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注“衔枚”至“於项”释曰:在此者,案其职云“大祭祀令禁无嚣”,亦是禁戒之事,故在此也。云“状如箸,横衔之,为之繣结於项”者,繣,谓以组为之,系着两头,於项后结之。
伊耆氏,下士一人,徒二人。伊耆,古王者号。始为蜡,以息老物。此主王者之齿杖。后王识伊耆氏之旧德,而以名官与?今姓有伊耆氏。耆,巨之反。蜡,仕诈反。
[疏]“伊耆”至“二人”释曰:在此者,案其职云“掌共杖”,杖,老者所依,秋是长老之方,故在此。注“伊耆”至“耆氏”释曰:案《明堂位》云:“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郑注亦云“伊耆氏,古天子有天下之号”。云“始为蜡,以息老物”者,《郊特牲》文。引之者,取息老物,证伊耆供杖於老者之事故也。云“此主王者之齿杖,后王识伊耆氏之旧德,而以名官与”者,言后王职伊耆氏之旧德,则周家以前为后王,至周又因之,故不指周而云后王也。
大行人,中大夫二人。小行人,下大夫四人。司仪,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行夫,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行夫,主国使之礼。使,所吏反。
[疏]“大行”至“行夫”释曰:此四官在此者,皆主宾客严凝之事故也。亦谓别职同官,故四官各有职司,而共府史胥徒也。注“行夫”至“之礼”释曰:大行人、小行人、司仪皆掌宾客之礼,不见注解,至行夫独注之,以官独多於馀官,以主国使之礼,至於美恶无礼皆使之,故官多於馀官也。
环人,中士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环犹围也。主圜宾客、任器,为之守卫。环,户关反,刘户串反。
[疏]注“环犹”至“守卫”释曰:在此者,案其职云“宾客舍则授馆,令聚拓”,亦是禁守之事,故在此也。云“主围宾客之任器,为之守卫”者,其职文也。
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其有才知者也。此类之本名,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总名曰象者,德先致南方也。知,音智。鞮,丁兮反。译,音亦。
[疏]注“通夷”至“方也”释曰:在此者,案其职云“掌四夷之国使,以传宾主之语”,故亦连类在此也。云“此类之本名东方”已下,皆《王制》文。云“寄”者,宾主不相解语,故寄中国於东夷,又寄东夷语於中国,使相领解。云“象”者,传南方於中国,还象中国以传之。与南方人语,则还象南方语而传之。云“狄鞮”者,郑彼注云“鞮之言知也”,虽不训狄,狄即敌也,谓言语相敌,使之知也。云“北方曰译”者,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云“总名曰象”者,四方别称,经唯有一象,故云总名曰象。云“周之德先致南方也”者,即《诗》序所云“文王之德,被於江汉”是也。又《书》序云“巢伯来朝”,注“巢伯,殷之诸侯,闻武王克商,慕义而来朝”,此皆致南方,故象得裛名也。
掌客,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三十人。
[疏]“掌客”释曰:在此者,案其职云“掌宾客牢礼之陈”,亦是宾客严凝象秋,故在此。
掌讶,中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讶,迎也。宾客来,主迎之。郑司农云:“讶读为‘跛者讶跛者’之讶。”跛,波可反。
[疏]注“讶迎”至“之讶”释曰:在此者,案其职云“掌迎宾客”,故连类在此。先郑云“‘跛者讶跛者’之讶”,此《公羊传》文。时晋使郤克聘齐,郤克跛,齐使跛者往御。御亦讶,故读从之也。
掌交,中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三十有二一人。主交通结诸侯之好。好,呼报反。
[疏]注“主交”至“之好”释曰:在此者,案其职云“掌九禁之难”,有禁戒之事,故在此也。
掌察,四方中士八人,史四人,徒十有六人。
掌货贿,下士十有六人,史四人,徒三十有二人。
[疏]“掌察四方”、“掌货贿”释曰:在此者,盖督察邦国之事,及掌邦国所致货贿,但二官阙,不可强言也。
朝大夫,每国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庶子八人,徒二十人。此王之士也,使主都家之国治,而命之朝大夫云。治,直史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