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和刘邦也算是半个老乡,刘邦是沛县人,韩信是淮阴人。和刘邦一样,韩信家境贫寒,不过韩信很有学问。可惜的是,德行不太好,人品太次,没人推荐他去当官。当不成公务员,咱干点别的吧。哪的黄土不埋人,人怎么的不都是活着吗?可韩信这人不会做生意,不懂得谋生之道,天生生活不能自理型的。家里穷得叮当响,连母亲死了都没钱买棺材,就找了一个宽敞的空地往那一放,不知道会不会被野狗啥的盯上。
要说人混口饭吃也不难,但你让韩信去打工,他又太懒,所以只能每天到处蹭饭,大家都很烦他。当时有个亭长,觉得韩信这么大个人,整天饿着肚子也怪可怜的,就让韩信去他家吃饭。韩信可算逮着白吃的地方了,一天到饭点就往人家跑。一来二去,亭长的媳妇不乐意了,有你这么没羞没臊的吗,蹭饭也就罢了,早饭你也来蹭。于是,有一天故意起得特别早,做好了饭就端着在床上吃了。等韩信来的时候,人家吃完了,也不提吃饭的事。韩信等了半天没动静,就知道咋回事了,转身走了,这回有记性了,再也没去。
不过,好面子是一回事,肚子还饿得咕咕叫呢。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韩信本身人品就不好,再加上整天饿着肚子,那就甭希望他能彬彬有礼了。
韩信饿得没办法了,就跑到河边去钓鱼,希望钓上几条大的,自己弄个烤鱼吃也不错。在河边的时候,韩信遇到了一个老太太,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只是因为她在河边洗衣,称其为漂母。
老太太见韩信饿成这样,就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韩信天天饿了就去河边,漂母每次都拿饭给她吃。白吃也就罢了,这韩信吃着饭,嘴也不闲着。大妈啊,以后我要是发达了,肯定好好报答你。
老太太一听不乐意了,你个大小伙子一天到晚游手好闲的,连饭都吃不上,我这是可怜你,你还大言不惭的说什么报答。
漂母这番话是真心的,韩信这番话也是真心的。这人哪难免有低谷的时候,日后的韩信功成名就!区区几顿饭,回报了她一千斤黄金,这也就是一饭千金的来历。如果人能有预见,亭长的媳妇不知道是不是得悔得要上吊了!
韩信吃饱了饭,就别着一把剑,在大街上晃来晃去,放到现在,携带管制刀具,早被警察逮起来了,在当时这事很正常。虽然没人管他,但是几个地痞泼皮过来了。你挺牛啊,我看你啊,也就吓唬吓唬人。你要是真有本事,你把我杀了,你要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心思了半天,还是选择了后者,这就是胯下之辱的来历。要说韩信不敢杀他们吗?日后他能统领百万大军,所杀的人又何止这几个呢?韩信打不过他们吗?统领大军,攻必取战必胜,又是几个区区地痞所能比的。韩信之所以忍了胯下之辱,那是因为他清楚得很,他的追求不能因为几个泼皮而毁了。杀人是要抵命的,我能为了这几个杂碎而毁了自己的前程吗?所以啊,人千万别逞一时之勇,也别争一时之气,谁笑到最好那才是王者。
当项梁起兵,渡过淮河北上的时候,韩信去投奔了。不过,在项梁手下一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韩信归属了项羽统领。项羽见他长得人高马大的,就让他做了执戟郎,大概相当于项羽的卫队长。韩信为了能让项羽重用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可惜项羽都没有采纳,否则第一个入关的可能就是项羽了。
韩信自感怀才不遇,就决定跳槽到刘邦那去。至于为啥选择刘邦,估计和鸿门宴有关。作为执戟郎,鸿门宴的时候他肯定在场,自然也能看出刘邦绝非等闲之辈。于是,在刘邦入蜀的时候,韩信离开了项羽的大营,前来投靠刘邦。
当时追随刘邦入蜀的有好几万人,韩信依然默默无闻,只做了一个粮仓管理员。可惜,没多久因为别人犯法遭到连坐,具体什么事就不清楚了,总之绑到刑场要杀头。因为此事被杀的一共有十三人,轮到韩信的时候,韩信内心十分凄楚,自己壮志未酬,却要在这里丢掉性命,难道这是天意吗?于是仰天长叹,沛公不是要夺取天下吗?怎么在这里斩杀壮士啊?
当时的监斩官是夏侯婴,一看韩信威武雄壮,很是奇怪,就赦免了他。和他交谈了几次,恩,这个人有文化,有能力,绝非一般人。就向刘邦推荐,咱们这啊有个叫韩信的,很有能力,应该重用。
刘邦这个时候一堆闹心事,也就没把韩信放在心上。你说了,那就用吧,当个治粟都尉吧,相当于粮饷军需官。按说是个肥缺,但韩信那可是志不在此,我现在能吃饱了,你让我管那么多粮没用。
期间韩信和萧何谈过几次,萧何那是个慧眼识才的人,觉得韩信这人绝非屈居人下之辈,早晚必成大器,就准备向刘邦推荐。
这个时候,刘邦他们刚刚到达南郑,韩信见刘邦迟迟没有重用自己,心里很失望,就准备接着跳槽。
当时,刘邦手下不少士兵归乡心切,纷纷逃跑,韩信也跑了。听说韩信跑了,萧何来不及通知刘邦,急忙上马去追。追了多远不知道,总算把韩信追上了。哎呀,回去吧,哪的黄土不埋人啊!
韩信说,我不回去,树挪死人挪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处不留爷,爷就回家住。
萧何一看这小子还挺横的,没办法,只能好言相劝,这么的吧,你跟我回去,汉王要是不重用你,你再走,我出来的着忙,没带钱,到时候我给你掏路费。
韩信一琢磨,自己身上也没钱啊,这千里迢迢的,也不知道去哪,没钱不得饿死啊,就同意了萧何的意见,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当刘邦听闻萧何去追韩信的时候很生气,不就是那个治粟都尉吗?从咱们到这之后,甭说士兵了,将军都跑多少了,你不追他们,追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干啥?
萧何就对刘邦说,你要是只想安安稳稳地当过汉中王,过个土豪的生活,娶几个姨太太啥的,那韩信对你来说一点用都没有。但如果你要是想夺取天下,那么那些将军你可以没有,但你不能没有韩信。
听完萧何的话,刘邦就说,我也想东归啊,不可能总窝在这么个破地方,到现在连个像样的女人还没看着呢。
萧何一听,这是人话吗?不过啊自己是有目的的,就甭跟他计较了。就对刘邦说,如果你真想向东发展,那就得重用韩信,要不然韩信还是会离开的。
萧何说完,刘邦勉强地说,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就让韩信当个将军吧!
萧何一听,那可不行,让他当将军他还是得走!
刘邦不乐意了,那我让他当大将啊!
萧何马上说,那太好了!
直到这个时候,刘邦仍然不知道韩信到底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他是相信萧何的。就对萧何说,你让他进来吧,我封他做大将。
萧何摇摇头,你一向傲慢无礼,这也是韩信离开的原因,现在要拜他为大将了,你还把他当小孩似的呼来喝去,这可不行。
刘邦一听,那你说咋办,我还弄个板把他供起来,一天烧两吨香啊?
萧何急忙说,你要真这么做也行!当年燕昭王千金买骨,筑黄金台拜将。咱那没他那实力,起码效仿一下,你斋戒三日,筑坛拜将,起码面子上做足了。
刘邦素来惯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见萧何如此推崇韩信,什么也没说,就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你办事我放心!于是,命人筑拜将坛和广场,准备举行授职仪式。
手下这些将领们一听刘邦要拜大将,一个个跃跃欲试。尤其萧何、周勃、灌婴这几个人,觉得这事绝对非自己莫属啊!我跟汉王那是啥关系啊,一起起家出来的,都是兄弟,这事肯定在我们兄弟圈,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这些人的春秋大梦还没做完呢,结果出来了,登坛的是韩信。这些人这个气啊,你韩信什么东西啊,一个军需官,寸功未立,你有啥资格当大将啊!
不满归不满,刘邦决定的,他们必须得听从。不过,为难韩信那是肯定的了,估计也仅限于口舌之争。
其实对于韩信,刘邦心里也没底。授职仪式完事,刘邦就问韩信,这个丞相多次向我称赞你的才能,不知道你现在作为大将,有什么工作规划吗?
韩信知道,这是刘邦对他的第一次考察。就对刘邦说,你向东去争夺天下,对手不就是项羽吗?
刘邦撇撇嘴,这三岁小孩都知道,用你说啊!
韩信没有回答刘邦的问题,反问道,你觉得你有项羽勇猛强悍吗?
刘邦不耐烦地说,废话,我要是有他猛就不在这了,早和他拼命去了!
韩信很得意,我也觉得你不如他,我跟过项羽,我给你分析一下。项羽确实猛,很生性,怒喝一声,那手下人都一动不敢动。但是,冲锋陷阵都自己跑在前面,而不任用有才能的大将,他这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不足为虑。项羽待人很真诚,恭敬慈爱,别人生病了,他都能心疼得流泪,自己的饭都可以分给生病的人,但是当手下将领立了大功该封赏的时候,他却舍不得了。官印拿在手里,都磨掉色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就是妇人之仁。他还沽名钓誉,虽然称霸天下,却跑到彭城建都,回家去显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发达了,真是目光短浅。这次分赃的时候,把原来的诸侯国王赶走了,让这些国王的手下在那称王,诸侯早就愤愤不平了。项羽还残忍嗜杀,他的军队经过的地方,那是烧杀抢掠,早就失去民心了。只不过大家慑于他的威严不敢反抗罢了,但没有人真正死心塌地的跟随他。现在他就是名义上的霸主,他的强势早晚会转为弱势,到那个时候,那就是墙倒众人推。
咱远了不说,就说眼前的吧,项羽背弃楚怀王的盟约,将楚怀王给弄到江南去了,还把自己偏爱的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仨人封在关中了。这仨都是什么货色啊,当初率军在外打仗,那是死了多少人啊。后来投降了项羽,在新安手下兄弟都被活埋了,就他们仨活着回来了,老百姓都恨死他们了,他们还觍着脸在这里称王。
当初大王您入武关的时候,秋毫不犯,与老百姓约法三章,老百姓都真心地拥护你。原本你应该在关中称王,被项羽发配到这,老百姓都替你鸣不平。现在你想争夺天下,首先就得平定三秦。占领了关中平原,不仅得到大片的土地,还可山河天险,进可攻退可守。
听完韩信的话,刘邦乐得直蹦。这个大将没白雇啊,关键时候真行啊,话也说得句句在理,真是相见恨晚啊。后世评说,若无萧何月下追韩信,怎来汉家四百年?
关于韩信是否被拜将,后世颇有争论。战争不是儿戏,在此之前韩信从来没有表现出任何军事才能,从韩信投奔刘邦,一直到刘邦兵出陈仓,满打满算一个月的时间。短短一个月,一下子从军需官成了大将,这明显太过草率。而且在接下来兵伐三秦的时候,作为大将的韩信竟然没有见到他的身影,不知道在哪玩泥巴呢!一直到张良下邑画策的时候,韩信才算真正出场。从拜将到真正率军出征,时间间隔了一年多,在此期间韩信在干什么,史书上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因此,有人认为,韩信当初并没有拜将,而是在一年多后才被刘邦委以重任的。至于筑坛拜将这事,是司马迁文学化的虚构。而这番话其实是韩王信和刘邦说的,因为俩人同名,被司马迁给搞混了。
此种猜测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刘邦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在汉中之时,急于东归,手下虽然不缺将领,但是没有了张良,就缺了统兵之才。
韩信虽然在此之前默默无闻,但刘邦从与他的对话中,刘邦完全可以判断他到底适不适合统军,这点眼光刘邦还是有的。
况且之前先后有夏侯婴、萧何的力荐。在用人之际,破格提拔,只有刘邦能够做到。韩信如此,后来的陈平也是如此,在不知道他有什么才能的情况下,就给予了很高的待遇,连周勃都去嚼舌根子。
无论怎么样,在到达汉中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刘邦准备顺应人心思归的形势还定三秦。天下刚刚进入太平时期,但一场战火将再次点燃。