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学者对柳诒徵说:"线装书在新社会已毫无用处,不如付诸一炬!"柳答道:"我非常赞同,且应做得彻底!否则此处焚毁,别处未焚毁,终究无益。应该号召全国一致行动,将线装书焚尽。然而即便如此仍不够妥当,因为世界各国的图书馆里尚有不计其数的中国线装古籍,故应动员他们一起焚毁。否则国外有些汉学家,正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汉学,倘使有朝一日他们来华,就经史子集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却瞠目结舌难以应对,岂不会贻笑于世界么?"
梁漱溟说:"中国传统中该变化的早就变了,不该变的永远都不会改变,而这些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中国传统将统领世界。"
他认为中国有以贡献与世界者,不外八个字:"人生向上,伦理情谊。"而这正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梁漱溟应邀来清华短期讲学,贺麟抓住这一良机,拜访梁漱溟几次。梁漱溟推崇王阳明,他对贺麟说:"只有王阳明的《传习录》与王心斋的书可读,别的都可不念。"——
彭华贺《麟年谱新编》
吴稚晖批评"整理国故":"这国故的臭东西,他本同小老婆、吸鸦片相依为命。小老婆、吸鸦片,又同升官发财相依为命。国学大盛,政治无不腐败,因为孔孟老墨便是春秋战国乱世的产物。非再把他丢在毛厕里三十年,现今鼓吹成一个干燥无味的物质文明,人家用机关枪打来,我也用机关枪对打,把中国站住,再整理什么国故,毫不嫌迟!"
胡适认为陈寅恪是当世"治史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然陈的文章实在写得不高明,"标点尤赖,不足为法".实际上,陈寅恪毕生以文言写作,自未必遵守新式标点。
林语堂在哥伦比亚大学讲"中国文化"课,对中国文化的称颂可谓不遗余力,一个女学生有点生气地发问:"什么东西都是中国的好,难道我们美国就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你们中国吗?"林语堂答道:"有的,你们的抽水马桶比中国的好!"
殷海光以"五四"英雄的传人自命,崇尚进取,轻视和疏远传统。60年代台湾发生中西文化大论战后,他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认识上的转变。1969年他临殁前,在病中遗言中说:我现在才发现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希望能再活十五年,为中国文化尽力。
蒋百里说:"国粹者,特色而带有世界性者也,非然者,癖而已矣!"
梁思成说:"我们有传统习惯和趣味:家庭组织、生活程度、工作休息,以及烹饪、缝纫、室内的书画陈设、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与西人相同。这一切表现的总表现曾是我们的建筑。"
梁思成去扬州主持筹建鉴真纪念馆时,作了有关古建筑维修问题的报告。他说:"我是个无齿之徒——我的牙齿没有了,在美国装了这副假牙。因为上了年纪,所以没装纯白色的,而是略带点儿黄,因此看不出是假牙,这叫整旧如旧。我们修复古建筑也要如此,不能焕然一新。"
于右任有"草圣"之称,他说:"余中年学草,每日仅记一字(即每日一个字写无数次),两三年间,可以执笔。此非妄言,实含至理;有志竟成,功在不舍,后之学人,当更易易……"
王韬说:"见世之所称为儒者,非虚骄狂放,即拘墟固陋,自帖括之外,一无所知,而反嚣然自以为足。及出而涉世,则忮惟险狠,阴贼乖戾,心胸深阻,有如城府,求所谓旷朗坦白者,千百中不得一二。"
鲁迅批评借保存国粹而维护专制政治的"国粹派"们,他说:"我们要保存国粹,须得国粹也能保存我们。"
沈曾植说:"学士者,国之耳目也,今若此,则其谁不盲从而踬蹶也。且学者,礼之所出,礼也者,国人之准则也。若今学士,可谓无学,国无学矣,而欲质之以礼,其可得欤?"
抗战期间,上海一度成为"孤岛",中国图书文献流失严重。郑振铎缩衣节食,千方百计筹款,抢救珍贵图书,他在《劫中得书记》中说:"余以一人之力欲挽狂澜,诚哉其为愚公移山之业也!杞人忧天,精卫填海,中夜彷徨,每不知涕之何从!"
陈济棠跟胡适说:"读经是我主张的,祀孔是我主张的,拜关岳也是我主张的。我有我的理由。"他认为生产建设可以要科学,但做人必须有本,这个本必须要到本国古文化里去寻求。胡适说:生产要用科学知识,做人也要用科学知识。陈说:"你们都是忘本!难道我们五千年的老祖宗都不知道做人吗?"
弘一法师圆寂,丰子恺悲痛之余,怅然若失,继而曰:"人生境界可分三等。一曰物质生活,此大多数也。二曰精神生活,即学者之流也,此亦不在少数。三曰灵魂生活,即宗教也,得其真谛者极少数耳。弘一法师则安步阅此三层楼台也。事母孝,待妻爱,精深艺术,精研佛法,实最完美一人也。艺术家之最高境界,实与宗教相近。艺术之情景交融,与宗教之诸相非相,实止差一步耳。故所谓格律诗、山水画之属,绝非雕虫之技,为其有宗教精神在焉。吾脚力甚小,故不能随法师更上层楼,惟斤斤于小技,但可攀其栏杆作一窥视,深自惭愧云耳。"
苏曼殊云:凡诸学术,义精则用愈微。
毛泽东和张元济等人游天坛。毛问张说:"你以前做京官的时候,可曾来此?"张元济说:"天坛是敬天之所,我六品小官安能到此?"毛大笑,接着又批评了戊戌变法的不足。张元济曾先后与光绪、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和毛泽东五位巅峰人物促膝而谈,这样的人是绝无仅有的。
杜维明对唐德刚说:"近百余年来,我们都在向西方学习。现在他们的好东西我们都学会了,他们也该学学我们的好东西了。"
唐德刚总结道:我国军界素有"无湘不成军"之说,现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界,也有"无华不成校"的现象。北美稍为像样点的专科以上的学校,差不多都有中国教授,其总人数盖在千人以上。中国人之所以能在美国高等学校内一支独秀的道理,实在是因为美国教授生活最适合"百无一用"的中国书生的脾胃。做教授要有专业知识,要有最高学位。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美国知识分子多不愿为、不屑为、也不易为之事,但却是中国知识分子之所长、之所好。教书生活安定,人事单纯。经济收入虽胀不昏,也饿不死。一个"清高"的头衔,也足使礼仪之邦出来的穷秀才,发生足够阿Q式的自满;也可使远在港台的父母亲大人,乃至丈母娘、未婚妻,提起来笑逐颜开。教授!教授!你真是个中西通用、长幼咸宜,港台大陆都可唬人一下的好招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熊十力向陈毅哭诉道:"我的学问无人可传呵!"文革中,红卫兵抄熊十力家,焚毁无数手稿和书籍。他大受刺激,常精神恍惚地四处吟游,喃喃自语:"中国文化已亡!"
熊十力在无限孤独的暮年哀叹: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向学之青年,后顾茫茫……即令如此,这位中国现代新儒家最富原创性的奠基人,仍然寄望于未来: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游乎广天博地之间,将为世界文化开出新生命。
殷海光对弟子陈鼓应说:"要好好的读庄子,庄子对人性的了悟这么深切,比现在的存在主义要高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