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①微子去之:微子,名启,殷纣王的哥哥。纣王不遵守“先王之道”,微子劝说他,他不听,于是微子便离开了纣王,所以说“微子去之”。②箕(jī基)子为之奴:箕子,名胥馀,是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去劝说纣王,纣王不听,他便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③比干谏而死: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他屡次强谏纣王,被纣王杀死。
【译文】
〔纣王不听规劝,〕微子离开了他,箕子被降为奴隶,此干被杀死。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呀!”
18?2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①士师:古代掌管刑罚的官吏。②黜(chù处):罢免不用。
【译文】
柳下惠当法官,多次被罢官。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按照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要象〔鲁君〕对待季氏那样〔对待他〕,我做不到,我用比季氏低一点,而又比孟氏高一点的待遇对待他。”后来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离开了齐国。
18?4齐人归①女乐,季桓子②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①归:同“馈”(kuì愧),赠送。②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季孙肥(康子)的父亲。
【译文】
齐国送来许多歌女,季桓子接受了,好多天不上朝,孔子便离开了鲁国。
18?5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②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③。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楚狂接舆:楚国人,名接舆,是个“躬耕以食”(《韩诗外传》第2卷)的劳动者。孔子及其门徒因他用唱歌的方式批评了孔子,便骂他是疯狂的人。②凤:凤凰,比喻孔子。孔子一伙把孔老二比做凤凰,接舆在这里借用这种吹捧的话,来讽刺孔子。③犹可追:还来得及的意思。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旁,他唱道:“你这个〔自吹的〕凤鸟呀!凤鸟呀!运气为什么这样不好呢?已经过去的事是无法挽回的了,但是未来的事还是来得及改的。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统治者快完了。”孔子下了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走开了,孔子没能和他谈。
18?6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③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子。”曰:“是鲁孔子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子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④与其从辟人之士⑤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⑥而不辍⑦。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⑧曰:“鸟兽不可与⑨同群,吾非斯人之徒⑩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①长沮(jù句)、桀溺:两个劳动者,身世不详。②耦(ǒu偶)而耕:两人合耕。③津:渡口。④而:同“尔”你。⑤辟人之士:“辟”同“避”。“辟人”,指孔子离开鲁国,东流西窜,躲避新兴地主阶级,到处寻找奴隶主头子作他的主子。“辟人之士”即孔子。下面的“辟世之士”指长沮、桀溺自己,原意是劝告孔子的门徒不要跟着孔子去寻找奴隶主贵族,而要象他们那样避开奴隶主贵族,孔子的门徒却在转述他们的话时把他们诬蔑为“辟世之士”,即隐土。⑥耰(yōu优):覆盖种子。⑦辍(chuò龊):停止。⑧抚然:发呆,失望的样子。⑨与:相与,交往。下同。⑩斯人之徒:指孔子要去寻找的能够重用他的奴隶主顽固派。
【译文】
长沮、桀溺两个人在一起耕地,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问〔子路〕:“驾车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子。”〔又〕问:“是鲁国的孔子吗?”答:“是的。”〔长沮〕说:“他自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子的门徒吗?”答道:“是的。”〔桀溺〕说:“〔礼坏乐崩,〕有如滔滔大水到处都是,而谁能改变这种趋势呢?你与其跟随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社会的人呢。”一边说,一边不停止地覆盖种子。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叹息说:“同鸟兽是无法合群的,我不跟这些贵族统治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合乎正道,我孔子就不和他们一起去改变它了。”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蓧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③而食④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①丈人:老人。身世不详。②蓧(diào掉):古代锄草的工具。③黍:粘小米。④食(sì饲):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
子路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落在后边,遇见一位用木杖挑着锄草工具的老人。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没有?”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能算老师呢?”说着便把木杖插在一边去锄草了。子路拱着手站在旁边。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去住宿,杀鸡、做粘小米饭给他吃,并让两个儿子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一个隐士。”派子路回去看看。子路到了那里,老人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义的行为。长幼之间的礼节还是不可废弃的,君臣的名分怎么能够废弃呢?光想自身洁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关系。君子所以要做官,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18?8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②。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③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①逸民:政治上经济上失去特权地位的没落奴隶主贵族。②虞仲、夷逸、朱张、少连:身世不详。从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来看,可能都是没落奴隶主贵族。③中(zhònɡ众):符合,合于。
【译文】
隐退的旧贵族人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就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经过思虑,他们就是这样的。”又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生活,说话很随便,能保持自身洁白,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我却和这些人不同,不一定这样做,也不一定不这样做。”
18?9太师挚①适齐,亚饭干②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③入于河,播鼗武④入于汉,少师阳⑤、击磬襄⑥,入于海。
【注释】
①太师挚:可能即师挚(8?15)。②亚饭干:乐师。下文“三饭缭”、“四饭缺”也都是乐师。周朝旧制度规定天子和诸侯吃饭时要奏乐。第二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名干。第三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名缭。第四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名缺。③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④播鼗(táo桃)武:搖两旁系小槌的小鼓的乐师,名武。⑤少师阳:副乐师,名阳。⑥击磬襄:击磬的乐师,名襄。
【译文】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二饭乐师干到楚国去了,三饭乐师缭到蔡国去了,四饭乐师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黄河地区去了,搖小鼓的武到汉水地区去了,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海滨去了。
18?10周公谓鲁公①曰:“君子不施②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③,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释】
①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封于鲁。②施:这里同“弛”(chí池),放松,引申为怠慢、疏远的意思。③以:用。
【译文】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怠慢自己的亲族,不让大臣怨恨你不任用他们;老臣没有大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18?11周有八士①: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注释】
①八士:这八个人生平都不详。伯适的“适”,读kuò(括),季的“读ɡuā(瓜)。
【译文】
周朝有八个〔出名的〕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子张篇第十九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①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注释】
①思:反省。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国家危难时能豁出自己的生命,遇见有利可得时能反省是否合乎义,祭祀时能反省是否恭敬,临丧时能反省是否悲哀,这样就可以了。”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①?”
【注释】
①亡:同“无”。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能坚定不移,〔这样的人〕有他怎么能算多?没他怎么能算少?”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①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②善而矜③不能。我之大贤与④,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①与:相与,交往。②嘉:赞美。③矜(jīn今):怜惜。④与:语气词。
【译文】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么交朋友。子张反问道:“子夏怎么说的?”〔这个学生〕回答说:“子夏说:‘可交的就同他交朋友,不可交的就拒绝。’”子张说:“这和我知道的不同:君子既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怜惜能力不够的人。我如果是十分贤明的,对于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明,人家就会拒绝我了,又怎么谈得上我去拒绝别人呢?”
19?4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①小道:技能。②泥(nì逆):陷入,妨碍。
【译文】
子夏说:“虽然是小的技能,也一定有些可取的东西,但它对于实现远大目标恐怕是有妨碍的,所以君子不干这些小事。”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亡:同“无”。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
【译文】
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不知道的东西,每月不忘记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①志:志向。②切问:问与自己有关的问题。
【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问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且能联系自己进行反省,仁就在这里面了。”
19?7子夏曰:“百工①居肆②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①百工:各行各业的士匠,开始是奴隶,后来有一部分成为独立手工业者。②肆: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如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在作坊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则通过学习来掌握圣王之道。”
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注释】
①文:掩饰。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违反周礼的〕错误一定要掩饰。”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的态度〕有三种变化: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同他接近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①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注释】
①劳:动词,指奴役劳动人民。
【译文】
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去使唤他们;否则,老百姓就会以为是虐待他们。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而后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是诽谤他。”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①闲②,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①逾:超越。②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要超过界限,小节作风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①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②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①抑:但是,不过。②倦:可能是“传”字之误,译文照“传”字解。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怎么可以呢?”子夏听了,说:“咳!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哪一条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这就象草和木一样,是有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呢?能够按照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的,那只有圣人吧!”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好〔的人〕就可以做官。”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
子游说:“〔对父母的〕丧事做到悲痛就可以了。”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达到仁。”
19?16曾子曰:“堂堂①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注释】
①堂堂:外表很有派头的样子。
【译文】
曾子说:“子张派头很大,是很难同他一起做到仁的。”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没有自动竭尽全力的事情,如果有的话,一定为办理父母的丧事吧!”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①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①孟庄子:鲁大夫孟孙速,他的父亲是孟孙蔑(孟献子)。公元前562年鲁国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第一次瓜分鲁公室的土地时(“三分公室”),在分地上采用了不同的剥削制度,季孙氏用封建的征稅制,叔孙氏保留奴隶制,孟孙氏兼用二者。孔子在这里称赞的正是孟孙氏一家保守的一面。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行孝,〔一般的礼仪〕别人也都可以做到,而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那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19?19孟氐使阳肤①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②而勿喜!”
【注释】
①阳肤:相传是曾参的学生。②矜(jīn今):怜悯。
【译文】
孟孙氏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当政的人不按正道行事,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你若弄清了他们的情况,就应怜悯他们,而不要沾沾自喜!”
19?20子贡曰:“纣①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②居下流③,天下之恶皆归焉。”
【注释】
①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名辛,“纣”是他的谥号。周朝奴隶主统治者骂他暴虐无道,实际上,他能文能武,对东方的开发、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是有贡献的。②恶(wù务):讨厌、憎恨。③下流:即下游,这里引申为由于干了坏事而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
【译文】
子贡说:“殷纣王的不善,不象传说的那么严重。所以君子憎恨处于下游,〔如果处于下游,〕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加在你的头上。”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和月蚀一样:他的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19?22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②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③,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仲尼:孔子的字。③坠于地:坠,落下。坠于地,这里指失传。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那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在人间(流传)。贤能的人能够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它的末节,无处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什么不学呢?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19?23叔孙武叔①语大夫子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③,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④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三桓之一,名洲仇。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③仞(任):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④官:这里指房舍。
【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还要好。”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怎么能这么说呢!〕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同肩一样高,谁都可以从墙头看到我的房屋美好。我老师家的围墙有几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里边宗庙的富丽堂皇,房舍的绚丽多彩。能找到门进去的人大概很少了。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