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⑥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注释】
  ①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治其赋,就是指负责军事。②千室之邑:邑,古代的居民聚居点(相当后来的城镇),包括它周围的土地。分公邑、采邑两种。公邑直辖于诸侯,采邑是由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领地。千室之邑,指有一千户人家的城邑,这里指公邑。③家:卿,大夫的采邑。④宰:总管。⑤赤(公元前509—?):孔子的门徒。姓公西,名赤,字子华。⑥束带:整理衣服,束紧衣带。这里指穿上礼服或朝服。【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在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可以让他穿上礼服,站立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能否做到仁。”
  5?9子谓子贡曰:“女①与回也,孰愈②?”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③如也,吾与④女弗如也。”【注释】
  ①女:同“汝”。即你的意思。②愈(yù遇):更强,更好。③弗:不。④与:赞许,同意。【译文】
  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人相比,谁更好一些?”子贡回答说:“我端木赐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5?10宰予昼寝①。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③何诛④?”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注释】
  ①昼寝:白天睡觉。②杇(wū巫):同“圬”,抹墙的工具。这里指粉刷墙壁。③与:语气词,表示停顿。④诛:这里是谴责的意思。【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注释】
  ①申枨(chéng橙):孔子的门徒,姓申,名枨,字周。【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①所及也。”【注释】
  ①尔:你。【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意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②,不可得而闻也。”【注释】
  ①文章:这里是指孔子讲授的有关礼、乐、《诗》、《书》等文化知识。②天道:天命。【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①闻。【注释】
  ①有:同“又”。【译文】
  子路听到孔子的一句话,在还没有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一句新的话。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宇)。“子”是尊称,“文”是谥(shí示)号。【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好学习,向下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给他以‘文’的谥号。”
  5?16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注释】
  ①子产(?—公元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的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他是春秋末期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家,拥护公室的利益,反对“犯上作乱”。他在郑国执政期间,曾采取了一些企图缓和奴隶主贵族特别是郑国公族内部矛盾的措施,如:“作封洫”,整顿贵族田地的疆界,限制土地兼并和私田的发展;“作丘赋”,恢复古代的军赋制度,增加公室的收入;“不毁乡校”,保存奴隶主贵族子弟在学堂评论国政的风气。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专政,他还提出了“宽猛相济”软硬兼施的两手政策。他自认为,这些措施是为了“救世”,即挽救奴隶制的灭亡。因此孔子捧他是“仁人”、“惠人”。【译文】
  孔子议论子产〔说〕:“他具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的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给老百姓一些小恩小惠,他役使老百姓合乎义理。”
  5?17子曰:“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注释】
  ①晏平仲(?—公元前500年):齐国大夫,曾做过齐景公的宰相,名婴,字仲,“平”是他的谥号。【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往,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5?18子曰:“臧文仲①居蔡②,山节藻梲③,何如其知④也?”【注释】
  ①臧(zāng脏)文仲(?—公元前617年):鲁国的大夫臧孙辰,“文”是他的谥号。臧文仲因不遵守周礼,孔子曾骂他“不仁”,“不智”。②居蔡:蔡,蔡国出产的大乌龟,这里指大乌龟壳。居蔡,把大乌龟壳藏在房子里。古代用乌龟壳来占卜吉凶,藏乌龟壳是为占卜用。③山节藻梲(zhuō卓):节,柱子上的斗拱;山节,指斗拱雕成山形。藻,水草;梲,大梁上的短柱。藻梲,指短柱上饰有花草图案。山节藻梲,即雕梁画栋之意。当时只有天子才能把大乌龟壳藏在这样豪华的屋子里,臧文仲也如此,孔子认为是越礼。④知:同“智”。【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给大乌龟壳盖了房子,房子的斗拱雕成山形,短柱上画着水草,这个人怎么能算明智呢?”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①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②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③弒④齐君⑤,陈文子⑥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注释】
  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姓閗(dòu豆),名榖於菟(ɡòuwūtú构乌徒),字子文。②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③崔子:齐国大夫崔抒(zhù助),曾把齐庄公杀掉。④弒(shì式):奴隶主统治阶级把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在上的人叫“弑”。⑤齐君:齐庄公,姓姜,名光。齐国,在今山东北部,建都营丘(今山东临淄)。⑥陈文子:齐国的大夫,名须无。在崔杼杀死齐庄公时出国,两年后又回到齐国。【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每一次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新的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到了另一国,又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大夫崔子也一样。’于是又离开了。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清高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又怎么能算得上仁呢?”
  5?20季文子①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②可矣。”【注释】
  ①季文子:即季孙行父,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文”是他的谥号。②斯:就。【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5?21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②。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注释】
  ①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②愚:这里是装傻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5?22子在陈①曰:“归与②!归与!吾党③之小子狂简④,斐⑤然成章,不知所以裁⑥之。”【注释】
  ①陈:古国名。约在今天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②与:语气词。③吾党:古代五百家为一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这是指鲁国。④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这里指有志于复辟奴隶制,而手腕又不高明。⑤斐(fěi匪)然:有文彩的样子。⑥裁:节制。【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学生们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文彩虽很可观,但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5?23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注释】
  ①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周武王进军攻打殷王朝,他们认为这是不忠不孝的行为,破坏了奴隶制等级名分,曾经加以阻拦。武王灭殷后,他们“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终于饿死。②怨是用希:是用,因此的意思。希同‘稀”,少。【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人不记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注释】
  ①微生高:鲁国人。②醯(xī西):醋。【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那里讨了点给人家。”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①恭,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③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注释】
  ①足:十足。②左丘明:春秋晚期鲁国的史官,相传是《左传》的著者。③匿(nì逆):隐藏。【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子也认为可耻。对人把怨恨隐藏在心里,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子也认为可耻。”
  5?26颜渊、季路侍①。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③,与朋友共,敝④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
  ①侍(shì事):服侍,在旁边陪着。②盍(hé河):何不。③裘(qiú求):皮袍。“裘”,原作“轻裘”,据考证,“轻”字是后人误加的,现在删去。④敝:破旧。⑤憾(hàn汗):怨恨,不满意。⑥伐:夸耀。⑦施:表白。【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笃信孔学〕的长处,不表白自己〔克己复礼〕的功劳。”子路〔转问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没落〕贵族得到安适,让我的朋友得到信任,让贵族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5?27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②者也。”【注释】
  ①已矣乎:完了。已,止。矣,这里表示感叹的意思。②自讼:自己责备自己。【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违反周礼〕的过错而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译文】
  孔子说:“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究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雍也篇第六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注释】
  ①南面:面向南。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大官坐堂听政都是面南而坐。使南面,这里指可以做卿大夫。【译文】
  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官。”
  6?2仲弓问子桑伯子①。子曰:“可也,简②。”仲弓曰:“居敬③而行简,以临④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⑤大⑥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注释】
  ①子桑伯子:人名。身世不详。②简:简要、不烦琐。③居敬:为人严肃认真,按周礼严格要求自己。④临:面临,面对。在这里有治理的意思。⑤乃:岂不是。⑥大:同“太”。【译文】
  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可以,办事很简要。”仲弓说:“一个人能严肃认真地按周礼的原则要求自己,而又办事简要,像这样治理老百姓,不也是可以的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你的话是对的。”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①怒,不贰②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③,未闻好学者也。”【注释】
  ①迁:转移。②贰:重复。③亡:同“无”。【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到有好学的人了。”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①。子曰:“与之釜②。”请益③。曰:“与之庾④。”冉子与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适⑥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⑦急不继⑧富。”【注释】
  ①粟(sù束):谷子,小米。②釜(fǔ府):古代量名。一釜等于六斗四升。③益:增加,增添。④庾(yǔ雨):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一说十六斗)。⑤秉(bǐng丙):古代量名。一秉十六斛(hú胡),一斛十斗,五秉是八十斛,即八百斗。⑥适:往。⑦周:周济,救济。⑧继:接济。【译文】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补助。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点。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救济急需的人,而不给富裕的人。”
  6?5原思①为之宰,与之粟九百②,辞。子曰:“毋③!以与尔邻里乡党④乎!”【注释】
  ①原恩(公元前515—?):孔子的门徒,姓原,名宪,字子恩,鲁国人。孔子作鲁国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②九百:九百斗(一说九百斛,即九百石)。③毋:不要。④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这里“邻里乡党”指原思家乡的人,即原思家乡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译文】
  原思替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你用不着,〕给你家乡的人吧。”
  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①骍②且角,虽欲勿用,山川③其舍诸④?”【注释】
  ①犁牛之子:犁牛即耕牛。犁牛之子,耕牛生下的小牛犊。古代祭祀用的牛要有红毛和长角,并单独饲养,不能用耕牛代替。这里用“犁牛之子”来比喻冉雍(仲弓)。据说冉雍的父亲是失去了奴隶主贵族身分的“贱人”,孔子认为冉雍虽然出身没落的家庭,但“德行”很好,可以做官。②骍(xīn新):红色。③山川:山川之神。这里比喻当时的上层统治者或君主。④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舍,舍弃。诸,这里是“之乎”二字的合音。【译文】
  孔子在谈到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之子长着红色的毛、完整的角,虽然不想用它做祭品,〔但他够条件,〕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①不违仁,其余则日月②至焉而已矣。”【注释】
  ①三月:指较长的时间。②日月:指较短的时间。【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罢了。”
  6?8季康子①问:“仲由可使从政②也与③?”子曰:“由也果④,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⑤,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⑥,于从政乎何有?”【注释】
  ①季康子:季康子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作鲁国正卿时,孔子正在各地游窜。八年后孔子回到鲁国,当时冉求已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四、五年,并受到孔子的攻击。孔子对季康子和冉求都是反对的。②从政:指参与上层统治,在诸侯国家中担任大夫职务。③与:语气词。④果:果断。⑤达:通情达理。⑥艺:有才能技艺。【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事吗?”孔子回答说:“仲由果断,对于管理国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叫他管理国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国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叫他管理国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事有什么困难呢?”
  6?9季氏使闵子骞①为费②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③者,则吾必在汶④上矣。”【注释】
  ①闵子骞(qiān千):孔子的门徒,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闵子骞在政治上反对季氏,死守奴隶主阶级的孝道,曾受到孔子的赞赏。②费(mì密):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③复我:再来召我。④汶(Wèn问):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之间。在汶上,指逃奔齐国。【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做费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辞掉吧!要是再来找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6?10伯牛①有疾,子问之,自牖②执③其手,曰:“亡之,命矣夫④!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注释】
  ①伯牛:孔子的门徒,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②牖(yǒu有):窗户。③执:握着。④夫(fú扶):语气词,相当于“吧”。【译文】
  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外握着他的手,说:“〔看样子〕要死了,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呀,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呀!”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释】
  ①箪(dān单):当时盛饭用的竹器。【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用〕一个竹器吃饭,一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照样快乐。他的品质多么高尚呀!”
  6?12冉求曰:“非不说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注释】
  ①说:同“悦”。②画:划线为界,停止前进。【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所讲的道理,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到中途才〔力尽〕停止,而现在你是自动停止前进。”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①,无为小人儒②。”【注释】
  ①君子儒:儒本来指为奴隶主贵族办丧事、当吹鼓手的一些人,这种人比较熟悉奴隶制的礼节仪式。孔子曾干过这种职业,“儒家”的称号就是这样来的。君子儒指地位高贵、通晓周礼、立志恢复周礼的儒者,不消说,孔子自视为标准的“君子儒”。②小人儒:孔子把有些思想上甚至行动上倾向于新兴地主阶级革新派的学生,如冉求、宰予、樊迟、叫做“小人儒”。【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6?14子游为武城①宰。子曰:“女得人焉尔②乎?”曰:“有澹台灭明③者,行不由径④,非公事,未尝至于偃⑤之室也。”【注释】
  ①武城:鲁国的小城邑,在今山东省费县境内。②尔:此处的意思。③澹(dàn蛋)台灭明:姓淡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后来成为孔子门徒。④径:小路。引申为邪路。⑤偃:言偃,即子游。这里他自称其名。【译文】
  子游做武城县官。孔子问他:“你在这里发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为严守周礼,〕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6?15子曰:“孟之反①不伐②,奔③而殿④,将入门,策⑤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注释】
  ①孟之反:名侧,鲁国大夫。②伐:夸耀。③奔:败走。④殿:殿后,在全军最后作掩护。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鲁国跟齐国打仗,鲁国右翼军败退的时候,孟之反在最后掩护败退的鲁军。⑤策:鞭打。【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将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6?16子曰:“不有祝①之佞,而②有宋朝③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注释】
  ①祝(tuó驼):卫国的大夫,字子鱼,以能言善辩受到卫灵公重用。②而:这里是“与”的意思。③朝:人名,宋国贵族,以美貌得卫灵公及其夫人南子的宠幸。【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在今天的社会里是难免倒霉的。”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①?何莫②由斯道也?”【注释】
  ①户:门。②何莫:为什么没有。【译文】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6?18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③,文胜质则史④。文质彬彬⑤,然后君子。”【注释】
  ①质:质地,这里指遵守周礼的思想感情。②文:文彩,这里指礼节仪式。③野:粗野,缺乏文彩。④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⑤彬彬:孔子所谓“彬彬”,指文质配合恰当。【译文】
  孔子说:“只有遵守周礼的思想而缺乏一定的礼节仪式就会粗野;只有礼节仪式而缺乏遵守周礼的思想就会虛伪。只有把礼节仪式和思想感情配合恰当,才能成为君子。”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①之生也幸而免。”【注释】
  ①罔(wǎng往):同枉,这里孔子指不正直的人。【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能在社会上〕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由于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①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
  ①好(hào号):喜爱。【译文】
  孔子说:“〔对于周礼〕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治国的大道理;具有中等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治国的大道理。”
  6?22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
  ①知:同“智”。②务:从事、致力。③义:这里主要是指忠君、孝亲等服从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道德。【译文】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智,孔子说:“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又问怎样才算仁,孔子说:“仁者先〔按周礼〕作艰苦努力,而后获得结果,便可以说是仁了。”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
  孔子说:“智者爱水,仁者爱山。智者活跃,仁者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译文】
  孔子说:“把齐国〔的社会〕改变一下,便达到鲁国这个样子,再把鲁国〔的社会〕改变一下,就达到先王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