争,又岂会有致使他被饿死在沙丘异宫中,为天下所惋惜之憾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将岸强辩道。
“君非庸人,走错一步,便是无间!”一梦之秋争锋相对。
“灭去赵国佞臣,削了秦王首级,吾相信此番烽火灭矣!”将岸有些理屈词穷地再次辩解道。而他的这番辩解,换来的却是一份毫不留情的讥讽。
“真是完美的解决方法,可惜也是最天真愚蠢的想法!”
“恩?”将岸心头怒气涌动,眉头激烈跳动,仿佛下一瞬间,胸中怒火就要点燃顶上头发。
“自三家分晋以来,赵国曾今出现过多少才艺双全,智慧无双之名相名将,可惜即便拥有这等人才济济之势的赵国,如今也中将面临兵临城下之局,助赵灭秦当真还有意义吗?”
短短数言,将岸却从中听到了一种,仿佛无可抗拒的滚大势在其中碾动。好像所有逆势而行着,接都会被这股滚大势碾压成为齑粉。
除非顺势而为,否则就散逆势者能够强极一时,最终的结果却仍然逃不出被滚大势碾碎的命运,而此时此刻他与一梦之秋两人口中的赵国与秦国,便是顺势与逆势的最佳写照。
逆势者赵国,虽然诞生无视名臣悍将,出过能够迅速将赵国贫弱国力,快速增强国力的一代明君。而数百年来的无数战争,赵人之勇之诚,更是明传整个九州,但即便内外环境这般卓越的一个王朝,竟也即将面临兵临城下的窘境,这就是一梦之秋口中的天数吗?
如果真有天数,他数十天前函谷关出突现武君传闻,传说本已死亡的吕不韦,更是在打算报复秦国之时,却意外地变成了帮助秦国占领韩国,进而对照发兵创造了最佳借口。
如此种种,仿佛真有些天命所归的感觉。秦王不动如山,只需顺势而为,就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韩国。然后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赵国腹地,甚至连赵国以及帝州其他王朝都还未有所反应,居然就已经要兵临邯郸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