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好吧,那我先讲一个‘棘刺刻猴’的故事。”
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不胫而走。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到燕都求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我听说君王喜爱珍玩,所以特来为您在棘刺的顶尖上刻猕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虽然王宫内有金盘银盏、牙雕玉器、钻石珠宝、古玩真迹,可是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棘刺上可以刻猕猴。因此,燕王当即赐给那卫人享用30 方里的俸禄。
随后,燕王对那卫人说:“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那卫人说:“棘刺上的猕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诚心的人才能看得见。如果君王在半年内不入后宫、不饮酒食肉,并且赶上一个雨过日出的天气,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一瞬间去看刻有猕猴的棘刺,届时您将如愿以偿。”
不能马上看到棘刺上刻的猕猴,燕王只好拿俸禄先养着那个卫人,等待有了机会再说。
郑国台下地方有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去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这匠人对燕王说:“在竹、木上雕刻东西,需要有锋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体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锋刃。我是一个打制刀斧的匠人,据我所知,棘刺的顶尖与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专心制作的刻刀锋刃相比,其锐利程序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锋刃都容不下,那怎样进行雕刻呢?如果那卫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现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燕王一听,拍手说道:“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卫人召来问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么工具?”卫人说:“用的是刻刀。”燕王说:“我一时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
卫人说:“请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处取来便是。”燕王和在场的人等了约一个时辰,还不见那卫人回来。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后说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这两件事中的虚伪,在实际验证之前即被一个铁匠用推理方法迅速戳穿,从而显示了劳动者的智慧;也嘲讽了封建统治者的无知无能。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正确的推理方法跟实践活动一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法宝。思考使我们赢得智慧。
希多夫:“故事中的铁匠富于实践,他运用了正确的推理来分析问题,从而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一把足够精细的刻刀,只要能够拿出一把足可以在棘刺上雕刻的刻刀,就可以看出卫人言辞的真伪,同时,也揭穿了卫人的把戏。故事告诉我们:很多知识其实来自实践,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去想,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苏珊娜:“听说古时的楚王好细腰,导致全国上下以腰细为美,引导了这种不健康的风尚,导致了国民身体素质的下降。而故事中的燕王也不能够首先端正自己,给国民树立了不好的榜样,这个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那么燕王的罪过就更大了。”
布里奇:“燕王以一己好恶来进行赏惩,而不以个人的实际贡献,这是不能明确赏惩的标准。而失去了明确的标准,对国家的治理是很不利的。所以说,燕王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问题,应该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去思考治国的问题,才是妥当的。”
我:“大家说得很好,下面该奇哥讲故事了,没准备好可是要挨罚的。”
布里奇:“好吧,我讲一个‘笨人熬汤’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笨人,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动脑筋、不假思索,常常做出一些糊涂事来惹人家笑话。
有一次,他在家里熬一锅菜汤。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试试咸淡合不合适,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汤出来尝。这人喝了一点汤,咂了咂嘴巴,觉得似乎淡了一些,就随手把装着剩汤的木勺放到一边,抓了一把盐撒到锅里。这时,锅里的汤已经加上盐了,而木勺里的汤还是原来的汤,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来的那勺汤来尝。尝过以后,他奇怪地摸了摸脑袋,又皱了皱眉头,自言自语地说:“咦,明明加过盐了,这锅汤为什么还是这么淡呢?”
于是这个人就又抓了一把盐放进锅里,但他还是没有觉察到自己究竟在哪里出了差错,仍旧还是去尝勺里的汤。勺里的汤自然还是淡的,他就又以为锅里的汤盐还是不够,于是又往锅里拼命加盐。
就这样,木勺里的汤始终没有更换过,他也重复着尝一口汤、往锅里加一把盐的过程,也不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一满罐盐经他这么一折腾,已经见了底了,可他还挠着头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见鬼了,为什么盐都快要加完了,锅里的汤却还是咸不起来呢?
这个笨人实在是办了一件傻事,通过没有加盐的汤来评定加过盐的汤。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若总是通过相对僵化的局部来判断全局的情况,又和这个笨人的错误有什么两样呢?
我:“这个人真的很可笑,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也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想法,而不是墨守成规,原地踏步。所以,我们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而不是揪住事物的初始状态不放,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也是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苏珊娜:“我的想法很简单, 想了解一个人的现在,那看他的现在就好了。如果想了解他的将来,那就要靠近他,从他今后发展的一点一滴去了解,而不是知道他现在贪玩,就认定他以后没有出息。
希多夫:“我看我还是讲一个‘齐王嫁女’的故事吧!”
有一个名叫吐的人,经营宰牛卖肉的生意,由于他聪明机灵,经营有方,因此生意做得还算红火。
一天,齐王派人找到吐,那人对吐说:“齐王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打算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这可是大好事呀!”
吐听了,并没有受宠若惊,而是连连摆手说:“哎呀,不行啊。我身体有病,不能娶妻。”
那人很不理解地走了。
后来,吐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奇怪,吐怎么这么傻呢?于是跑去劝吐说:“你这个人真傻,你一个卖肉的,整天在腥臭的宰牛铺里生活,为什么要拒绝齐王拿厚礼把女儿嫁给你呢?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吐笑着对朋友说:“齐王的女儿实在太丑了。”
吐的朋友摸头不知脑,问:“你见过齐王的女儿?你何以知道她丑呢?”
吐回答说:“我虽没见过齐王的女儿,可是我卖肉的经验告诉我,齐王的女儿是个丑女。”
朋友不服气地问:“何以见得?”
吐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就说我卖牛肉吧,我的牛肉质量好的时候,只要给足数量,顾客拿着就走,我用不着加一点、找一点的,顾客感到满意,我呢,惟恐肉少了不够卖。我的牛肉质量不好的时候,我虽然给顾客再加一点这、找一点那,他们依然不要,牛肉怎么也卖不出去。现在齐王把女儿嫁给我一个宰牛卖肉的,还加上丰厚礼品财物,我想,他的女儿一定是很丑的了。”
吐的朋友觉得吐说得十分在理,便不再劝他了。
过了些时候,吐的朋友见到了齐王的女儿,齐王的女儿果然长得很难看。这位朋友不由得暗暗佩服吐的先见之明。
苏珊娜:“故事中的吐是个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有着正确的思维方式。很多事情之间是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但其中的道理却大多是相通的。吐是个善于变通的人,他根据自己卖肉的感悟,推断出齐王之女丑陋的事实,是非常难得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并且要学会变通的看待事物。”
希多夫:“我觉得事物之间的外在联系可能不是很多,但内在联系事实上是很紧密的。我们可以从很多事情中总结出一些道理,然后,把这些道理通过一番思考在应用到另一些事情中,这样通过不断的思考,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处理不同的事情。”
我笑着对布里奇说:“奇哥,不讲几句吗?”
他“嘿、嘿”的笑着:“我还是发扬风格,把机会留给别人吧!”
我:“我也没什么说的,阿苏,讲讲你的故事吧。”
苏珊娜:“我就讲一个‘围魏救赵’的故事吧。”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我:“这个故事是三十六计中的经典战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件事情都包括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主要矛盾常常是关乎根本利益的,次要矛盾是相对的无关紧要了。我们看待问题时,也要首先抓住它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关键,好比打蛇就要先看准七寸。故事中,孙膑正是首先看出了问题的关键,即主要矛盾是齐、魏之间的利害关系,而不是齐、赵之间的,由此,向魏国首都发兵,迫使魏国来应对主要矛盾,从而解救了赵国。”
希多夫:“我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赵、魏之间的关系只是三国关系中的局部,如果只是看着这一点,而为赵国提供援助,是就事论事,也是小处着眼,而违背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规律。所以,思考问题首先就要从全局着眼,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布里奇:“这个故事中还体现了‘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观点,并且通过对局势的分析,抓住痛处,让敌人疲于奔命,从而达到我方的战略目的,总之,很高明的战略。”
我说:“我再补充几句,这也是我想了很久的。思考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只不过大家的思考方式不尽相同。有的人长时间的去思考一个问题,得到一个答案;而有的人用同样长的时间去思考了很多问题,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甚至连自己在思考什么也记不得了。所以,我们要象第一种人那样去思考,做有效的思考,否则,思考就会成为浪费时间的一种托词,而绝不是思考。
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有技巧的,思考也一样。对于一个小问题,我们只需要一点时间就可以想明白。而一个巨大的问题当中可能包括了许许多多的小问题,我们就必须先把所有的小问题分解出来,按照他们的逻辑因果关系进行排序,配合大量的笔录,构建出一个整体的思考框架。然后,按照思考框架,对小问题各个击破,并结合相应的笔录,整理头绪,最后解决整个大问题。如陈景润先生面对的‘哥赫巴德猜想’就是一个硕大无朋的问题,耗尽了他一生的心力,用去了几麻袋的演算纸。
伟大的人从来都是伟大的思考者。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思想汇集成一套《毛泽东选集》;哲学家培根的思想完全反映在他的《论说文集》中;而马克思的思想则构建了一本宏大的《资本论》。正是这些伟大的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积极有效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伟大的思考者同时也是伟大的实践者。米开朗基罗是伟大的雕塑家,他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大卫》这样不朽的作品;伽利略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实验后的不断思考让我们掌握了自由落体定律;诺贝尔是炸药的发明者,他亲自参加实验,苦苦的思索,结果,炸药诞生了。
思考并不是自私性的,它同样具有合作性。我们应该积极与人交往(多接触一些优秀的人,保持谦逊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受益匪浅),在一些问题上可以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这样既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锻炼了思考的能力,也加深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思考问题需要一种专注的精神,只有在精神集中的状态下,才能够把问题思考的透彻,而不仅仅是浅显的了解。
思考是使知识发挥力量的惟一手段,不经过思考的知识,是教科书上密密麻麻的铅字;只有经过思考的加工,知识的果实才能够酿成美酒。而思考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注定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巨大驱动力。思考造就了发现,创新造就了发明。”
奇哥笑了笑,说:“队长,你的话还真长,倒好像是背出来的,坦白吧,你准备了多长时间?”
我缓缓的取出一个小笔记本,说:“可能大家并没有注意到,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我也会记下一些心得,这可能是从我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吧!”,我笑了笑,想到了父亲那慈祥的面容。
“队长,你还真是‘真人不露相’啊!”阿苏也趁火打劫,笑咪咪的看着我,我故作不知,只是“嘿、嘿”的笑着,以不变应万变。
希多夫赶快转换话题:“好了,我想了想,为了和这次的题目相呼应,下次的题目是创新,大家事先准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