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断筑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思想基础
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思想基础。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90多年的实践中,坚持党的宗旨,倡导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把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观点。
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在党成立初期,党的力量很弱小,党手中掌握的资源也非常少,但党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终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大多数干部都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学习;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追求,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等等。这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但是,在党的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党的事业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深刻指出,群众路线贯彻不好、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教育不够。要加强理论学习,使全体党员弄清群众路线的内容和意义。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等观点;学习和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方法。
历史证明,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是共产党人的根本观点,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宗旨意识、群众观点树得牢,群众路线坚持得好,群众工作就做得好,党群关系就好,党的事业就胜利发展;反之,群众工作和党群关系就会出问题,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宗旨意识、群众观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不能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真正从思想上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筑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2节
始终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不断夯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政治基础
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政治基础。立场问题是决定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能否始终坚定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政治立场上,决定党的政治生命和政治前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确立了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奋斗的政治立场,这是党区别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势力的显著标志。
在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不论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都始终坚持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党的领袖对此都做了深刻论述。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指出:“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江泽民同志指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习近平同志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党的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六大党章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立场对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种政治势力都出场了,也大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矢志不移地坚持了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仅夺取了全国政权,而且巩固了执政地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党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站稳了一切为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坚定地站稳群众立场,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和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古今中外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具有的政治优势。透彻地认清这一点,才会增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始终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3节
正确处理和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构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利益纽带
群众利益是党的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群众做好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经验。
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党的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民主革命的艰难岁月里,尽管条件十分有限,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仍然能够正确处理党的中心任务与群众利益的关系。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在延安时期,针对陕甘宁边区某些工作人员轻视群众物质利益的思想和做法,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在这一思想指引下,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政策,使经济得以发展,民生得以改善,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歌颂党和党的领袖,唱出了《东方红》《绣金匾》,送来了“人民救星”的牌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但是,党的八大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足,在分配上搞“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损害了群众利益,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教训十分深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提出要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社会主义建设在借助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的同时,更要关心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江泽民同志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坚持“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30多年的每一个举措,都是从实现、发展和维护人民利益出发,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改革开放才不断向纵深发展。
回顾党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极大地调动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也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群众是最重视物质利益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它始终关系党的事业的大局。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实践中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的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兼顾好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引导群众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认真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群众最盼的时候慰民心,在群众最急的时候解民忧,在群众最难的时候办实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4节
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打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实根基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与桥梁,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重要的平台和基石。党的基层组织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和发动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党始终保持了广泛的凝聚力和坚强的战斗力。党的一大后,党的各个支部和党员就积极投身于工农运动,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1927年5月,党的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指出:“所有大工厂、铁路、码头等都有我们的以支部为基础的组织。积极在广大工人群众中做政治工作,这才是真正领导工人群众。”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在“三湾改编”首创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对红军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残酷的战争洗礼中,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总结道:“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抗日战争时期,党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党的七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阐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同志说:“只有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着,只有党的支部真正成为群众核心的时候,那个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那个支部才是党在群众中的堡垒。”“支部及其每个党员应该密切的与周围的群众联系着,了解群众的情绪,倾听群众的呼声,依据群众当时的觉悟程度,有计划地在群众中解释党的政策和口号,散布党的报纸,宣传共产主义,使群众走到党的方面来。”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八大,邓小平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做了说明,要求把经常检查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作为党的领导机关重要的政治责任,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党的组织……每隔一定时期,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工作作风的整顿,特别着重检查群众路线的执行情况”。八大之后,党的基层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出现了重大偏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十二大报告对党的基层组织列了专章进行论述,对基层党组织的任务和领导体制都做了新的规定。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做了部署,强调要下大功夫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党的十五大修订的党章提出了基层党组织的八项任务,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分别做了界定,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思路越来越清晰,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部署。
在党90多年的实践中,党的基层组织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愿望、要求和呼声,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党的主张和决定,组织和动员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充分发挥了政治引导、宣传教育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成为党领导群众的坚强堡垒和团结群众的核心,带领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总结历史经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石,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环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引领群众作为神圣使命,把组织群众作为重要职责,把服务群众作为核心任务,把依靠群众作为根本动力,不断推动科学发展,解决群众疾苦,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执政根基。
第5节
努力健全和创新制度机制,不断完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度保障
制度机制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保障。制度建设更具长期性、稳定性和根本性。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是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为了确保党的群众路线能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得到自觉地坚持和有效的实现,必须下大力气狠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各项制度机制的健全和创新。
在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有过沉重的教训。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那时候,群众运动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成为党最为有效的对敌斗争的活动方式,也成为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和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的有效形式。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仍然沿用了革命战争时期群众运动的方法搞经济建设,一些人甚至把搞群众运动曲解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乃至“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反复总结党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方面的经验教训,他指出,制度更具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制度建设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保证。他说,有一段时间,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得不好,根本原因是群众路线制度遭到了破坏,同时与制度不完善也有重要关系。他在分析如何克服与群众路线相对立的官僚主义时指出,克服官僚主义,首先还是要着重研究体制的改革。要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实行党政分开、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等。只要在这些方面认真地进行改革,官僚主义是能够克服的,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能够进一步恢复和发扬的。他还着力分析了贯彻群众路线的诸环节、诸方面,对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完善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健全集体领导制度、党员干部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邓小平同志认为,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与决策是否民主、科学紧密相关。我们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前进,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利益。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效,就必须建立和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和执行机制。这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事实一再表明,我党犯脱离群众的错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因此,应当从制度上解决党和群众联系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在制度建设方面,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和主张。一是完善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制度。在不断建立、健全和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渠道的基础上,将其中已被实践证明有利于国家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的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干部选举制度,以及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等。二是不断充实和加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监督的制度。建立了相应的干部行为约束机制,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党内和党外监督相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的制度等等。三是从制度上提出了对党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密切同群众联系的要求。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党政机关干部分期分批到基层去工作的制度,并长期坚持下去。对党内腐败现象,党中央强调,一方面要加大惩处力度,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改进各项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努力从制度上保证党政干部的廉洁。此外,党内还建立和实施了民主评议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制度,恢复了党员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等。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六条禁令”,这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是制度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制度建设的加强,党在群众路线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得到改善。总结历史经验,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战略举措。没有制度建设做保障,党的群众路线就难以一以贯之,也难以避免出现失误和偏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要不断总结经验,并把成熟的经验上升为制度,健全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的制度体系,提高群众路线的制度化水平,努力用制度来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第6节
积极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不断营造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社会环境
作风建设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支撑。作风,是形象,也是生命。党的作风是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的综合体现和反映,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党风关系政风、民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决坚持和正确践行。
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始终重视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作风建设,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一系列优良作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时期,就特别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革命成功,尽在民众”的观点,教育党员干部“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系统概括出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党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党也凝聚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伟力,党的事业在艰难困苦中星火燎原,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抗战时期,美国军事观察组来华考察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国民党占有着大片的土地,而共产党则占有着大片的人心。
新中国建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在建国初期发动了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运动,对极其严重的腐化分子,如刘青山、张子善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坚决刹住各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们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作风不好,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切不可小看了作风问题。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得到很好贯彻,党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等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习近平同志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与此同时,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纠正不正之风,反对领导干部特殊化、脱离群众,倡导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到后来开展整党、“三讲”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不断改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更大的力度抓作风建设。党中央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作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以此推动作风方面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八项规定”的制定并落实,有力遏制了迎来送往、文山会海、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促进了党风政风转变,带动了社会风气好转,明显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纵观党90多年的历史进程,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以优良的作风影响、带领人民群众投身火热的斗争实践,形成了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大气候。历史反复证明,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的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和政治优势。党内风气好,党和人民就能够团结一致,攻坚克难;而党内风气不好,党群关系就会受损,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会受挫。
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作风问题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严重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影响党的纯洁性,严重损害党的群众路线,也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党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保持和提升党的政治优势,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7节
自觉运用正确科学的工作方法,不断创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路径
正确科学的工作方法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路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基本的工作方法,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石。群众路线所提供的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正确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选择。
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逐渐形成和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明确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强调,要让党的政策为广大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是一项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毛泽东同志还大力提倡调查研究、蹲点、抓典型、抓两头带中间、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总结经验等群众工作的方法。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许多实际工作的完成,如征收公粮、劳动竞赛、互助合作、选举中检查政府工作、乡村自治、夫妻识字等,都遵循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先在群众中实践,有的由群众首创,取得成效和经验后,集中起来,经过研究,上升为一种政策,然后推广实行,逐步完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最基本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它科学地解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正确实现群众路线和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践证明,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石,是我们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基石,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基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定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不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8节
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检验标准,不断把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导向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导向,也是检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好坏、成效的根本检验标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坚持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检验标准,这是我们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别能否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标志。
在90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最高标准贯穿于执政活动之中。毛泽东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并把它作为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是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而得出的重要结论,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90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党一直坚持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检验标准,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导向,坚决反对损害人民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目的,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党同志和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并将其作为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9节
着力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动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和理论的创新
创新是党的群众路线丰富发展、富有生机活力的根本动力。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是随着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过程。
在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在各个历史时期,党总是从当时的形势和任务出发,不断坚持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总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经验教训,着力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创建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党不断总结和发展群众路线的内容,丰富和完善群众路线的理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从各自的实践出发,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他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阐明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奠定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七大将群众路线载入党章,并对群众路线做了系统概括,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些都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发展党的群众路线。195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他对党的群众路线做了新概括:一是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二是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这是党执政后对党的群众路线做的最集中、最系统、最深刻的阐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他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并在回应现实中做了进一步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的实践出发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内涵。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总结和提炼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作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切实加强对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和创新发展的历史来看,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发展全过程。而党的群众路线在其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开拓创新,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的。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过程。
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所处的时代特征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进一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总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形式途径,不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实现新的实践和理论的创新。
第10节
切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凝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正能量
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和看家本领。党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独特政治品质和优良传统。实践也证明,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践行的效果就好,成效就大。
在90多年的奋斗中,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党的群众路线,对党风、政风的改善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产生了强烈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1940年,毛泽东同志说,“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并使人们“心悦诚服地执行”。这才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领导境界。同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当他看到延安的革命景象时做出预言,“假如更多的人像他们那样刻苦耐劳、埋头苦干,我们中国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从此把拯救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身上。他后来还亲切地把毛泽东同志称为人民领袖,把延安官兵一致、军民一家、克勤克俭、同心同德、党群干群关系情同鱼水等一代新风称为延安精神。而陈嘉庚先生所感受到的一切,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从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袖人物身上看到的表率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全党做出了表率,凝聚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正能量,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尚。
历史证明,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得好不好,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能否做到率先垂范有直接关系。古人说:“君子之德风”,“公生明,廉生威”,“其身正,不令而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任何制度规范和法律规定,任何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方面的严格要求,如果没有各级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都难以立其权威,也很难取信于党、取信于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示范效应,不断凝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组织和党员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和风貌,是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赢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法宝。党的作风凝聚着几代共产党人的心血,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现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伟大转折,丰富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的作风建设提升到了新水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把党的作风建设提升到了新高度。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大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3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把作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大地吹起了优化党的作风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