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主公还是应了天德将军的请求,亲自到宁国府走一趟吧”,冯国用说道。
“嗯,徐达、常遇春都是不可多得帅才,宁国这一战战败了,我也不怪他们,这点点人马,这点点损失我还败得起”,朱元璋接着这个机会训斥众将道,自渡江之后,西吴军所向接捷,胜利冲昏了了不少将领的头脑。
许多军马开始松懈,甚至有个别人还开始在败坏军纪,朱元璋想借着这次宁国兵败来敲打一下众将,不然再放任下去都成骄兵了。骄兵必败,与其将来再败一次,不如趁着现在把这个风气给扭转过来。
“你们不要以为打了几个胜仗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啦?我跟你们说,你们之所以能打胜仗,无非是因为江南的元军骄奢淫逸惯了的。若是你们也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那又与那些元军有何区别?”
朱元璋盯着众将,众将一个个都把头低的低低的,不敢说话,谁也没有料到朱元璋正与冯国用讨论着宁国之战时会突然说起这些事。在这个时候睡也不敢说话,谁也不敢主动去撞枪口。
“你们不是很厉害吗?说呀,说现在应该如何破敌呀?人家朱亮祖以区区的三千骑兵大破我军的十几万精锐,就凭着这一点,他朱亮祖就可以算的上是天下首屈一指的大英雄。你们说说看,你们中间有谁能做到朱亮祖这样?”
众将被说得羞愧,往日在军中的威风全部收起,一个个老老实的站在朱元璋面前被训的好像是个孩子一样。
冯国用见朱元璋突然借此整顿军纪,把众将都训得不敢说话,他这时对朱元璋说道:“明公,我觉得此次宁国一战还需得您亲自指挥一次。这朱亮祖如此英雄,与之硬对硬的相抗厮杀实在是太可惜了。”
“若是能够将朱亮祖收归我军麾下,那从此我军中又多了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张士诚那边则是损失了一员大将。一涨一消,我军如虎添翼,再要平定江南就不难了。”
“嗯,朱亮祖这样的英雄我是一定要收抚的”,朱元璋赞许的说道,“还是国用每逢大事有主见,说话靠谱。不像你们,一个个平日里飞扬跋扈,可是一遇到事情了就只会垂头丧气的,一点主意都没有。”
“嗯,朱亮祖,这个名字我怎么听得有点耳熟呢?”朱元璋又问身边李善长道,“百室先生,之前这个朱亮祖可曾接触过我军?”
李善长现在被朱元璋任命为中书省参赞,位置可以说是仅在朱元璋一人之下。他总管西吴军粮草、人事以及行政,是西吴军的大管家,此时朱元璋脑海中对朱亮祖好像有有点印象,很自然的就问起李善长这方面的人事情况。
“回禀主公,这朱亮祖原本是六安民兵元帅,远近也算有名的英雄。此人性情古怪,但是又英雄无敌,因此他不拥兵乡里,自己不去投靠元军,元军倒也不敢来惹他。”
李善长当然知道朱亮祖被淮西旧将逼走一事,只是他觉得朱元璋不过也是接着宁国战败一事来整顿一下风纪。现在乱世纷扰,正是用人之际,别看朱元璋对这些武夫粗人训斥,其实要打江山还得处处依仗着这帮大老粗。
所以朱元璋也不可能对这帮结义兄弟动真格的,至少现在是不可能的自己如果老实的说出了朱亮祖被众将逼走的原因。事情就会变得不好收拾了,不但朱元璋下不了台,就是众将也不会放过他。
虽然他现在位高权重,可是说到底还是一个书生,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得罪了这一帮淮西旧将,岂不是自找苦吃?所以李善长很聪明,他一开始就在朱元璋心中打下一个铺垫,说那朱亮祖是出了名的性情古怪。意思就是说道后面朱亮祖出走的时候,有个说法是朱亮祖自己想不开,不是众将故意和他过不去。
“哦,如此英雄,可是后来他怎么就跑到张九四那边去了”,朱元璋问道。
“回禀主公,早在我军攻破太平府之后,朱亮祖曾经率部过江投奔我军,只可惜后来,只可惜后来……”
李善长知道朱元璋为人,他虽然不喜欢事事亲力亲为,喜欢让自己手下独当一面。表面上看好像是很信任部下,很放权,其实朱元璋内心还是猜疑心很重的。他放权了,不事事都管,可是每件事情他都会过问到点子上,你想骗是绝对骗不了他的。
在朱亮祖出走这件事情上李善长不敢隐瞒朱元璋,可是他又碍着众将面子不好什么事都全部说出来。真要把底下这一大帮子将领都得罪了,他这个中书省参赞就真的没法再做下去了。
所以李善长只把话说了一半,故意为众将保留了一半,可是又故意抛出了一半引子。他要借此引起朱元璋的主要,要朱元璋自己来问他。在众将面前造成一种他是被朱元璋问到才不得已不说的假象,这样他李善长就什么事情都说了,可是又什么人都没得罪,两边都受用。
“哦,可是后来怎么了?”朱元璋皱着眉严厉的问到,他感到朱亮祖这件事情里面一定有文章,“人家本来都已经是投奔我军的,怎么后来又跑到张士诚那里去了?”
“这个,朱亮祖此人性情古怪,又自视甚高。他初来我军时,尚未建有尺寸之功,可是却要求高官厚禄。军中根据他的武艺量才考校,授予他偏将一职,本想是待他日后立下战功后再对他提拔的。”
“不想朱亮祖却嫌弃偏将官小,在牛塘之战的时候自己反倒率部前去投靠张士诚,反过来与我军作对”,李善长说道。
这个李善长,果然是擅长官道。在他看来,朱亮祖尽管再是英雄,可是能不能被朱元璋收抚为所用还是一说,就算朱亮祖真的就为朱元璋所收抚了,他也犯不着为了一员降将得罪所有的淮西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