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完)《中庸》
《中庸》
《中庸》简介:
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所着。现存的《中庸》,已经秦代儒者修改,大致写于秦统一全国不久。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着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原文如下:
中庸章句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弭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第一章(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於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於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四章(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五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第七章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
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第九章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第十章(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十一章(1)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第十二章(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於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三章(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
尔。第十四章(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