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伏林坐在象滤光镜一样的窗前工作着,全神贯注的样子看起来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美。
她点击手中的高清便携数据王(网),是中国专利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一种新型高科技数据器,储备能量大,传输速度快,适用于专业人士和科技工作者专用。而市场上刚刚推出的掌上卫星属于它系列中的微型化和普通型消费产品。
她正在对已经归类后的演讲提问做重点分析,以便针对性地回答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她看到这则提问时,将浏览停下来。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她读书的时候已经看到和学过很多种观点,有生态平衡说,太空黑洞说,地壳沙漠说,太阳爆炸说等等。而夏伏林自己也不知道哪一种观点更正确,她觉得每一种观点都在一个特定的自然灾害年里有充分的论据支持,又都在另一个非自然灾害年或者另一种观点的自然灾害年变成证据不充分。所以,至今还有人继续不断地问为什么。
很多人曾经为此作过深入的探讨。自己也一样。只不过一直很难有充分说服人的结论产生。也许它本身就是很多种原因的综合因素所致,不用证明谁对谁不对。
全球沙漠分布状况尤其令她惊奇。在赤道线的两侧是南北回归线,亚欧大陆的沙漠荒原基本沿着北回归线的走向水平分布,而非洲和大洋洲以及南美洲的沙漠和荒漠则顺着南回归线水平分布。全球的沙漠和荒漠以赤道两侧成平行分布、生成和存在。再往南北两极,就是两极的冰雪海洋和极地冻土。也就是说,地球以赤道到两极是中间热,两头冷,冷热之间就是沙漠和荒漠。
“世界沙漠和荒漠在地球表面分布的走向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说明什么,说明沙漠的形成和成长对地球气候演变的历程具有调节器般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这个推论和假想很重要。”她将桌上的记事台历翻开一页,用笔记录下刚才的推论。
地球演变进化的一些研究成果说明。沙漠的成长和发育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理论上说,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受到人类毫无节制的活动在内是自然和人类系列连锁反应引起的。
另一个主要因素也要承认,就是地球自己的成长发育使地表继续隆起,虽然这种速度缓慢得不易被人类察觉。但是,地表的水源和地下的水源在不易察觉的缓慢隆起中,就像一只装满水的盆子被轻轻的倾斜一样,一些原来水源丰富的地区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现在干涸沙化的荒漠。何况人类在地下矿物的钻探开采中还让采透事故不断发生,就像一个糖尿病人急需要喝的水,竟然被人随意倒掉一样。
她想用三维动画技术绘出自己大脑中的白垩纪时代的地球现象:硕大的灌木植被生长在平坦的地表,宽厚的叶茎肥硕巨大,充满了阳光和水分。因为地球的地表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海洋,不多的陆地除去两极的永冻地带,所剩不多的地表就像今天的亚马逊平原或非洲平原。那时,它们就是一个连在一起的整体,像一块漂在海面的绿纱,周围是波光闪闪的蔚蓝世界。
为数不多的巨大动物得以充分的享受阳光和充足的水分,那些巨型桫椤和蒲奎能够轻松的遮掩动物们庞大的身躯,让它们躲避骄阳的辐射和直晒;平坦的地幔为它们的移动节省了很多能量消耗,用不着娇小和灵活就能轻松的生存和繁衍;丰盛的食物链使它们的沉重躯体得以横冲直撞毫无顾忌的纵横发育。它们简直就是地球最年轻美丽时期的无忧主人。那也是地球发育成长过程中最漫长和富有活力的时期,除了赤道上的这条绿纱和她承载的那些生命以外,地球显得富有梦幻般的张力,宁静悠闲地缥缈在太阳系宽大的胸间数以亿年。
究竟是地球的膨胀力,还是外来冲击力的作用使那片翡翠般的绿洲被无情的割裂,就在瞬间吞噬掉凶悍威猛的巨型肉食和草食动物,使侏罗纪的繁荣变得惨白无痕。就像迎接青春期的来临,喜玛拉雅山就象地球年轻丰满的乳房,从湛蓝的纱幔下慢慢的隆起。从此开始新的,由东方人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劈地。
今天,地球已经到中年,青春痘般的山峰不再丰腴苍翠,牛皮癣般的沙漠已无法治愈,荒漠暗疮就像内分泌紊乱产生的晕瘢。活跃的火山喷发、大地被撕裂般严重的旱情、扯起大旗的沙暴、蔓延世界的瘟疫,都是地球疾病越来越严重的征兆。
沙漠在地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起着最关键和最直接的作用。它的出现和成长与地球气候变暖的产生和变化是同步的。地球造山运动之前,它们沉睡在深海,地球不断的隆出陆地,无粘土地表和地下水慢慢消失就造就了沙漠。而且随着它的进一步扩大,南北回归线的气温就进一步提升,南北两极的永冻层因相邻区域温度上升开始加快它的溶化,地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受到更大的洪水肆虐和趋暖威胁。
夏伏林对这个假想的思路既恐惧又兴奋。
“沙漠是调节地球温度的开关,我们需要弄清它的生成、发育、成长、蔓延的表面现象和地下结构。也许,它和我们关心的其它地表保护一样重要,或者更重要。”她在提问帖子下输入这样一句话。
“沙漠既然对气候起到调节和开关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地球环境的变化。那就需要有一种能控制它的方法,人类正是在寻找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但是,人类至今并没有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研究和处理好减少人为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的同时,学会驾驭沙漠的变化节律。”夏伏林觉得自己的看法正在接近问题的实质。
地表沙化问题日趋严重,证明地表绿化比例失调,人类生存用地还在不断挤占原始绿化用地,正在加速缩小地表绿化面积,加重沙漠化的危机。这样的问题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列入未来人类可持续生存的研究范畴的。
假设人类能采用较好的降解方法粘化现有的沙漠,将沙漠固化十至二十年。在此期间,再通过改革人类饮食结构,减少、或者不再继续无节制的占用大自然的绿化用地,就会缓解地球变暖的速度,减少地表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和肆虐程度。
自己曾经向国家治沙委员会网站提交过一套生产固沙粘化剂的方案。当时,北京春季大风天的沙尘暴给自己留下惊心动魄的印象,漫天的沙尘飞舞,中午时分的亮度变得像晚上六七点般昏黑,路上的车辆全都开灯行驶,整个城市的空气令人窒息难忍。
对,针对全球变暖的问题,可以引申一下自己对治沙方案的理解。她用刚才记事的笔在自己的鼻子上轻轻的敲了敲。
“电话提示:会务组请您到现场看看。等待回复。”夏伏林听到数据王的提示音,她看完提示内容,遗憾的收回刚才正在放飞的思绪,不过她对自己刚才的遐想很满意。
夏伏林的私人生活是学者型的,常常是以时间的自由度来安排生活的内容。刚才只顾考虑明天的演讲内容,忙着了解可能遇到的提问,已经把吃饭的时间和午休的时间打乱了。还好,现在还有一点时间可以吃一点罐头之类的方便食品。
她起身到厨房的冷藏柜里取出一听牛奶,再拿了两片面包,又回到数据王面前坐下。
吃完饭去看看明天的演讲环境也有必要,下午也该到办公室见见今天刚出差回来的两个同事。
她知道自己会将已经提交过的沙化治理建议案重新研究,治沙是个难题,自己也不专业,还要仔细的研究后进行系统分析。顺便请办公室秘书整理一套世界治沙比较成功的方案,看有没有用飞机喷洒粘膜的方法,也可能制造专用设备来进行网状粘膜固化沙漠表面。研究和生产专用的绿色环保型粘膜制剂,可以生产十年左右降解期的粘膜制品。人们可以在粘膜化的网格边缘并土种草或沙柳类植物,待草和沙柳成活三到五年后再种树。树木成活五年以后,粘膜逐渐被降解完时,治理过的沙漠已经形成水土保留的小生态环境。
这类治理措施的规划方案必须要从治理的选址、面积、网格的密度、粘膜的生产、专用粘膜运输机械、施工机械、并土深度、并土基培养、粘膜保持水分的数据分析。她用手抓了抓头发,喝了几口牛奶。
重要的是治沙系统工程的程序要完整,所有数据的形成都要经过卫星遥感勘测,网络虚拟演示测算,实地气候变化分析和各种基础数据的标准化采集。一套成熟的方案需要五年以上的真实数据。不管怎样,既然全球已经对沙漠的荒漠化问题高度关注了几十年,也有局部经验可循。自己从推动减少消耗的饮食变革项目入手,为地表减轻负担,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方法。另一方面从沙漠治理入手,主动造地,积极遏制沙化进程,是有效的进攻方法。两手抓,就会很有成效地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可持续的环境和条件。
“让沙漠变成牛奶场。”她自己举起手里的牛奶,在空中作了个动作仿佛在和谁干杯。
现在,自己先将系统化治理的设计思路提出来,具体的方案编写和报批要等科学的论证和舆论的配合才行,应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提出一些思路,可以进行一些局部试验来总结经验,也许可以委托沙化严重的地方政府申请一笔专用资金,组织一个科研小组来攻关。
想到这里,她满意的点点头,再将飘在额头前的长发用小手指将它们勾到耳后。差不多啦,她想。
她先将牛奶喝光,然后用手撕着面包再一小片一小片的往嘴里送。这是她读书时养成的习惯,多少年来,也成了她思考问题的一种方法。
“请他们安排时间,我在办公室等候。”她用文字答复完,就开始收拾数据王和办公包,准备先动身到办公室再继续看帖。
夏伏林后来告诉纪铮铭说:“那天是我回国后最重要的一天。”
国务院安排的专题演讲为她说服国内的学者专家,商贾政客,未来精英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讲台。尽管他们中已经有很多人在过去对她有所了解。她也在很多类似的场合发表过很多演讲。但是,这次最重要。
她要扎根下去的土地的思想开放程度、对新思维的接受程度比起美国的环境来说,夏伏林没有充分的调查,也缺乏充足的信心。她需要与他们的思想进行大胆的碰撞和交流来影响他们,并通过影响他们来影响媒体和所有的人。不能浪费千载难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