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學者抱真守一之道,要在歸根,可以長存。歸根者,復元炁之本也。《莊子》云:通於一而萬事畢。所謂致一則不二,抱一則不離,守一則不遷。惟其不二則能致一也,惟其不離則能抱一也,惟其不遷則能守一也。故守一之道,要在心不放逸,則性自靜而神自恬,德自全而道自集。
  蓋神仙抱一之道始因黃帝見皇人,曰:博聞有真一之神,可得聞乎?皇人大驚曰:子在民問,安得聞此?乃上皇主錄首篇,恐文繁不欲具註,但討皇人《三一圖經》閱之,即知抱一守道之詳矣。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學人既習抱真守一之道,或起動念著物之心,要在當用目機以禁乎動念也。且心者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帥,勞神疲思,莫不因心也。故心有動用之機,在物不能无惑,在意不能无著,是以心眼有相須之用,情性有取捨之機。
  故心因物動則死於物而有所著,有所著則心源不一,神性變亂焉,能取萬倍之利乎?故善為道者,心有所著則當用目機,禁乎心而百非自泯也。當泯心之際,勿覺心著,但暝矇瞪目東瞻能如嬰兒,則精神不去,心潔而清也。古詩云:髭頭灑血眼如環,是用機在目而泯乎心有所著也。《道經》云:善閉无關楗,而不可開。是心靜而不著物者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恩威之大,莫大乎天地,受賜之心,莫出乎人也。蓋天降冲和之炁以資世人,不有乎間也。所以无間者,施惠大恩及於萬類,惟容人之樂善,使通真達道入於聖域。經云:皇天无親,惟與善人。即知道无親疏,亦无好醜,但人能通道,則道自通人。惟至者能受賜天之大恩,與天為徒。雖使天道鼓陰怒肅殺之炁,張迅雷烈風之威,彼至者坦然无畏懼之色,由是乎視聽關於外而心意鑰於內也。
  至樂性餘,至靜則廉。
  虛靜而不與物雜,道之體也。古之體道者,以內遊為務,不以通物為樂,樂其性而已。人樂其性者,非意之也。返一无迹,因其自然而已。故樂性則性无不餘,不與物雜則靜无不廉,是以樂天知命故不憂,性寂喜淡即无貪,則心不勞也。心不勞則神不漏,神不漏則情不動,而性至樂也。蓋至樂之性得乎至美之遊,而達乎至靜之境者,廉之政也。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天道容善則至私也,用道平始則至公也。故天道私人而不私乎道。用道至公而不私乎物,是至公也。皇天无親,惟德是輔,是私人而不私道也。蓋世人之性,善惡相混,近善即善,近惡即惡,非本然也,蓋因習以性成而已。故學人之性,要在求訪明師,親近良友,專心剋志,方通入聖之門。天且不違,應感上靈,要在洗心克己,不放道心,自有天神暗助,志不可退也。若尋訪師友得其人,則師事之;不得其人,則兀兀而行,身且安樂,性命之學不可忽也。
  禽之制在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