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①谅阴②,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③,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④三年。”
【注释】
①高宗:即商王武丁。②谅阴:也作“谅闇)”、“亮阴”,古时天子守孝之称。③薨(hōnɡ烘):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时“薨”。④冢(zhǒnɡ肿)宰: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译文】
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孝,三年不问政事。’为什么这样呢?”孔子说:“不仅高宗这样,古人都是这样。君主死了,〔继位的君主都要三年不问政事,〕这期间各部门的官员都要听命于冢宰。”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喜好周礼,那么老百姓就容易使唤了。”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①。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共犹病诸②!”
【注释】
①百姓:12.9注③。②诸:“之乎”的合音。
【译文】
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问:“象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统治者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回答:“修养自己,使没落的贵族们安乐。修养自己,使没落的贵族们安乐,就是尧舜也还难于做到呢!”
14?43原壤①夷俟②。子曰:“幼而不孙③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④。
【注释】
①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传说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②夷俟(sì四):两腿叉开而坐叫“夷”。古代认为这是傲慢的表现。俟,等待。③孙:同“逊”。④胫:小腿。
【译文】
原壤叉开两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道:“你幼小时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出息,老了还不死,真是一个害人精!”一面骂,一面用拐杖打原壤的小腿。
14?44阙党①童子将命。或问子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注释】
①阙(què确)党: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境内,是孔子的家乡。
【译文】
有一个阙党的儿童,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小孩是要求上进的人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看见他与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是一个想急于求成的人。”卫灵公篇第十五
15?1卫灵公问陈①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②,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逐行。
【注释】
①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②俎(zǔ组)豆之事:“俎”和“豆”都是古代的器皿,举行礼仪时用它们。俎豆之事,指礼仪一类的事情。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情,我还懂得;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情,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15?2在陈绝粮①,从者病,莫能兴②。子路愠③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④穷,小人穷斯滥⑤矣。”
【注释】
①在陈绝粮:见11.2注①。②兴:起来,这里指行走。③愠(yùn运):恼怒,怨恨。④固:固守、安守。⑤滥: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绝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来行走。子路气呼呼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一遇穷困,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5?3子曰:“赐也,女①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注释】
①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懂得许多道理的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①矣。”
【译文】
孔子说:“仲由呀,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注释】
①鲜(xiǎn显):少。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①?夫②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①与:语气词。②夫(fú扶):他。
【译文】
孔子说:“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些什么呢?他不过是庄重地坐在王位上罢了。”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①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②于前也,在舆③则见其倚于衡④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⑤。
【注释】
①蛮貊(mò末):蛮貊是当时奴隶主统治者对我国南方和北方兄弟民族的贬称。②参:列,显现。③舆:车。④街:车辕前的横木。⑤绅:贵族系在腰间的衣带。“书诸绅”,即把警句、格言写在大带上,是儒家的一种闭门修养的方法,同写“座右铭”是一类东西。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主张〕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讲究忠信,行为讲究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讲究忠信,行为不讲究笃敬,即使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在眼前;坐车,就仿佛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车辕的横木上。这样,在哪里都能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衣带上。
15?7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②而怀之。”
【注释】
①史鱼:卫国大夫,名(qiū丘),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②卷:同“捲”。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象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象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直己的主张保留在心里。”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①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注释】
①知:同“智”。
【译文】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既不失掉朋友,又不说错话。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能为了保住自己的生命而去损害仁,只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仁。”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好。〔想实行仁德,〕住在一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有贤德的人,和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①,乘殷之辂②,服周之冕,乐则《韶》③、《舞》④,放⑤郑声⑥,远⑦佞人。郑声淫,佞人殆。⑧”
【注释】
①时:这里指历法。②辂(lù路):车子。③《韶》:见3.25注①。④《舞》:同《武》,见3?25注④。⑤放:抛弃、排斥。⑥郑声:郑国的民间音乐。当时被称为与古乐对立的“新声”。⑦远:远离。⑧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乐、《舞》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狡辩的人。郑国的乐曲不正派,狡辩的人危害国家。”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象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①位者与②?知柳下惠③之贤,而不与④立也。”
【注释】
①窃:这里指窃居。②与:语气词。③柳下惠:春秋中期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又名禽。他受封的地方在柳下,所以叫“柳下惠”。“惠”是他的谥号。因为他忠实于奴隶制,孔子曾一再称颂他。④与:给予。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白占官位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起用他一起作官。”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①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末:这里指没办法。
【译文】
孔子说:“〔遇事〕不讲‘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这种人〕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话不合于义,爱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对付!”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注释】
①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它,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它。这就是君子啊!”
15?19子曰:“君子病①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注释】
①病: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15?20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恨。②没(mò末)世:死亡。
【译文】
孔子说:“君子就怕死了以后还没有人称颂他。”
15?21子曰:“君子求诸①己,小人求诸人。”
【注释】
①诸:“之于”的合音。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15?22子曰:“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①矜(jīn今):庄重。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贵族中选拔人才,〕不因为有些人的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也不因为有些人有缺点便不采纳他的好话。”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①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周。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那是经过一定考验的。三代的老百姓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够按照正道来行动。”
15?26子曰:“吾犹及史①之阙文②也。有马者借人乘之③。今亡矣夫。”
【注释】
①史:史官。②阙文:阙同“缺”。这里指缺疑。阙文,是说把缺少的字,空起来,不要创造新字。③有马者借人乘之:这句话很费解,与上下文不连贯,可能是由于错简而掺入的。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官的缺文。有马的人,借马给别人骑。今天就没有了。”
15?27子曰:“巧言乱德。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鼓吹异端邪说〕就会败坏德行。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一下;众人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15?29子曰:“人能弘①道,非道弘人。”
【注释】
①弘(hónɡ洪):扩充,光大。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违背周礼的〕过错而不改正,这才叫过错哩!”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并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周礼〕为好。”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①在其中矣;学也,祿②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①馁(něi“内”的第三声):饥饿。②祿:做官的俸祿。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因为〕耕田嘛,免不了饿肚子;读书嘛,就可以升官发财。所以,君子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15?33子曰:“知①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②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①知:同“智”。②涖(lì立):同“蒞”。到,临。
【译文】
孔子说:“凭聪明得到的职位,如果不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但最终必定丧失。凭聪明得到的职位,能够用仁德去保持它,但如果不用庄严的态度去对待,那么老百姓也是不会尊重的。凭聪明得到的职位,既用仁德去保持它,又能用庄严的态度去对待,但是行动起来,不合于仪礼,也不能算是最完善的。”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①而可大受②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①小知:做小事情。知,这里是“作为”的意思。②大受:受,就是接受、承担。
【译文】
孔子说:“对于君子,不可以让他们作一些小的事情,而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任务;对于小人,不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任务,而只可以让他们作一些小的事情。”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①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注释】
①蹈:踩,引申为追求,实行。
【译文】
孔子说:“老百姓对于仁〔的需要〕,此对水火〔的需要〕更迫切。〔但是〕我看见过蹈水火而死的,却没有看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当着做事情合乎仁的原则的时候,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15?37子曰:“君子贞①而不谅②。”
【注释】
①贞:正。这里指符合周礼。②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坚持正道,而不必守信用。”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把领俸祿的事放在后面。”
15?39子曰:“有教无类①。”
【注释】
①类:这里指族类,即氏族的区别。西周的奴隶主贵族是按氏族来划分的。春秋时代,由于奴隶的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有些氏族没落了,丧失了原来享受“官学”教育的特权。孔子为了挽救奴隶制的崩溃,为奴隶主贵族培养反革命复辟人材,于是打出“有教无类”的旗号,广招门徒,号召不分氏族,无论是当官的或没落的贵族子弟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译文】
孔子说:“教育不分族类。”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15?42师冕①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②师之道也。”
【注释】
①师冕:师是乐师,“冕”是这个乐师的名字。当时的乐师一般是盲人。②相:帮助。
【译文】
师冕来访问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对他〕说:“这是台阶。”走到座席边,孔子〔便对他〕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向他介绍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同乐师讲话的方式吗?”孔子〔回答〕说:“是的,这就是帮助乐师的方式。”季氏篇第十六
16?1季氏将伐颛臾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②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③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④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⑤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⑥有言曰:‘陈力就列⑦,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⑧矣?且尔言过矣。虎兕⑨出于柙⑩,龟玉毀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①颛臾(zhuānyú专鱼):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②无乃:不就是。③东蒙:地名,即蒙山,在今山东省蒙阴县南。④社稷:国家。参看11.25注③。⑤夫子:指季康子。⑥周任:周大夫。⑦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就列,走上岗位,即担任职务。⑧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引申为助手的意思。这里指冉求、仲由是季康子的助手。⑨兕(sì四):雌犀牛。⑩柙(xiá霞):关野兽的笼子。椟(dú读):匣子。与:语气词。贫:原作“寡”,可能有错误,今据下文意改。寡:原作“贫”,可能有错误,今据下文意改。萧墙之内:萧墙,照壁、屏风。萧墙之内,指内部。
【译文】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准备讨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办东蒙山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疆域之内了,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曾经说过:‘尽自己的力量去担负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如果〔季孙氏〕遇到危险而你不去拉住他,摔了跤子而你不去扶起来,那么又用助手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试问: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壳、玉器在匣子里坏掉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氏的〕费邑很近。现在不占领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已有野心,反而一定要找借口来掩饰的人。我听说过,对于诸侯、大夫这样的统治者,应该担心的不是贫穷,而是分配不均;不是人少,而是不安分守己。因为分配均匀,便不会觉得贫穷;彼此和气,便不会感到人少;人人安分守己,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做了,远地的人还不归服,便提倡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你仲由和冉求给季孙氏做助手,远地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己内部呢。”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①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②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注释】
①希:同“稀”,少有。②陪臣:卿、大夫的家臣。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制礼作乐、出兵征伐,由天子来决定;天下无道,制礼作乐、出兵征伐,由诸侯来决定。由诸侯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卿、大夫的家臣掌握国家大权,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决不会落在大夫手里。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议论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