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了解人的品质,概括可分为五种:有高品、正品、杂品、庸品、下品。有的人能对人处世有自己的准则和高人一等的见识,就是属于高品,这是圣贤一类的人。有的是做好事也犯过错误的人属于杂品的,对这种人可以劝诫教育处罚,教训了也还可以用的上。有的是没有特长也没有什么大的不足之处属于庸品,这种人对人世间没有多大的益处,也就没有用处了。有的是行为不端正、道德败坏,好弄虚作假成性的人属于下品,千万千万慎重慎重不要使用他。
气节并不能代表一个人,有时候出于一时的感慨,小人也能做出正人君于的事来,有时候出于一时的念头,小人也能剽窃到正人君子的名誉。也有开始的时候还能够尽刀培养目己的气节,久而久之就有了一定的情操,便能够拔刀相助,勇敢牺牲,然而这并说明不了这个人有涵养。倘若具有圣贤的学问,一生中也不会露出丝毫破绽。
没有真正的气节,像醉汉打人,洒醉的时候勇猛无比,到酒醒的时候索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力气。没有真才实学和见识,像厨子做饭,眼前做得条条理理,背后左右却毫不顾及、无知的人享誉一时,被片面的事物所迷感,叹服其一举一动,一生迷信。唉!这真是难说啊。
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厌恶必须彻底弄清楚,这是出于仁善者的心境。不仁的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厌恶,竞然喜谈乐道,轻浮的人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厌恶,就会深信不疑。唯独仁善的人知道坏名声可以损坏人格,而坏人又乐于诬陷好人,察出被人讨厌的是什么人,再看一看谈论的是什么居心,再分析一下厌恶他人者是什么理由,耐心留意,果然是那样,则深信不疑,假如不是那样,则不加理睬,倘若被别人中伤诬陷,则尽力帮助。啊!这个道理很长时间不够明确了。
一看到是贤者,就盲目祟拜,即使贤者的过失,也要向好的方面解释,一看到普通人,就鸡蛋里面挑骨头,即使有正确的地方,也要往坏的方面去推论。自从宋朝以后,许多儒家学者都是这祥。多数人持有这样的偏见,说某人正确就是百分之一千的正确而没有一点过失,说某人不正确就是百分之一千的悖谬而没有一点正确的地方。只右圣人没有这样的偏见,凡事皆虚心平易。
性格内向的人深沉,有抱负的人庄重,思虑周密善于调停的人圆滑,健康直爽的人精明。除此之外都是才学普通的人,即使再聪明善辩也没有用处。
君子交往中最忌讳激昂冲动,小人交往中危险的是曲意奉承迎合。这两种,是灾难祸殃的根源,是万恶的魁首。
圣人能够把握住真理,却不自持特定的时势。是非,是不变的真理。成败,是瞬间的时势。有这样的时势而不去把握,这是由于有悖真理的缘故。认识到这个,三仁(微子、萁子、比干)就可以创造出像五臣(禹、稷、皋陶、契、伯益)那样的功绩和事业,孔子也可以同帝尧、帝舜一起比政绩了。
没有经过火烧的检验,什么都可以说是纯金的。没有经过事情的考验,任何人都可以说是完美无瑕的。只有圣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样。比圣人稍差的都有所不足之处,一经考验便会露出真相。自三代以后的人物,距今还十分遥远吗?一生中的短处没有经过事实验证,就会被以为是完人而盖棺定论,而有的碰巧被验证了,就不免为这件事翻不过身来。在应该验证而没有验证的时候,是不可以确定人的品质的。所以君子分析人的品质不用等待验证,就把人的高尚、卑下以及终身事业评判得不差分毫,这种眼光是超脱世俗观念的。
世道腐败,明明知道应该加以变革,见众人都那样便不敢去做,正当的行为,明明知道应该加以买行,见到众人都不以为然便不敢去做,因此庸人到头来还不过是庸人而已。在襁褓中的小孩子得到一块果饼,不敢马上去吃,待到母亲尝过之后才敢放到嘴里,是因为不知道可不可以吃的缘故。既然明白了事理,还将别人的行止,作为自己的行止,实在羞愧!唯独英雄豪杰不被陈规陋习所拘束,能够违反世俗观念而自行其事,也就是独往独来的意思。哎!那种智巧的庸人,就是喜受滋生事端而偏好怪异的人。
不能没有士气,却不能怀有傲气。有士气,就是明辨自己和别人相比所具有的长处,坚持原则而不盲目追随他人。有傲气,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好高骛远而不安分守己。许多人看自己的时候总把傲气当成士气,看别人的时候总把士气当成傲气。哎!实际上唯独真正有士气的人才能够谦虚谨慎。那些外表上傲气凌人者夜晚时内心的痛苦,也不知道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