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愿安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①。”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③。”“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兔于率兽而食人:恶④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⑤者,其无后乎!’为⑥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①愿安承教:谓愿安心承受教言。“安”、安心也。安意也。②梃:大杖。③无以异也:即无异。谓皆同归于死也。④恶:读乌,犹安也,何也。“恶在”、即何在。赵注:“牧民为政乃率兽食人,安在其为民父母之道也。”⑤俑:朱注:“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肌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无后”、绝后嗣也。⑥为:犹以也。“为其象人”、即以其像人形而殉葬,故亦视之如有生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安心乐意地受你的指教。”孟子答道:“用木棍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呢?”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廐里有肥马,但使百姓有饥饿的脸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领着禽兽去吃人呢!禽兽互相残杀,人还厌恶它,君王身为人民的父母,推行政事,竟不免带领禽兽来吃人,那里还配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最初做那从葬的木偶人,必定绝子绝孙吧!’这不过因他做得太像人形。用来从葬,孔子还要嫌恶他。怎么可以叫那些百姓活活饿死呢?”
  五晋国章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①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②,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③七百里;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⑤!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⑦,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⑧以挞⑨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⑩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
  ①晋国天下莫强焉:“魏”、本晋大夫,魏斯与韩氏赵氏共分晋地,号曰“三晋”。故惠王犹自称晋国。史记楚世家:“宣王六年,三晋益大,魏惠王尤强。”故曰“晋国天下莫强焉。”②东败于齐:惠王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于齐。齐宣王用孙子(膑)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命太子申为上将,与齐人战于马陵,齐虏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军遂大破。③西丧地于秦:史记商君传:“孝公使卫鞅将兵伐魏,袭虏公子卬,魏割河西地以和,遂去安邑而都大粱。”即西丧地七百里也。④南辱于楚:史记楚世家:“楚怀王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破魏于襄阳,得八邑。”即南辱于楚也。按史记六国年表列于魏襄王十二年,而竹书纪年,有梁惠王后元十二年。金履祥孟子考证:“昭阳伐魏,败魏于襄陵(在今河南睢阳县),取八邑,则在粱惠王后元十二年,富周显王四十六年。”⑤愿比死者一洒之:“比”,读庇。代也。“洒”、同洗,雪也。谓愿代死者一洗雪其耻辱也。⑥深耕易耨:“深耕”、谓耕之溧。“易耨”、芸苗会其简易。除草曰耨。⑦修其孝悌忠信:“修”研习也。“孝悌忠信”、为人伦之本,亦即报国之本,故修之。⑧制:通制。曳、取。⑨挞:打也。⑩彼:指敌国秦、楚齐也。陷溺其民:即残害其民,使陷于井,溺于水。征:正也。正彼虐民之罪。夫:读扶。犹且也。“仁者无商”:是古语。
  【译文】
  梁惠王向孟子说:“当初晋国,天下没有比她强了,这是你老人家所知道的。可是到了寡人身上,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申也被打死了。在西边又被秦国侵略,割让了七百里的土地。南边又受到楚国的侮辱。寡人感到很大的羞耻,希望替战死的人洗雪这个耻辱!要怎样做才能够呢?”孟子答道:“只要有一百方里的小国,也可以使天下百姓归服,何况梁还是个大国。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减轻刑罚,少征赋税,教人民努力生产。耕田须深,除草必尽;使年轻的人,利用农事空闲时间,研习那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能以孝悌奉事父兄,出外能以忠信事奉长上,这样,就可使他们提着木棍子,痛击秦楚精良的武器了。那些敌国的君上,夺去了农民耕的时间,使他们不能耕田除草,没有收获去养他们的父母;累得父母又冻又饿,兄弟妻子也分散自谋生活了。那敌国残害他们的百姓,如同把百姓驱入陷阱里,淹在水坑里,百姓自然痛恨,王在这时派兵去征讨。还有谁来抵抗王呢?所以古人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希望王不要怀疑这句话。”
  六襄王章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③焉。卒然④问曰:‘天下恶乎定⑤?’吾对曰:‘定于一⑥。’‘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⑦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⑧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⑨作云,沛然⑩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梁襄王:惠王之子,名赫。②语:读去声、音御。告也。③畏:敬畏也。④卒然:“卒”,同猝。“卒然”、忽遽貌。赵注:“间事不由其次也。”⑤恶乎定:“恶”、平声,读乌。何也。“定”、安定。⑥定于一:一者、仁也。统一于施仁者。⑦与之:归之也。从之也。⑧七八月:周建子。以十一月为正;夏建寅,以十三月为正。故周之七八月,即夏之五六月也。⑨油然:云盛貌。⑩沛然:雨盛貌。浡然:兴起貌。御:止也。人牧:“牧”、养也。“人牧”、即养民之君也。引领:延颈也。由:通犹。
  【译文】
  孟子去见梁襄王,出来告诉人说:“远望着他,毫无风度,不像人君的样子;就近看他,也不见有什么威严,令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地问我说:‘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答道:‘定于统一。’他又问:‘谁能统一?’我答道:‘不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他问道:‘谁人能够教百姓归服呢?’我答道:‘天下没有一个人不归服他的。王可知道初长的青苗吗?七八月的时候,久不落雨,青苗就枯槁了。等到天空浓云兴起,大雨倾盆地下起来,青苗又立刻蓬勃地活起来了。国君如果像甘霖一样,谁又能挡得住百姓归服呢?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好杀人的。假使有一个不好杀的国君,那末天下的百姓,自然都伸着脖子来盼望他了。果真能如此,百姓归服他,就同水向低处流,其势奔腾汹涌,还有谁能阻挡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