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学主要是六个字,那就是天地万物一体。或许有人会问:“你是不是要另立门户呢?”回答是:“不对,我的宗旨仍是孔子的仁义爱人。”没有在独自居处时的谨慎不苟,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中的验证,就不能在独处时谨慎不苟。每天唠唠叨叨,只不过是口头禅而已。
体会认识要领略到其中真正的含义,真正的学者更应该把这当作一个开始。曾经在夏天与两三位朋友于池边饮酒,指着水中的连房来比喻学问说:“山里的人不认识莲花,在药铺买到莲肉,次日以后说很好吃。后来到集市上买了放陈的鲜莲,吃了以后更觉得好吃。我叹息到:’如果吃了从池子上新摘的莲子,那其美味又当如何呢?一旦从池子里采摘出来,那么新鲜的味道就会受损失,如果卧在采莲船上把莲蓬弄开就吃莲子,那么其美味又如何呢?现在的人们对学问的认识就像吃那种干莲肉的人一样。再拿这棵树上的胡桃做比如,如果连皮吞下,不可说不能吃,然而这种果子必须去掉厚皮,否则吃了嘴就会发麻;还必须去掉硬皮,否则就会损坏牙齿;必须把粗皮剥去,否则舌头会发涩;必须剥去薄皮的膜,否则吃了就会感到不细腻。如果放在蜂蜜里浸泡,用糖煎一下,就会更加好吃的。现在人们对于学问,都好像囫囵吞下胡桃一样。只有像上述那样的素养,才是义精仁熟的开端。‘”学问的深入没有一撅而就的。一件事有一件事不断深入的方法。即便是洒水扫地,饮食起居,都各有其独特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逐渐达到深入,从普通人到君子,从君子到圣人,到商汤王、周武王以至到帝尧、帝舜那样的人。即便是帝舜,也自己感到有比他更高尚的人,常叹息不如像葛天氏(伏蚁之前中远古之帝王)那样自然淳朴的理想世界。
学者没有进步,其根本原因就是掩饰自己的短处。听到一句仁善的话,即使不懂也不肯去问;对道理有所疑惑,也不肯去向他人询问,唯恐他人嘲笑自己没有知识。孔夫子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求教为耻辱,现在的人们却把向自己地位高的人求教也当作耻辱;颜回以自己所能去请教不能者,现在的人们有自己所不能却不去请教能者,而去和有道的高僧相比,在达摩的讲坛上呼喝。大家怎么能接受这种事实?像这样掩饰自己的短处,到头来仍不免成为他人的嘲笑的对象。难道为了避免他人一次嘲笑的耻辱,而自己终身被他人嘲笑就不感到耻辱吗?后代的人们应该对此严加戒禁。
白话呻吟语卷三射集内篇白话呻吟语卷三之一
应务闲暇的时候没有留意谨慎,到了仓促的时刻便会感到措手不及。临时搪塞支语,听任其成败,或者会产生懊悔,或者根本没有懊悔之心,但是事情过去之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像这样的人,即使有一百个也毫无价值。每一件事情都要事先考虑周密,这是应该极为慎重的。
道的根本在大是大非极为分明,隋的根本在爱恋憎恶上极为分明,物的根本没有截然的界限,只是浑沌而已。
一旦根据实际确定的对的时候,就要斩钉截铁,果断爽快地去把那件事做成,不可拖泥带水,犹豫不决。
人如果信念坚定,就可以战胜命运。现在人们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而没有认识到谋事在人的道理。冬天的气候寒冷,使植物无法生长,但是只要勤劳努力,在花园里也能使花卉在冬天开放,到春天结成果实;动物天性愚钝,不通人性,可是训鸟师竟能让鸟来与人弈棋,训蛙的人能够教青蛙读书,何况人类能够有所作为,怎么可以把一切都归结于命运呢?
劝人为善也要看那个人的本质如何,如果那个人可以相劝则以善言相劝,相劝时也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法。不要揭人之短,不要总说他的过失,不要与他口角,不要太过于直率,不要讲的太深,不要啰嗦唠叨,如果违反了上述六条,尽管是肺腑之言,也不是劝人为善的方法。对方不接受你的劝告,说明自己也有过错,这样又怎能够责劝别人呢?
我已经五十岁了,醒悟出所谓五不争的道理。当人们问什么是五不争的时候,我说:”不与有积蓄的人争富,不与进取功誉的人争贵,不与虚荣做作的人争名,不与傲慢自负的人争礼,不与脾气暴躁的人争是非。“众人都混同的事情,而贤者坚持固执;贤者所拘束的地方,圣人加以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