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盍彻乎:税田十取一为彻。盍,何不义。
二吾犹不足:哀公于田税外复加赋,用作军费,是一亩田已征两分税。但哀公仍嫌不足。有若请其只收田税,则更不足。
君孰与不足:民富,君不独贫。民贫,君不独富。人必相人偶,故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有若之言,亦仁言也。孰与之问,甚有深意。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左传》哀公十二年春用田赋,谓按亩分摊军费。是年及下年皆有虫灾,又连年用兵于邾,又有齐警,故说年饥而用不足。有若教以只税田,不加赋,乃针对年饥言。哀公就国用不足言,故有若又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每哀公问有若道:年岁荒歉,国用不足,有何办法呀?有若对道:何不只收十分一的田租呢?哀公说:我在田租外加收了田赋,共已收了两份,尚感不足,怎可只收一份田租呢?有若对道:只要百姓都足了,君和谁不足呀?若使百姓都不足,君又和谁去足呀!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崇德:行道而有得于心为德。崇德者,以德为崇,略犹《中庸》言尊德性。
辨惑:惑,心有所昏昧不明。辨惑者,辨去其不明,略犹《中庸》言道问学。子张问如何而始可谓是崇德辨惑,此两语当是古言,而子张引以为问。
主忠信:忠信存于我心,若不以忠信为主,而徒争在外之事业功名,则离德已远,不能谓之崇德。
徙义:闻义,徙己意以从之,犹云迁善。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此为崇德之方。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此犹云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堕诸渊,皆譬况之辞。两句当一气读。下文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复举此两语,而文气更迫促。好恶无常,先后反复,杂投于一人之身,斯其昏惑甚矣。人之惑,主要从其心之好恶来。故求辨惑,尤贵于己心之好恶辨之。或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乃两事分列,即此已是惑。下两语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是惑之甚。今按文气,当从上说。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词。当是错简,应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章,因下章亦有齐景公字而误。
子张问道:如何可算得崇德辨惑呀!先生说:存心主于忠信,又能闻到义的即迁而从之,这可算是崇德了。喜爱一人,便想要他生,厌恶了他,又想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可算是惑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名杵臼。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时齐大夫陈氏专政,而景公多内娶,不立太子,故孔子答其问如此。
得而食诸:诸,疑问辞。犹言得而食之乎?
齐景公问为政之道于孔子。孔子对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景公说:好极了。若是君不尽君道,臣不尽臣道,父不尽父道,子不尽子道,纵有积谷,我哪吃得呀!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片言可以折狱:片言犹云单辞,即片面之辞。折,断也。断狱必兼听两造,不应单凭片辞。
其由也与:此有两解。一说:子路明决,可以仅听片面话断狱。一说:子路忠信,决无诬妄,即听其一面之辞,亦可凭以断狱。今从后说。
子路无宿诺:宿诺亦有两解。一说:宿,犹言犹豫。子路守信笃,恐临时有故,故不事前预诺。一说:子路急于践言,有诺不留。宿,即留义。今从后说。惟其平日不轻然诺,语出必信,积久人皆信服,故可听其一语即以折狱。《论语》编者因孔子言而附记及此。
先生说:凭着片面之辞而便可断狱的,怕只有子路的话吧!子路答应了人,没有久留着不践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