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子曰:“觚不觚①,觚哉!觚哉!”【注释】
  ①觚(gū孤):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四条棱角,后来改成圆筒形,没有棱角了,故孔子认为觚不像觚。【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觚吗!这也算觚吗!”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③也。”【注释】
  ①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②逝:往。这里指去井边看看。③罔:诬罔。这里指被无理陷害。【译文】
  宰我问孔子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说‘一位仁人掉到井里啦!’他也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回答说:“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却不可陷入井里;君子可能被欺骗,却不可能被无理陷害。”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①矣夫②!”【注释】
  ①畔:同“叛”。②夫(fú扶):语气词,相当于“吧”。【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用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犯上作乱了。”
  6?28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者④,天厌之!天厌之!”【注释】
  ①南子:卫灵公的妻子,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②说:同‘悦”。③矢:通“誓”,发誓。④予所否者:予,我。“所……者”,相当“假如……的话”,古代用于誓言中。否,不是,不对,指做了不正当的事情。【译文】
  孔子拜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假如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老天爷谴责我吧!老天爷谴责我吧!”
  6?29子曰:“中庸①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②久矣。”【注释】
  ①中庸:孔子所说的中,指以周礼为标准,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庸,平常、守旧不变。中庸之道就是言行不偏不倚,调和折衷,平庸守旧,走老路。②鲜:少。【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老百姓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②其犹病诸③!夫④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⑤,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
  ①众:众人,这里指破落的奴隶主贵族。②尧、舜:传说中古代的两个帝王,实际可能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两个首领,后来被儒家称为最早的“圣人”。③病诸:对它感到为难。病,担忧。诸,“之乎”的合音。④夫(fú扶):句首发语词。⑤能近取譬(pì辟):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没落贵族们,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尧、舜尚且难于做到哩!仁人是这样的人: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也一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都能推已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述而篇第七
  7?1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②此于我老彭③。”【注释】
  ①作:创作,创造。②窃(qiè切):私或私自。③我老彭:老彭,人名。过去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指殷商时代的一位“好述古事”的所谓“贤大夫”。孔子是殷代奴隶主贵族的后代,所以对老彭特别尊敬。为了表示亲切,在老彭之前加一“我”字,意思就是“我的老彭”。【译文】
  孔子说:“传述〔旧的〕而不创造〔新的〕,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7?2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注释】
  ①识(zhì志):记住。②诲:教诲。【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注释】
  ①徙(xǐ喜):迁移。这里指靠近义、做到义。【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了义不能去做,有〔亡违反周礼的〕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7?4子之燕居①,申申②如也,夭夭③如也。【注释】
  ①燕居:安居,家居。②申申:衣冠整齐。③夭夭(yāo腰):行动迟缓、斯文的样子。【译文】
  孔子住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悠闲自在。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注释】
  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鲁国国君的始祖。传说是西周奴隶制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最崇拜的所谓“圣人”。【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注释】
  ①艺:六艺,指礼、乐、射、御(驾兵车)、书(文字)、数(算术)。孔子继承西周奴隶主贵族的传统,以这六方面的知识教授学生。【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7?7?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释】
  ①束脩(xiū修):古代一种见面礼。“脩”是干肉,“束脩”,即一束干肉,每束十条。孔子要学生初见面时至少送给他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称学生给老师的学费为“束脩”。【译文】
  孔子说:“自愿送给我十条以上干肉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7?8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
  ①愤: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②悱(fěi匪):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③隅(yú鱼):角落。【译文】
  孔子说:“〔教育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儿,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儿,就不再教他了。”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7?10子于是日哭①,则不歌。【注释】
  ①哭:这里指在吊丧时哭泣。【译文】
  孔子在吊丧哭泣过的这一天里,就不唱歌。
  7?11子谓颜渊①曰:“用之则行,舍②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③!”子路曰:“子行三军④,则谁与⑤?”子曰:“暴虎⑥冯河⑦,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注释】
  ①颜渊:颜回。②舍:舍弃,不用。③夫(fú扶):语气词,相当于“吧”。④行三军:指挥三军。“三军”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⑤与:在一起的意思。⑥暴虎:空着两手和虎搏斗。⑦冯(同“凭”)河:无船而蹚水过河。【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惟独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如果你统帅三军,那么你和谁在一起呢?”孔子说:“空手和虎搏斗,蹚水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才行〕。”
  7?12子曰:“富①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注释】
  ①富:这里指升官发财。②执鞭之士:拿着鞭子为大奴隶主看门、开路的小官。【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机会能求得富贵,就是拿着鞭子看门、开路的事,我也干。如果没有机会求得富贵,我还是干我所爱好的事。”
  7?13子之所慎:齐①、战、疾。【注释】
  ①齐:同“斋”,(zhāi摘),斋戒。古代在祭祀之前,不喝酒,不吃葱蒜,不与妻妾同居,叫做斋戒。【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7?14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注释】
  ①《韶》:见3?25注①。【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吃肉也不知道肉的滋味,说:“想不到〔古人〕创作的音乐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7?15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③,吾将问之。”人曰:“伯夷、叔齐④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注释】
  ①为:这里是帮助的意思。②卫君: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名辄(zhé哲)。公元前492年—481年在位。他的父亲蒯聩因谋杀南子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蒯聩就回国同他争位。蒯辄、蒯聩互相争位这件事正好和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成一对照。所以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蒯辄、蒯聩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卫国,最初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660年被狄击败,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公元前629年,又迁到帝丘(今河南濮阳)。③诺:答应的话。④伯夷、叔齐:殷东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据传说,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让位,谁也不肯做国君,最后都逃到周文王那儿去了。(参看5?23注①)【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7?16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②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释】
  ①疏食:粗粮。②肱(ɡōnɡ公):由肩至肘的部位。泛指胳膊。③枕(zhěn诊):动词,枕着。【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里边也是很有乐趣的。用不义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好象浮云一样。”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①,可以无大过矣。”【注释】
  ①《易》:又名《周易》、《易经》,古代一部占卜的书。当时奴隶主贵族宣扬人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占卜就是所谓预测天意。【译文】
  孔子说:“再让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7?18子所雅言①,《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注释】
  ①雅言:周王朝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当时被称做“雅言”。孔子平时谈话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雅言。
  7?19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注释】
  ①叶(shè社)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为人如何,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为了恢复周礼,〕发愤得忘记了吃饭,高兴得忘记了忧愁,连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译文】
  孔子不谈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作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符合周礼〕的优点供自己学习,看出他们〔违背周礼〕的缺点,〔如果我也有,〕自己就改掉。”
  7?23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注释】
  ①桓魋(tuí颓):宋国的司马(古代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孔子曾攻击桓魋违反周礼。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后,带兵找孔子算帐。当时孔子正在大树底下同弟子们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掉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吓得慌忙逃跑。这句话就是孔子在逃跑途中说的。【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治天下的圣德和使命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丝毫没有隐瞒。我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子就是这样的人。”
  7?25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注释】
  ①文:见1?6注⑤。②行:按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进行修养。③忠:见1?4注③。④信:见1?4注④。【译文】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就是:文、行、忠、信。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①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②者,斯可矣。亡③而为有,虛而为盈,约④而为泰⑤,难乎有恒矣。”【注释】
  ①斯:就。②恒:指恒心。③亡:同“无”。④约:穷困。⑤泰:这里是奢侈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虛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7?27子钓而不纲①,弋②不射宿③。【注释】
  ①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②弋(yì益):用带绳的箭射鸟。③宿:指归巢歇宿的鸟。【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钧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①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②之,知之次③也。”【注释】
  ①作:创作,创造。②识(zhì志):记住。③次:次一等的。【译文】
  孔子说:“可能有什么都不懂而在那里凭空创造的人,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在知识上〔比起生而知之的人来〕是仅次一等的。”
  7?29互乡①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②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注释】
  ①互乡:地名。在什么地方现已无可考证。②与:赞许,肯定。【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和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一个小孩却受到孔子接见,弟子们都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向周礼前进,不是肯定他从周礼后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把自己身上的脏东西去掉以求进步,我是肯定他去掉身上的脏东西,并不是包庇他以往的行为。”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①仁至矣。”【注释】
  ①斯:就。【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达到了。”
  7?31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③巫马期④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⑤,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⑥。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注释】
  ①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一说齐大夫,姓陈名司败。②昭公:鲁国的君主,名裯(chóu稠),公元前541—510年在位。③揖(yī依):拱手行礼。④巫马期(公元前521—?):孔子的门徒,姓巫马,名施,字子期,鲁国人。⑤党:这里是偏袒、包庇的意思。⑥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春秋时代,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吴孟子姓姬,应称吴姬。但按礼的规定,吴、鲁国君同姓,不能通婚,为了隐瞒真相,所以不叫吴姬而叫吴孟子。【译文】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过,君子不包庇别人,难道君子也包庇别人吗?鲁君娶了一个同姓的吴国的女子做夫人,称她吴孟子〔而不称吴姬〕。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将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假如有过错,人家一定知道。”
  7?32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①之,而后和②之。【注释】
  ①反:反复,再一次。②和(hè贺):跟随着唱。【译文】
  孔子跟别人一齐唱歌,如果发现他唱得好,就一定让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才跟着和一遍。
  7?33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注释】
  ①莫:大约,大概。【译文】
  孔子说:“就〔有关礼、乐、《诗》、《书》的〕文化知识来说,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至于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①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②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释】
  ①抑:转折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②云尔:这样说。【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面〕努力而从不感到厌烦,〔拿周礼来〕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倒是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7?35子疾病①,子路请祷②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③曰:‘祷尔于上下神祇④。’”子曰:“丘之祷久矣。”【注释】
  ①疾病:疾,病。病,形容词,形容病情严重。②请祷:向鬼神请求和祷告,即祈祷。③诔(lěi垒):哀悼死者的悼文叫“诔”,向鬼神祈福的祷文也叫“诔”。下文“祷尔于上下神祇”是子路从当时流传的祷文中引用的。④神祇(qí奇):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祇。【译文】
  孔子病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7?36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注释】
  ①不孙:孙同“逊”。不孙,即不顺。这里意思是“越礼”。②固:简陋,这里是寒酸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奢侈就会越礼,节俭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注释】
  ①坦荡荡:心胸宽广。②长戚戚:经常忧愁。【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泰伯篇第八
  8?1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②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注释】
  ①泰伯:周朝统治者的祖先古公亶(dǎn胆)父的长子,传说他曾按古公亶父的意愿,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即周文王的父亲),自己和二弟仲雍避居吴国,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②三:多次。【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不知道怎样称赞他才好。”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④不遗,则民不偷⑤。”【注释】
  ①葸(xǐ洗)畏缩、拘谨。②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③笃(dǔ赌):厚待。④故旧:故交,老朋友,指已没落的奴隶主贵族。⑤偷:薄。不偷,即不薄,厚道。【译文】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犯上作乱;只是直率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君子如果厚待自己的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的要求来行动了;君子如果不遗弃没落的旧贵族,老百姓也就厚道了。”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而今而后,吾知免③夫,小子④!”【注释】
  ①启:同“”,意思是看看。②战战兢兢(jīng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引自《诗经?小雅?小旻(mín民)》篇。这里曾参借用来形容自己一生处处小心谨慎,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尽孝。③免:指身体免于损伤。④小子:对弟子的称呼。【译文】
  曾子有病〔快死的时候〕,把他的门徒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说:‘小心谨慎呀!好象站在深渊旁边,好象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损伤的了,弟子们!”
  8?4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②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③,斯远暴慢④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⑤,斯远鄙倍⑥矣。笾豆之事⑦,则有司⑧存。”【注释】
  ①孟敬子:即孟孙捷,鲁国大夫,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三家之一。②问:看望,探视。③动容貌:使自己的容貌变得庄重严肃,合乎周礼。④暴慢:粗暴,放肆。⑤出辞气:出言,说话。指说话注意言辞和口气,以免违反周礼。⑥鄙倍:倍,同“背”。鄙倍,即粗野,背理。⑦笾(biān边)豆之事:笾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笾豆之事”指祭祀或礼仪方面的事情。⑧有司: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译文】
  曾子病重,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所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应当重视的道德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言辞和口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吏在那儿负责。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虛;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②尝从事于斯矣。”【注释】
  ①校(jiào较):计较。②吾友:我的朋友。有人认为是指颜回。【译文】
  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本事却象没有本事一样,知识学问很充实却象很空虛一样;被人侵犯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曾经这样做过了。”
  8?6曾子曰:“可以讬①六尺之孤②,可以寄百里之命③,临大节而不可夺④也。君子人与⑤?君子人也!”【注释】
  ①讬:托付。②六尺之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子叫“孤”。“六尺之孤”指未成年而接位的年幼君主。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没长高。③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指一个诸侯国。“百里之命”指国家政权或国家命运。④不可夺:不可夺其志,不能使之动摇屈服。⑤与:同欤,语气词。【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不动摇屈服。这种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8?7曾子曰:“士①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注释】
  ①士:见4?9注①。②弘(hóng宏)毅:弘,广大。毅,刚毅,坚强。【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遙远。把克己复礼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8?8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译文】
  孔子说:“用《诗》激发志气,用礼作行为的立脚点,用乐完成修养。”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让他们照着〔统治者的〕命令去做,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