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去到现场进行考察
  “叔,你个么破车,路还不颠你的车就颠的厉害,再要颠了车上还能坐的住吗?”
  是呀,车上坐了六个人,张海源开的车,张海源的老婆刘春芳;张海安和他的老婆于海英;张海源的侄子大唐也不知怎么知道他想养参要到处考察,所以也要跟着到处逛逛,这不又加上他们二口子,把个小面包车塞的满满的。人多车破路又不太好,所以跑起来还真是的颠的慌。
  张海源一听大唐说车的事,就回答说:“有个破车坐就不错了,真要自己干连这么个车也没有了!”
  大唐听了却说:“哈哈,那等你养参挣了大钱,弄个‘大奔’家去开着。”
  刘春芳说:“呵呵,少想那么早,八字还没半撇呢!”一家人就这样在车上打牙磨嘴的闲聊着。
  滨海市盐场距滨海市区有二十多公里,是滨海市区最为偏僻的处女地。她的前身是一片滩涂,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国外学习对虾养殖技术,从那以后就把这片美丽的海滩围成了一个个养虾池。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种源的逐步退化,加上盐场是大集体所有制,解决不了职工的内盗问题,所以养虾的效益是每况愈下。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虾池承包给了附近的农民,盐场只收承包费用,这样就解决了虾池没有效益的问题。但是那些在盐场搞过养殖的技术人材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与现承包户们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找李开华联系参观考察那可是一找一个得。这不,车还没到盐场门口,就看见李开华在大门口等着呢。
  李开华,三十八九岁的年纪,一米七零的健壮身材,是那种典型的车轴汉子。由于长期在太阳下工作,从脸上的皮肉里就泛出一种紫红的光芒来。头上的毛发由于盐碱的侵入,因而散乱而不顺滑的蓬松着。
  他一看见车上的张海源,脸上就露出海上人那特有的憨笑来。一干人马上下了车,张海源上去握了握李开华的手说道:
  “给你添麻烦了。”
  李开华一听这话马上脸上有些严肃起来:“你说的么?这还算是朋友说的话吗?有事不帮忙那就不是朋友了!”
  “好了,好了,你别说了,算我错了还不行吗?”张海源可是知道自己这个老朋友,他是那种极为讲义气朋友的人,在他面前可不能讲客套,所以他连忙回答开华到。然后他又把他们相互介绍了一下,也不知李开华记得住记不住,反正李开华对着张海源的家人一一点了点头。
  张海源给双方作完了介绍,然后问李开华:“现在上么地场看?下面你得安排了!”
  李开华说:“你放心吧老哥,地场早给你联系好了,你跟着我走就是了!”
  张海源叫叫李开华坐在了前面,在他的带领下向盐场内部驶去。这次路真的是好难走了。
  “老张,我先领你们去看看我们盐场里面一个人养的吧。他养了有二年了,养的真好,现在参已经老大了,明年就能卖了的,那次我看了,大的能有半斤了。我和看参的人挺熟的,这看参的活别人没法看,不是吃就是偷,除了自己的亲人。没听说有个地方养海参,雇的外人看的,打工的鼻子老是出血,一直找不出毛病来。最后还是知道根基的人说了出来,原来那个人趁没人时就偷吃海参,时间长了养份自然顶得鼻子出血。他是内地人,不知海参的药性,只听见别人说吃参能补,他看自己出鼻血了就更想用参补补,以为越多吃就越多补,结果是越补越吃,越吃越出,到最后他才知道原来是叫海参顶得出血,不吃他马上就好了。”大家一听就笑了起来。
  张海源马上说了一句:“哈哈,真是海猫子(当地人对海鸥的叫法)不懂潮水。他什么也不懂就敢乱吃,也真是的。”
  他看了看盐场,又隐约担心点事,但又想想,又觉得现在自己还真不知道该担心什么,担心这里能不能开发?对,可能就是担心这个,他想问开华,又觉得开华是一个工人,对这种事可能了解的不多,但开华是真正的坐地户,问问也少不了什么,也许他真能有独到的见解或知道些内幕呢,还是问问对,想到这他道:“对了,开华,你说将来能不能开发到盐场呀?”
  开华回答道:“规划十多年前就有了,先是听说这规划准备建科技城,后又听说准备要建大学城,谁知道这规划那规划那天能变成真的,还不得个十年二十年的呀!那时你还不早就发财拍拍屁股走人了。再说了,规划怕么的,真要在你池子建还好了,那样你还真发了。”张海源说:“可也对哈。”
  大家在说笑时,车已在李开华的指引下来到了养参池。只见这个池子大约能有七八十亩,东西方向,南北大约有五六十米,东西有五六百米。在池子的北边紧靠路口有一幢三间小房,每个迎路口的位置上都有一狗窝,里面也同样养着凶猛的大狗,一见有车来,那狗即刻发了疯似的狂吠起来。
  狗的主人听见狗叫就从屋子里走了出来,他大约有六十多岁,头发斑白,体格硬朗,上前喝退了狂叫的狼狗,李开华他们这才敢下了汽车。
  下了汽车,李开华先与那样老者极为随便的打了个招呼,看得出他们很熟。然后他对着张海源他们介绍起来:“这是老陈,池子就是他的。”张海源他们冲着老陈友好的点了点火头。
  可开华却对老陈打着哈哈说道:“哈哈,身体还是那么好,发财了。”老陈一听这话,把持不住内心的高兴回答:“什么呀?这还不知那是那呢,什么时间收参了再说发财也不晚。”李开华听后又和他开起了玩笑:“老哥别怕,我不借你的钱花,呵呵。”
  他一边开着玩笑,一边指了指张海源他们说:“这几位是我的朋友,也不瞒你,他们也是看中了这个项目,想来考察学习一下,别保留啊!”
  张海源赶忙走过去与老陈握了握手,口里说道:“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的,请多多指教,以后说不定就成了邻居呢。”
  老陈听后笑道:“说心里话,这行那有什么技术呀,挺简单的,比对虾好养多了,就是投资大。走,我领你们看看去。”一边说一边就把张海源他们领到了池子边上。
  前面说了,海参池有两种,一种是前面说的,在泊鱼张海源他们看到的养参池,那叫潮间带池子。它的面积一般比较小,以十亩二十亩大小为主,那是在有岩石的海边上用钢筋水泥砌起来的池子,水泥钢筋必须与海上岩石连接牢固,目的是必须经的住大风大浪的拍击。水泥墙的高矮也必须科学,为什么这么讲呢?养参的海水必须尽可能的更新,因为只有新鲜的海水才会含有更多的营分,海参的生长才能更健康,建这种池子就是为了节省能源,所以就把水泥围墙设计的高矮适合于潮水的进出,当涨潮时海浪能越过围墙进入池内,把海水源源不断的补充进池内,而退潮时围墙又能把海水保留住。在水泥围墙靠近大海的一侧,还得预留出一个出水口,出水口的平时都被闸门板封堵起来,只有落潮时才会将闸门板提起,海水就会自然流出,这样交替循环,海水就会源源不断的得到更新,为海参的生长提供了一个适合的小环境。
  但老陈这种养参池与此不同,它是经养虾池改造而来的,先听听老陈的介绍:
  “这池有七十多亩,老辈是养虾池,说是老辈也就是个十来年前吧。养虾的池子要求水可以浅点,有个一米二三就行了。但是参池不行,专家的意见是越深越好!但是条件和财力所限,不可能无限深,所以我们这个池子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下挖了有七八十公分,能达到二米。在池内又堆放了乱石,乱石得堆成直径有二三米,高能有一米半的形状,这就是俗称的参房。参房的样子也不尽相同,有刚才说的乱石的,有空心砖的,有扇贝笼子的,也有纺织袋子的,等等不一,海参平时就在那上面栖息生长。过来,过来,你们看,那里面就是乱石。乱石不能放边上,也就是不能放在靠岸边的地方,在边上的话如果来风,风就能把边上的海泥给荡起来,荡起来的海泥会把乱石掩埋起来,海参的本事在大,也过不了这一关的。”老陈一边说一边指着池内。
  说心里话,老陈的这些话张海源他们听是在听,但是他们现在最想的是看看在池里的海参是什么样,所以眼虽然也顺着老陈的指向看,但更多是在池边搜索着有没有海参。因为他们这群人从没有在这样的池子看过海参,所以特别想知道海参是什么样的,但是越是着急越是看不见。这时年轻的大唐急了,他开始问了起来:
  “大爷,怎么没看到海参呀?你指一个我们看看。”
  老陈一听笑了,说道:“呵呵,别急,有得是,今天有点风,水也有点浑,但肯定能看见的,等我帮你找找看。”老陈一边说着,一边也开始在岸边找了起来。
  过了一会,老陈终于叫了起来:“小伙子,你过来看看,这有一个。”
  大伙顺着他指的方向果真看到了一个海参。那参不太大,在水里也就有十公分左右,黑不溜秋的,因为水确实有点浑,所以只能隐约的看见它身上的黑刺,也真是不起眼。但对这些以前从没见过,且第一次能实地实境的看见养殖的活海参,大家还是觉得十分好奇,甚至是有点神圣了。
  大家的眼睛在逐渐适应海水之后,慢慢地自己也能主动看到海参了,虽然也有,但总是与想象的不一样。张海源想,就这样养海参能致富?如果真投入那么大,看连还本都够呛。
  但年轻的大唐可没想那么细,他还沉静在亲眼看到海参的兴奋之中,嘴里就又问老陈到:“怎么样,你们卖过参没有?收了多少斤?”
  听到这一连串的问题,老陈就笑道:“当然收了,但是我们当时投的是小苗,所以严格来讲现在还没长大,但这里面也有长的快的,也卖了一些,说是卖,其实是叫熟人拿去送礼了的。也有好几百斤了的。”
  张海源听后说道:“你养的真的挺好的,我想问问你这参是不难养?技术是谁的?从那里学的呀?”
  听了这话,老陈看了看张海源,回答却有点迟疑了,他迟钝了一下说道:“学什么呀,还不是自己摸索的,现在看并不难养。”然后就不肯在说什么了。
  张海源看他迟迟迟疑疑的样子,心中就有点数了,自己现在问的属于人家的高度机密,可能这种机密不是自己摸索就是别人教的,这也属于养参技术的核心了,人家不乐意回答也算正常,所以自己不宜再问。他干笑了一下就没有在追问下去,也有点尴尬。这样大家又看了一会,看不出什么其他东西来,李开华就说:
  “哈哈,走,我们上西岸去,那里的人养的早,看看他们那能不能看的清,没准他们那地方今天能看清呢。”大家和老陈道了别,上车就走了。
  等车开出了养殖池,李开华说道:“呵呵,别乱问,你没看老陈不乐意说吗。他老板的势力大,不怕花钱,他自己可不会养,他们是雇的在我们国家最早养参的那个人,也就是渤海水产所的黄教授,顾问费是一年三万,有什么事他来看,不然他们能养的那么好?”
  李开华一边说一边又向西岸指了指,说:“走,我们上那边去。看着西边很近一样,可这是海流子,它的上游是河,下游是海,每到涨潮退潮海水就顺着这条河流,因为在这条海流子上没有桥,所以就得一直向陆地上走,等找到有桥的地方才能过去,这样算起来我们走的是圈路。西边也和这边差不多,也是在滩涂上建的池子,不过他们养的比老陈的还早一些,他们可是早挣到钱了!”
  这样开车走了有半个小时,真像是李开华说的圈了一大圈,他们才来到了有池子的地方,车子就在这些养殖池子穿行。
  李开华指了指其中的一些池子对张海源说:“老哥,这些不是养参的,这是养虾的,那些才是。你没看见那些池子用玻璃钢挡的边吗,一看是有护塝的那肯定是养参的。”他又用手向一条土路上指了指,一会就来到了一个参池子边上。主人喝退了狂吠的狼狗,李开华领大伙下了车。
  下车后,李开华与主人握了握手,相互介绍了一下。张海源他们却马上被在池边上坐小板凳围坐一起的几个妇女吸引住了,不过主人显得却不是那么热情,明知道张海源这些人想过去看看热闹或门道,但却故意装着不知道样子,张海源他们的样子却瞒不过开华,他并不惯主人的毛病,对主人说:“呵呵,又请的人刳参吧,我领他们看看新奇去!”他也知道主人有点不太愿意,也不管他回答不回答,还是领着张海源等人走到了她们面前。
  到了眼前一看,呀,原来她们是围坐在几个农村洗衣常用的塑料大盆前边,大盆里装的是满满的鲜海参,因为是在岸上,所以这次他们看的真清。只见那些海参每个大小足有半斤,黑的白的绿的颜色,圆柱形的身子,脊背上从头到尾长了四排或六排肉刺,而足部为许多点状吸附足,它们在盆子里慢慢的蠕动着,有的内藏已经吐了出来,开华用指指那些已经吐出内脏的海参说:
  “这就是吐肠子,是海参特有的生物习性,当海参受到威胁或生活习性被强迫改变时,它就会把自己的内脏吐出来,这一吐肠子,海参在水里就像是火箭升空一样,能窜出一段距离,远离了天敌。而天敌们看到美味的海参肠子,就会将它的肠子吃掉,而海参却趁机逃跑,等过上三二个月,海参又能重新长出一付内脏出来。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海参还是挺狡猾抗造(抗折腾)的。”
  大伙听了来不急称奇,又见那些妇女们手脚利索的抄起一只海参,一剪刀下去,也不知剪在什么地方,海参肚子里的内脏一下子全部被挤了出来。在不远处,一个被改装成炉子的破油桶被竖放在那里,上面烧了一大锅的热水。
  李开华笑着与主人说道:“老哥发财了,这些能值几个吧,二三万能有吧?”
  主人说:“么呀,也就是个二万了块吧。有么了不起的。还能赶上你,吃国家粮的!”
  开华一听就笑了,“什么呀,我这个吃国家粮的一个月也就五六百块钱,好干么,西北风都好喝不起了。”然后话头一转又说:“弄的真不糙,我领他们上池子看看。”
  主人说:“看吧看吧,谁还敢不让你看,随便看。”
  开华听后就说:“呵呵,别乱说,朋友们也想干,先来参观一下。那就领他们去看了啊。”一边说一边就把张海源他们领到了池子边上。
  这家的池子塝完全是用石头砌起来了,并用水泥填充。里面的水干净透明,看的也更清。李开华一领着他们一边看一边说:
  “这家的水清,主要一是养的时间长,水里长了水草什么的,另一个他的塝是用水泥护的,海水逛不起泥来,所以看的清。”
  而大唐和媳妇却早已走在了他们的前边,一边看一边在大呼小叫,“快来看啊,多少海参呀,真多真大!”
  听见他们在大呼小叫,这边的几个人也加紧向水里望去,是呀,他们也看到了海参。
  “这一个,就在边上。”一个说着。
  另一个又说:“这还有一个,还不小。”
  “你看那儿,那个多大,刺多高呀。”
  大家一边找一边看,不断的突破着所见海参大小的记录,那一刻真像一群孩子找到自己所心仪的宝贝一样高兴。
  “一个,二个,三个……”这时只见张海源的老婆于海英一边用手指着,一边嘴里念念有词,大伙的眼神也随着她的手指在移动,不一会就数到了二百多个。
  张海源心里在盘算:“是呀,这不过数十平方的水底竟有如此之多的海参,别忘了,他的整个池子可是三五十亩的水面呀,加在一起有多少,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头呀,一头多了不算,只算二十元,……多少钱,多少钱啊,天文数字啊……!”张海源心里激动的都不敢想了,就连李开华的眼也直了。是呀,以前只是看热闹,今天可是来看门道了,没想到一细算能有这么多!
  过了好一阵,大伙才冷静下来,张海源问李开华道:“用那么大锅烧水作什么呀?”
  李开华说:“加工,海参原来只有一种加工方法,现在好几种了的,不过我只知道加工干参和即食海参,也就是俗说的冻参,这二种加工方法不是用水煮就是用水烫,都离不了热水。”
  李开华看看在这家看的差不多了的,又说,走,我在领你们再看一家,一边说一边指挥大唐向下一家走去。
  到了现场,开华向张海源他们介绍说:“主人姓于,是给他亲戚看的,也养了好几年了的,效益应该很好,因为这池子的真正主人就是卖海参的。”
  他们跑到池子边上去看了看池子里的情况,水和刚才看的池子一样,也比较清,里面的海参一点也不比上一家少,但大家却可能因为没有刚才那么大的新鲜感了,所以没有参观上一家时那么激动。
  不过这时大唐却发现了池子边上有个新玩艺:一个圆钢丝框,上面还套着鱼网,大唐就问开华:
  “咦,这是什么呀,好干什么用?”
  开华一看就笑了起来:“这你也不认识呀?这是蟹子笼,是捉螃蟹用的,没看这两侧的开口吗,开口是吊在半空的,并且外面大里面小,所以是能进不能出,在笼子的中间吊上蟹饵,螃蟹嘴馋就顺开口进去了,不过它一进去可就出不来,渔民坐等收获就行了,呵呵。”
  大唐一听眼都直了:“哈哈,还有这等好事,螃蟹可是我最爱吃的海鲜了的,又香又鲜。”大唐一边说一边夸张的装着用手抹了抹口水,引的大伙一阵开心大笑。
  看了一会,李开华对张海源说:“走吧老张,今天我找个地方吃饭,我一个伙计在这附近有个池子,上那他去吃点,海鲜都是现成的。”
  张海源一听有些不好意思,心想:人家开华一上午的班都没有上,老是在陪着自己这帮人,这都不好意思了,那还能叫人家请啊,应该自己请他才是,所以连忙说:“别,今天上午麻烦你一上午了,我都不好意思了。这顿饭我管,我们一快去。”
  开华一听他这话脸都急红了:“你怎么了老张,我还管不起个饭吗,听我的,这不是到了我的地盘上了吗!”
  一听这话,张海源知道不听他的不行了:海上人就是这么直,说出来的话来钉是钉、铆是铆,是绝对不能更改的,反正自己经过才看的这二个池子,自己还真的有些想干这个活,那以后少不了打交道,不行就等那时在还这个人情吧,所以就和自己的哥哥张海安说:
  “你看,怎么办,听着李开华的吧。”
  张海安听后也只好说:“好吧,听着开华的吧,其他等以后赶齐吧。”
  开华一听这才笑了,说:“这就对了!”
  车在开华的指挥下又开了起来。等路过一个小卖部,李开华招呼张海源:“停停,我下去买点东西。”张海源他们也不知李开华要买什么东西,只好把车停了下来,一会李开华提了二瓶白酒和一扎啤酒上了车,大伙这才知道他这是准备了中午喝的。
  一会儿他们来到了一个养殖池旁边。听见狗叫的主人早已出来等候着,那是个三十岁左右的青年,身上穿的是浸出了碱的蓝色旧西装。
  下了车,李开华把出来的主人向张海源他们介绍说:
  “这是大龙,这池子就是他负责的。”又指了张海源他们:“这就是我领来考察养海参的,这是老张。”
  张海源走上前想与他握手:“你好!”他却有些不好意思,憨厚的将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回答到:“你好大哥,我手才干活了,有些脏。”然后才接过他的手握了握。他又对着张海源他们这群人点了点头以表示问候。
  这时开华说:“我把酒拿下来。”
  大唐一见说:“我去我去,这就不好意思的了。”一边说一边就把酒给提了下来。
  大龙又领着大伙向小屋里走了过去。他们在门口停了下来,向屋一看,屋子不大,也有点零乱,屋子里还有一个人,正在中间那口大锅前忙碌着,几个炒菜和煎的鱼已经上了桌。大龙又到屋子前边的海水里,提了几个网兜出来,里面分别放着几样活海鲜:螃蟹、大虾、蛤拉(书名蛤唎)、牡蛎和雀雀(一种海生动物,螺的一种,煮熟后用牙或都是带眼的工具把细的一头掰掉,用嘴在粗头一吸里面的肉就出来了的,所以当地又有人形象的叫他抽抽)。
  张海源他们一看都不太好意思起来,张海安说道:“太丰盛了,有点过了。”
  “是呀,这一桌不用说在北京等大城市,就是在咱滨海可能也值几个,不过在海上这可是平常的很,没什么了不起的,谁叫咱守着海啊,没有这么点优势谁干?”大龙听了半开玩笑半解释到。
  李开华也说:“呵呵,有什么呀,这都是自己产的,如果是去买可就值钱了,但是在这谁也没把它们当什么好东西。”大龙又接了一句说:“呵呵,老哥们也别不好意思,等你们参养好了去吃海参去。”大伙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
  大龙和开华不一会就把各种海鲜加工好了,在海边吃海鲜也非常简单,白水一煮就行。吃的时候如果乐意,可以蘸上各种调料,如果不乐意直接吃就可以了。
  等大伙落上坐,就开始吃了起来,女的不喝酒,只管吃和听男人们说话。汉子们可是一边说一边喝了起来。李开华先把鱼肚儿搛给了张海安,一边搛还一边说:“宁忘爹和娘,不忘肚和肠!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你老先吃我们才敢吃。”张海安一听说:“唉呀,可不好意思了。”大龙一边看了笑道:“你是我们的老大,你不吃谁吃呀?”张海安这才说:“那承让了。”看张海安真的搛起了菜,他们这才下筷子正式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还讲起来了海上养殖的奇闻,张海源他们也是当故事听了。
  开华是真正的海上汉子,一个人喝了快有二斤白酒了,脑子和嘴却仍然利索的很:
  “老哥,你们将来的收入还不止海参这一块了的,还有鱼、虾、蛤蜊什么的,甚至还有螃蟹,这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啊!你没看见大龙,人家现在只养这些东西,并没有养参,但钱一点也不少挣,更何况你们还有更大的一笔、也就是海参收入呢。”
  开华一边喝一边还忘不了养殖这个事,张海源虽然心里也是暗暗点头,但嘴上却说道:
  “哈哈,什么呀,现在还不知是那和那儿呢,万一将来真养起来还得和你们多学,你们可不要保留啊。”
  大龙说:“哈哈,这方面还得问开华哥,他可是行家呀,想当年在盐场那可是谁也养不过他呀,他如果是不保留这一块,那肯定没问题的!”
  开华说:“老哥,没问题,想当年盐场的养殖记录还是我创造的呢,那记录至今还没有人打破:亩产对虾八百七十八斤!”又指了指张海源道:“这也是我交了二十多年的好老哥了,他要干事,保证没问题,我全力支持!”大伙在说说笑笑中结束了今天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