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宜绝迹于尘寰悟道当涉足于世俗
  把握①未定,宜绝迹尘嚣②,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悟静体③;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④,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⑤。
  【注释】①把握:人之操守也。子华子:“其平居把握。”②尘嚣:尘埃喧嚣之地。唐明皇诗:“迹与尘嚣隔。”③静体:清明的本性。体,性曰体。④风尘:风起尘扬,天地昏浊,因以喻世俗之扰攘;在此则指世俗。世说新语:“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言其超出世俗也。⑤圆机:梵语,指圆满的灵性。
  【译文】操守还不够坚定,就应隔绝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尘世,使心不受物质的引诱,保持不迷,来悟出灵明的本体性;操守已经坚定,又应寄身在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尘世,使心在物质的引诱下,仍保持不迷,来修养圆满的灵性。
  【评析】人生本是一部大书,世故难,天真亦难,历经世故犹不失天真更难,必须以一片闲心相互关照人我,不断地观察、思索,进而理解,才能顺利读完它。这里所讲的,还是先要自己肯与不肯,有没有定力、悟力。
  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①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②便成我相③,心著④于静便是动根⑤,如何到得人我一视⑥,动静两忘⑦的境界。
  【注释】①喜寂厌喧:喜欢寂静而厌恶喧哗。②意在无人:其意在居于无人居之处。③我相:即执著于一己之所有,而存有全然自我的心念。金刚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④著:执著。⑤动根:骚动的根本。⑥人我一视:将人、我视为同等,不呈任何差别相。⑦动静两忘:动与静俱忘。
  【译文】喜欢清静而厌恶喧闹的人,往往躲避人世来求得安静。殊不知存心居于无人处,便是执著于自我;而心一意执于静,反而是骚动的根源。要是不能悟得人我一体、动静相合的道理,就无法到达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评析】一些喜欢清静恬安的人,常以为远离尘嚣即可寂然自得。但是这样求来的静不是真静,因为外界虽寂,心却不空,仍时有尘俗干心。而且一把自己和别人分开,就表示自己还心存人、己;物、我;动、静等差别,无法达到真澄的净静。须尽弃我相及动静不一的主观,方可臻于真实、安乐的境界。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其车马轩。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诚可谓得静之真义矣。
  山居清洒入都俗气
  山居胸次清洒①,触物皆有佳思②: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③;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④;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⑤;侣沙鸥糜鹿,而机心顿忘⑥。若一入尘寰⑦,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⑧矣。
  【注释】①清洒:明朗洒脱。②佳思:美好的创意。思,在此作创意解。③超绝之想:出世绝尘的念头。④澡雪之思:洗涤尘念的想法。澡雪,清洁也。庄子:“澡雪而心。”稽康文:“澡雪五脏,疏彻开明。”⑤挺立:直立。⑥顿忘:立刻消失。忘,消失的意思。⑦尘寰:犹尘世也。苏轼诗:“仲氏新得道,一沤目尘寰。”⑧赘旒:亦作缀旒,言虚居其位无实权也。
  【译文】山野的生活,使胸怀明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都在心中有美好的创意:看见一片孤云、几只野鹤,就会引起出世绝俗的念头;走到山谷溪涧的流泉,就会动了洗涤尘念的想法;徘徊在苍老的栓木、寒风中的梅花下,就会有挺立逆境的坚贞气节;和沙鸥、糜鹿作伴,就会使狡诈的心立刻消失。如果一置身喧嚣的城市,即使不和各种事物发生关连,就是这一身也是多余无用的。
  【评析】宁静,能培养气质,使人的思绪舒展在浑然忘我的境界中。相反的,置身在喧嚣的城市里,即使不和各种纷乱的事物有所关连,也会身不由己。当然,现在的社会,已不可能逃避人群,过着与世隔绝的桃源生活,不过,人的本性原是由静而动,就是所谓的自然之道,纵然每日生活在这繁忙的社会中,也应求取片刻的宁静,让一个饱受俗尘的心重返“自然”,这样,对本身的灵智、活力,一定会有莫大的补益。
  人我合一之时则云留而鸟伴
  兴逐时来①,芳草中撒履②闲行,野鸟忘机③时作伴;景与心会④,落花下披襟兀坐⑤,白云无语漫相留。
  【注释】①兴逐时来:是说兴趣随着时候涌起。逐,随,相随的意思。②撒履:脱鞋。履,鞋曰履。③忘机:忘了机心。机心,杀害的心。④会:合、聚合。⑤兀坐:独坐。
  【译文】兴趣偶然涌起,在如茵的绿草地上脱鞋漫步,这时野鸟也会忘了人的机心不时伴随在左右;大自然的景色偶然在心中融为一体,在落花下披着衣襟独坐静思,这时虽和白云相对无语,却油然有彼此不舍的感觉。
  【评析】“野鸟忘机时作伴,白云无语漫相留”,讲的不是寻常情景,而是人在没有机心时的境界。人在物我合一的时候,一线灵光可通万物,使万物觉得人也和同类一样可亲。因此,人生的美景,就在任真之中,世俗的争攘,绝不能带来真正的乐趣。
  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人生福境祸区①,皆念想②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③,一念惊觉船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注释】①福境祸区:幸福的境界和灾祸的地步。②念想:即念头思想。③烈焰成池:言欲火之息也。
  【译文】人生幸福的境界和灾祸的地步,都是念头造成的。所以佛家说:“利欲强烈就是火坑,过分贪婪沉迷外物就是苦海;一念清净烈焰就会变成清凉的池水,一念惊醒就可以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念头稍一不同,所处的境界就立刻有别,能够不谨慎小心吗?
  【评析】心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的一言一行无不起于心中,必须随时保持中正的心境。忿愤使人心狂,恐惧使人心卑,好乐使人心迷,忧患使人心碎,任何人多少都体会过这几种心境,也知道这几种心境可以使人失去自主的力量,但保持心的中正,并非易事,乃在平时养心的功夫,而养心莫如寡欲,因此,福祸都是自己平日招来的。
  若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①;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②。
  【注释】①须加力索:必须用心加以探索。索,求、寻求。②一任天机:完全听任自然。天机,上天气运的运转出于自然,故以天机隐喻自然。
  【译文】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滴水可以穿透石头,求学问的人必须用心努力探索。水道掘成自然就成为沟渠,瓜果成熟瓜蒂自然就掉下,求得学问的人是因为能完全听任自然。
  【评析】做人做事要有恒心毅力,而且做人做事要任其自然。恒心毅力,是成就事业的要素之一;任其自然,是不使本身陷于苦恼的惟一之道,人能两者相辅相成,也就不会有“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之叹了。
  机息心清月到风来
  机息①时,便有月到风来②,不必苦海人世③;心远④处,自无车尘马迹⑤,何须痼疾⑥丘山⑦。
  【注释】①机息:机即机心,意为人为的造作;此篇所言乃任其自然而机心匠意自止。②月到风来:自有清风明月往来胸中。③苦海人世:苦恼繁多的人间。④心远:心境远离尘世。⑤车尘马迹:人来人往的喧扰。⑥痼疾:唐之由游岩答高宗语:“臣所谓泉石之膏肓烟霞之痼疾。”本篇所言之痼疾,即指烟霞之痼疾。⑦丘山:入山修炼之意。
  【译文】心中了无机心时,则无论何时、何地自是霁月光风,胸中自然明晓,只要心中存敬,则人间未必苦恼繁多;常把心境放在高远之处,则自然无人来人往之喧扰,何须如酷爱山水般地非找一静处栖止不可!
  【评析】境随心转,在心无诡诈机心时,则何来喧扰、烦恼?人间于此亦非苦海,而是一片月华风霁的大好天地。只要本心能放得高远而悠游浩瀚宇宙,则自是清澄明静,用不着多费工夫入山修练。
  落叶蕴育萌芽生机藏于肃杀
  草木才零落,便露萌颖于根底①;时序虽凝寒②,终回阳气于飞灰③。肃杀之中,生生之意④常为之主,即是可以见天地之心⑤。
  【注释】①根底:即根的最底部。韩非子解老:“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②凝寒:寒冷到结冰的地步,形容天气非常寒冷。凝,指结冰。③飞灰:律管中葭灰飞动也,古以此候节气。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围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草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竹律十六,候日如其历。”④生生之意:生生不已的气息。⑤心:本源。
  【译文】草木才开始枯黄凋落,就已从根的底部长出新的苞芽;时序虽是严寒的冬季,到底还会回到和煦的春天。飘零枯萎的时候,生生不已的气息常是大自然的主人,这就可以看出造化的本心。
  【评析】“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这段话,道出了生生之德,永不息止。老年一代消逝了,又有新生的一代继起,人只要尽了本身的责任,生死都只是其次的问题了。
  雨后山色鲜静夜钟声清
  雨余①观山色,景象便觉新妍②;夜静听钟声,音响尤为清越③。
  【注释】①雨余:雨后。②新妍:清新美好。③清越:谓声清能远闻也。礼聘义:“叩之,其声清越以长。”
  【译文】雨后观看山色,景象就觉得更为清新美好;深夜静听钟声,音响格外显得清脆悠扬。
  【评析】要有这种情趣,还在各人内心的修养程度,如套用佛家的说法,就是要有禅性。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善慧禅师的这种修养,又比这则所说的更高一层。所以,只有修养得道的人,触目才都能得到机趣。
  雪夜读书神清登山眺望心旷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①;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②;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③。
  【注释】①意远:意思深远。②神清:神智清晰;③兴迈:意兴豪迈。迈,豪也。
  【译文】站在高处可以使人心胸开阔,面对清流可以使人意念深远;在雨雪的夜晚读书,可以使人神智清晰;在山岗上伸展胸怀呼啸,可以使人意兴豪迈。
  【评析】大自然界所蕴藏的资源,不论在人精神方面的需要也好,或在物质方面的需要也好,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要吾人肯放开胸襟以厚生,则何止有登高、雨雪、舒啸之乐?
  万钟一发存乎一心
  心旷,则万钟如瓦缶①;心隘②,则一发似车轮③。
  【注释】①万钟如瓦缶:钟,古量器名,一钟为六斛四斗,一说为十觯,万钟,形容财禄之丰厚;瓦缶,装酒的器皿,家家皆有,喻无多大价值。②隘:狭窄。③一发似车轮:毫发的小事当作车轮般大。
  【译文】心胸旷达,则视万钟富贵就有如瓦缶;心胸狭窄,则视毫发小事有如车轮。
  【评析】立身之要,莫如存心!古人形容心之为用,至卷之不过方寸,放之则弥六合。眼前的风和日丽或狂风暴雨,全在一念之间。是故七情六欲是吾人天生之性,而心念是吾人生生之德之根。做不做人,舍己何求?
  要以我转物勿以物役我
  无风月花柳,不成造化①;无情欲嗜好,不成心体②。只以我转③物,不以物役我,则嗜欲莫非④天机,尘情即是理境矣。
  【注释】①造化:谓创造化育也,与今言自然意义略同。淮南子精神:“伟哉造化者。”注:“谓天也。”②心体:本心。③转:运转。④莫非:无非、无不是。
  【译文】没有清风、明月、花草、树木,就不成为大自然。没有七情六欲及其他嗜好,就不成为人心了。只要能以本身为中心去运转外物,不以外物为中心来役使本身,那么嗜好欲求无非是天机,世俗的人情就是理境(理法的境界)了。
  【评析】圣贤教人,从来不谈如何斩绝七情六欲,而注重如何“符合人情”。所谓“符合人情”,当然以使物与我各得其所为目标。不过圣贤教人归圣贤教人,吾人明知而不能役物反为物所役,又有何用?
  就身了身以物付物
  就一身了①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②万物;还③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④世间于世间。
  【注释】①了:了悟。②付:付予。③还:归还。④出:超出,出越。
  【译文】因己身而能彻底了悟自己一身的人,才能以万物来对付万物,使之各得其所;能还天下给天下的人,方可入世而出世。
  【评析】人无私心,才能让万物依其本性生发,而以“民胞物与”,的胸怀,视天地为大家的天地,江山为众人的江山,于是乃能就有限之身达到彻底了悟的境界。有了悟之心的人,则虽身处人世,却与出世无异,丝毫不受外界、旁力的影响。
  不可徒劳身心当乐风月之趣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①;太忙,则真性不现②。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③,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④。
  【注释】①别念窃生:邪恶的杂念不知不觉地生起。别念,指邪念;窃,暗、暗中,表性态。②真性不现:本性不显露。真,本性、自然曰真。③身心之忧:避免身心受到外物刺伤的忧虑。④风月之趣:清风明月的情趣。风月,清风明月,即风景。
  【译文】人生如果太空闲,杂念就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但太过忙碌,又会使本性不能显露。所以,一位有德养的人,不能没有避免身心受到外物影响的忧虑,也不能没有耽乐风月的情趣。
  【评析】人生做事、休闲,过与不及均非所宜。造化以四时的变化来调和万物,使得万物能够生生不息;人同样也必须动静相济,才能具有生气。上天在赋予人躯体的同时,更赋予人灵明之性,如果不能用来节制身心那真是作贱自己。
  何处无妙境何处无净土
  人心多从动处①失真②。若一念不生,澄③然静坐,云兴而悠然④共逝,雨滴而冷然⑤俱清,鸟啼而欣然⑥有会,花落而潇然⑦自得。何地非真境⑧?何物无真机⑨?
  【注释】①动处:动摇的地方。②失真:失去真正的本质。③澄:心明而澄彻。④悠然:闲静而悠然自得之貌。⑤冷然:冷静的样子。⑥欣然:欣喜的样子。⑦潇然:清高绝俗的样子。⑧真境:起初的境界。⑨真机:接触真理的妙机。
  【译文】似多半自犹豫动摇的心念上,失去真正的本质。如果心中一念不生,心澄明地坐着,则此时之心境与白云一起悠然而逝;如雨滴般的冷静而清晰,闻鸟啼能欣悦地领会自然之理,看到花落能清超地有所得悟。至此境界后,无处不是天地大道的真境,无物不是体触真理的妙机。
  【评析】人心本是纯然一致,通常就因一念动摇而失去了纯然真实。当你能不生俗念时,则善恶是非皆不来扰心,而可恢复真实。至此纯静之境中,眼、耳、口、鼻所观得之自然景观,皆蕴含妙趣,能使人体会出宇宙之奥妙真理。所以说“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
  顺逆一视欣戚两忘
  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①,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②,何忧非喜也。故达人当顺逆一视,而欣戚③两忘。
  【注释】①镪积而盗窥:贯串钱币的绳索曰镪;镪积,指聚积财富。盗窥,盗匪的觊觎;②保身:保健身体。③欣戚:悲喜。欢喜曰欣,忧伤曰戚。
  【译文】孩子要出生的时候,母体随时会有危险;聚积了财富以后,随时会有盗贼觊觎,哪一种可喜的事背后没有隐藏忧虑?贫困可以使人知道节俭度用,生病可以使人懂得保健身体,哪一种忧虑背后没有隐藏可喜的事?所以,一位旷达的人,把顺遂、拂逆当做没有什么两样,能把悲喜这两种事忘情。
  【评析】“利之所在,弊亦随之”,从来没有好花常在、好月常圆的事;当然,永远处于逆境之中,也是人生从来没有的事。《莱根谭》一书,往往以不同字句来揭示人们应记住的某些哲理。这里告诉人们“勿以物喜,勿以己悲”,任何好的、坏的事物都不必太挂怀在意。
  风迹月影过而不留
  耳根似飚谷投响①,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②,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
  【注释】①飚谷投响:疾风吹过山谷,造成了声响:飚,疾风;投,振也。②月池浸色:月亮在水面上的倒影,映出月色。浸,渍也。
  【译文】耳根能像疾风吹过山谷,虽造成很大声响,但疾风一过声响也随着消逝,那么是非都会远离;心境能像月亮倒影在水面,映出光辉,但月不在水中,水也不沾月色,那么分明物我的心也就消失。
  【评析】人对任何事物应作“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想。吾人对于外物,固然要尽量利用以厚生,但勉强利用亦足以伤生;世人往往放不开对外物的留恋,希望永久保有,事实并不可能,因此有时不免要陷于迷惘、痛苦之中。俗语常说:“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里正是教人不必执著于得失之间。
  世间皆乐苦自心生
  世人为荣利①缠缚②,动曰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③石立④、花迎⑤鸟口关⑥、谷答⑦樵讴⑧,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⑨其心尔。
  【注释】①荣利:荣华名利。②缠缚:缠绕、束缚。③川行:川水之流。④石立:溪石耸立。⑤花迎:花也盛开来欢迎人。⑥鸟口关:口关与“笑”同,鸟儿欣悦的鸣啼之声。⑦谷答:山谷中如人答应般的回音。⑧樵讴:樵夫的吟讴。⑨尘苦:尘世诸般苦恼。
  【译文】世间上的众生,大多被荣华名利的欲求之心所缠缚,因此动不动就说这个世界是个尘嚣的世界,人生之苦有若海深。好像从来不曾注意到白云青山、川流石立、鸟语花香、樵歌于山谷中穿流回响等人生美景。其实,这世界一点儿都不尘俗嚣扰,而苦也不如海般深广,是他们自己的心深陷于尘苦之念罢了。
  【评析】利欲薰心的人,成天奔逐、算计,一点儿都不知俯世间之光明面,而且因为自己俗念深、动用过多心机,遂以为人世是尘俗而苦恼百集的。其实只要能舒坦己心,欣赏造化予我们的种种生命情趣,则“世亦不尘、海亦不苦”。无怪乎孔夫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月盈则亏履满者戒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①,便成恶境②矣。履盈满者③,宜思之。
  【注释】①烂漫酕醄:烂漫,放荡的意思。史记司马相如传:“丽靡烂漫于前。”酕醄,极醉貌。晁补之诗:“有时醉醄,大小翻盏。”②恶境:过失的地步。③履盈满者:事业到了颠峰的人。
  【译文】欣赏花朵要在半开的时候,饮酒只能喝到微醉,这里面有很大且令人回念的趣味。如果花朵怒放,酒喝到烂醉如泥,就成为恶境了。事业到了颠峰的人,应该想想其中的道理。
  【评析】这里讲的是道家“不持盈、不履满”和儒家“中庸”的道理。过与不及都非人生之福。一个人凡事不能适可而止的话,谈不上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最是常谈的道理,最容易使人忽视,所以人类始终不断在上演“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