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注释】
  ①射:射箭。这里是指射礼,即周礼所规定的射箭比赛。②揖(yī衣):拱手行礼,表示尊敬。【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是射箭,也是〕相互作揖,彼此谦让,然后上场,〔箭射完〕走下场来,又相互敬酒祝贺。这就是君子之争。”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①。’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②。”曰:“礼后乎?”子曰:“起③予④者商⑤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
  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后一句不见于《诗经》。倩(qiàn欠),笑得好看。兮(xī西),助词,相当于“啊”“呀”。盼(pàn判),眼珠黑白分明。绚(xuàn眩),有文彩。②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给,画画。素,白底。③起:发挥,阐明。④予(yú鱼):我。⑤商:卜南,即子夏。【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呀,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呀,本来长得就白,再打扮一番就更美了。’〔《诗经》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礼节仪式在〔仁之〕后呢?”孔子说:“商呀,你真能阐发我的意思,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①不足徵②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③不足徵也。文献④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注释】
  ①(qǐ起):古国名,在今河南县一带,相传国君主是夏朝后代。②徵(zhēng征):证明。③来:古国名,在今河南商丘市一带。宋国君主是商朝后代。④文献:文,指文字资料;献,指熟悉夏礼和殷礼的贤人。【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国不足以作证了;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了。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原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用来作证。”
  3?10子曰:“禘①自既灌②而往者,吾不欲观③之矣。”【注释】
  ①禘(dì帝):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②灌:祭祀开始的第一次献酒。③不欲观:不愿意看。据《礼记》说,周公旦死后,周成王为了追念他的功劳,特许其后代以禘礼祭祀周公旦,因此鲁国一直实行禘祭。按周礼的规定,举行禘祭时,先向太祖亡灵献酒,第一次献酒后,再祭祀其他祖先。其他祖先在周公庙中享祀时,是按着尊卑亲疏的顺序排列的。鲁文公二年,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臧文仲的支持下,将鲁僖公的神主排在鲁闵公神主的前头。僖公是闵公的哥哥,他是在闵公死后即位的,曾经是闵公的臣。按尊卑的关系说,享祀时他应排在闵公的后边。孔子认为把僖公神主排在前面,是破坏了君臣上下的等级名分。因此,他攻击臧文仲是“不仁”。所以他评论鲁国的禘祭说:从第一次献酒后,我就不愿意看下去了。【译文】
  孔子说:“行禘祭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①诸斯②乎!”指其掌。【注释】
  ①示:同“置”,摆、放的意思。②斯:这里。【译文】
  有人问孔子举行禘祭的道理。孔子说:“不知道。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①祭,如不祭。”【注释】
  ①与(yù玉):参预。【译文】
  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和不祭是一样的。”
  3?13王孙贾①问曰:“与其媚②于奧③,宁媚于灶④,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注释】
  ①王孙贾:卫国大夫。②媚:谄媚,巴结,奉承。③奧(ǎo傲):这里指屋内西南角的神。当时迷信认为,这种神的地位比灶神尊贵。④灶(zào皂):这里指灶神。据迷信传说,地位较低,但能通天。【译文】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对。如果得罪了老天爷,就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了。〔奉承谁也没有用。〕”
  3?14子曰:“周监①于二代②,郁郁③乎文哉!吾从周!”【注释】
  ①监(jiàn践):借鉴。②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③郁郁(yù玉):丰富,繁盛。【译文】
  孔子说:“周代的制度是借鉴夏、商二代的制度而建立的,它多么丰富美好啊!我拥护周代的制度!”
  3?15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②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
  ①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②鄹(zōu邹):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河)在这里当过官。鄹人之子指孔子。【译文】
  孔子到周公庙,每件事都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知道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问别人。”孔子听了说:“这就是礼嘛!”
  3?16子曰:“射不主皮①,为力不同科②,古之道也。”【注释】
  ①射不主皮: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射不主皮,指射箭以是否中的为主,不在于穿透靶子。②为力不同科:科,等级。为力不同科,指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译文】
  孔子说:“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最重要的是中的,〕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3?17子贡欲去告朔①之饩羊②。子曰:“赐也!尔③爱其羊,我爱其礼!”【注释】
  ①告朔(shuò硕):朔,农历每月初一。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叫做“告朔”。当时鲁君已不亲自来“告朔”,“告朔”完全流于形式,所以子贡主张去掉饩羊。②饩(xì戏)羊:祭祀用的活羊。③尔(ěr耳):你。【译文】
  子贡要把每月初一祭祖庙的活羊去掉。孔子说:“赐呀!你爱惜那个羊,我却爱惜那个礼啊!”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谄媚哩。”
  3?19定公①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注释】
  ①定公:鲁国的最大奴隶主头子,公元前509—495年在位,姓姬,名宋。他顽固坚持奴隶制,孔子在他手下任司寇并代理宰相时,杀害了革新派人士少正卯。他的老子鲁昭公曾被季氏赶出国外。他担心自己的君位也保不住,于是向孔子提出如何维持自己统治的问题。【译文】
  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用臣,臣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礼来使用臣,臣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3?20子曰:“《关雎》①乐而不淫②,哀而不伤。”【注释】
  ①《关雎(jū居》:《诗经》中的第一篇。②淫:过分、不适当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3?21哀公问社①于宰我②。宰我对曰:“夏后氏③以松④,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⑤。”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⑥事不谏⑦,既往不咎⑧。”【注释】
  ①社:土地神。②宰我:孔子的学生,名予,字子我,鲁国人。他曾对孔子的一些主张表示怀疑和反对。③夏后氏:指夏代人。④松:古代人认为神总要凭借某种东西来享受人间祭祀,并把这种东西称为神主。夏代人以松树作为土地神的神主。⑤战粟:发抖,害怕。⑥遂(suì岁):已经完成。⑦谏(jiàn见):规劝。⑧咎(jiù旧):责备。【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去责备了。”
  3?22子曰:“管仲①之器小哉②”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②,官事不摄③,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④树塞门⑤,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⑥,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注释】
  ①管仲(?—公元前645):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他适应当时社会的变化,主张以法治国,在政治经济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富强起来,辅助齐桓公成为当时诸侯中的霸主。孔子对他改革中违背周礼的地方进行了指责。②三归:相传是藏钱币的府库。3摄(shè社):兼任。④邦君:诸侯。⑤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天子在门外,诸侯在门内)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后来的照壁,屏风之类。⑥反坫(diàn店):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狭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豪华的藏金钱的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他也在大门口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3?23子语鲁①大师②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③如也;从④之,纯⑤如也,皦⑥如也,绎⑦如也,以成。”【注释】
  ①鲁:古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的西南部,建都曲阜。②大师:大,同“太”。大师,主管音乐的官。③翕(xī希):协调。④从(zòng纵):放纵,展开。⑤纯:美好。⑥缴(jiǎo绞):音节分明。⑦绎(yì义):连续不断。【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很协调;展开来,悠扬悦耳,音节分明,又连绵不断,然后结束。”
  3?24仪封人①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②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③。”【注释】
  ①仪封人:仪,地名,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封,边界。仪封人,指在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姓名不详。②丧:失去。这里指没有官职。③木铎(duó夺):木舌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说:“凡是君子到达里来,我没有不能见的。”随从孔子的学生带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何必害怕没有官做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必将以孔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3?25子谓《韶》①:“尽美②矣,又尽善③也。”谓《武》④:“尽美矣,未尽善也。”【注释】
  ①《韶(sháo勺)》: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②美:指乐舞的艺术形式说的。③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符合奴隶制度的需要。④《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译文】
  孔子说:“做一个执政者,对人不宽厚,举行礼仪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里仁篇第四
  4?1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③得知④?”【注释】
  ①里:居住。②处:居住。③焉:怎么。④知:同“智”。【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②者利仁。”【注释】
  ①约:贫困。②知:同“智”。【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期过贫困的生活,也不能长期过安乐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去实行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注释】
  ①好(hào号):喜爱。②恶(wù务):厌恶。【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4?4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也。”【注释】
  ①苟:假如。【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假如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③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⑥,颠沛⑦必于是。”【注释】
  ①得之:从上下文看,应作“去之”,所以译为‘摆脫它”。②恶(wū乌)乎:哪里。恶,同“乌”,文言疑问词,相当于“何”字。③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④违:离开。⑤造次:仓卒、紧迫。⑥是:这,此。⑦颠沛:跌倒在地,引申为流离失所。【译文】
  孔子说:“发财和升官,是人人所想望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去享受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是不摆脫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何以成名呢?君子是不会有吃一顿饭的工夫离开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办事,在流离失所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德办事。”
  4?6子曰:“我未见好①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②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③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注释】
  ①好(hào号):喜爱。②尚:超过。③盖(gài概):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过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的吗?我还没有看见过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必定是有的,但是我没见过。”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②知仁矣。”【注释】
  ①党:集团、派别。这里指属于不同阶级的各个社会势力或集团。②斯:就。【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同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的错误性质一样的。〔不同集团的人,犯不同性质的错误,〕所以考察一个人犯的是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4?8子曰:“朝①闻道,夕死可矣。”【注释】
  ①朝(zhāo招):早晨。【译文】
  孔子说:“早晨听懂了〔圣人的〕道理,就是晚上〔为它〕死去也心甘情愿。”
  4?9子曰:“士①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注释】
  ①士:周代的士是奴隶主贵族的最低阶层,后来士逐渐成为剥削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同这种人是不值得谈论的。”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注释】
  ①適(dí敌):亲近,厚待。②莫:疏远,冷淡。无適无莫,即对人没有厚薄亲疏。③比(bì必):靠近。“义之与比”就是与义靠近,即同有义的人亲近。【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不固定对谁亲,也不固定对谁远,只同有义的人亲近。”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想的是道德,劳动人民想的是种地的事;统治者想的是如何用刑,劳动人民想的是小恩小惠。”
  4?12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注释】
  ①放(fǎng仿):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财利而行动,那就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4?13子曰:“能以礼让①为国乎,何有②?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注释】
  ①礼让:指按周礼实行谦让。②何有:这里是有什么困难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4?14子曰:“不患①无位,患所以立②。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注释】
  ①患:忧虑,怕。②立:站得住脚的意思。孔子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16?13)不学周礼就站不住脚。这里的“患所以立”,就是说要担忧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周礼。【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懂得周礼,〕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①。”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注释】
  ①唯:是的。【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道理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贯彻始终〕的道理,就是‘忠恕’罢了。”
  4?16子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注释】
  ①喻:明白,知道。【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太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17子曰:“见贤①思齐②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③也。”【注释】
  ①贤:贤人。这里指拥护奴隶制的人。②齐:看齐。③自省:反省。【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反省一下,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的地方〕。”
  4?18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注释】
  ①几(jī基):轻微、委婉。【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恭敬而不违背他们,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就是要离开,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①【注释】
  ①这段话重出,见1?11。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年纪大了还活着〕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纪越大越接近死亡〕而担忧。”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①之不逮②也。”【注释】
  ①躬:亲身,自己。②逮(dài代):赶上。“不逮”是赶不上、做不到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古代统治者不轻易把话说出,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4?23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②矣。”【注释】
  ①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即用周礼来约束自己。②鲜:少。【译文】
  孔子说:“用周礼来约束自己,还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4?24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注释】
  ①讷(nà那):说话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译文】
  孔子说:“有〔奴隶主阶级〕道德的人是不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合作。”
  4?26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注释】
  ①数(shǔ暑):指数过,即当面一一指出其过失。②斯:就。【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时,责备他,就会遭侮辱;对待朋友,责备他,就会被疏远。”公冶长篇第五
  5?1子谓公冶长①:“可妻②也,虽在缧绁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④妻之。【注释】
  ①公冶长:孔子的门徒,姓公冶,名长。②妻(qì气):这里作动词用,指把女儿嫁给某人。③缧绁(léixiè雷谢):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监狱。④子:这里指女儿。【译文】
  孔子谈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5?2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子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注释】
  ①南容:孔子的门徒,姓南宫,名适(kuò括),字子容。②道:孔子这里所说的“道”就是奴隶制的统治秩序。所谓“有道”就是这种秩序比较巩固;所谓“无道”就是奴隶起来造反,新兴地主阶级起来夺权,奴隶制的统治秩序遭到了破坏。③废:废置,不任用。“不废”即被任用。④刑戮(lù鹿):刑罚。【译文】
  孔子谈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也不受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5?3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②人!鲁无君子者,斯③焉④取斯?”【注释】
  ①子贱(公元前521—?):孔子的门徒,姓宓(fú伏),名不齐,字子贱。他善于使用儒家统治权术,得到奴隶主头子鲁君的信任,因而受到孔子称赞。②若:这个。③斯:此,这个。指这个人。下面的“斯”字指这种品德。④焉:哪里。【译文】
  孔子谈论宓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这个人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呢?”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注释】
  ①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是十分贵重的。【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道:“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5?5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③人以口给④,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注释】
  ①雍(公元前522—?):孔子的门徒,姓冉,名雍,字仲弓。②佞(nìng泞):有口才,能说善辩。③御(yù玉):防御。这里是顶嘴、辩驳的意思。④给(jǐ挤):足。口给,指嘴快话多。【译文】
  有人说:“冉雍有仁德而不善辩。”孔子说:“为什么一定要能说善辩呢?用一张利嘴去和人家顶,常常引起别人的憎恶。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说善辩呢?”
  5?6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②。【注释】
  ①漆雕开(公元前540—?):孔子的门徒,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②说(yuè月):同“悦”。【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情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5?7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③。”【注释】
  ①桴(fú浮):过河用的木筏子。②从:跟从。③取材:取,用。材,才能。【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就乘木筏到海外去。能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